2007/09/21

MARC的未來

日前的美國圖書館協會ALA2007年會中ALCTS主辦的會議中,在2007.6.23有個演講:
Informing the Future of MARC: An Empirical Approach (連結ppt, #1,2)
.
內容主要是說明MCDU(MARC Content Designation Utilization)計畫的一些發現,也就是對編目館員使用MARC欄位的現況分析,以便供圖書館社群討論未來的書目控制作參考;以及這些發現對MARC未來發展的影響。
這計畫在(約)3年期間對5600多萬筆WorldCat中書目的MARC記錄作分析,發現僅有10個欄位及20個分欄常被使用,也可說僅10%-20%的MARC21的欄位(含分欄)被編目員用到 … 其他發現詳ppt#1 p.14-;另也提到MARC常用欄位支援FRBR的user tasks到何種程度的問題。這計畫提供了一個實際觀察的證明(所謂empirical/經驗的),即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of catalogers' use of MARC content designation (ppt#1 p. 9),無疑更科學且有說服性。
.
LC網路發展及MARC標準辦公室的主管Sally H. McCallum的報告:MARC Futures (ppt),她檢視了MARC的九個特徵:XML、Granularity、Versatility、Extensibility、Hierarchy support、Crosswalks、Tools、Cooperative management、及Pervasive。[註1] 她曾在今年5月的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RC 21 - Experiences, Challenges and Visions研討會中講 MARC 21 Support System,談到MARC21的管理運作,並提到對MARC的改變的思考點(ppt p.20),包括應考慮MARC改變對舊有資料的影響。

對未來書目處理的基礎架構(bibliographic infrastructure)而言,MARC的確太過繁複[註2],從ALA會議上的討論、MCDU計畫的研究及LC的態度,似乎MARC的檢討與改革正在進行中,畢竟現有的MARC書目包袱龐大,無法說丟就丟?似乎不太可能像"MARC Must Die"及"Murdering MARC" 那般激進,MARC不會這樣被革命?!
.
[註1]可參閱Informing the future of MARC: An empirical approach(Never Stop Learning blog)
[註2]LJ Bibliograhic Control Future (Roy Tennant)
[其他參考資料] Cataloging Futures (tag MARC)

2007/09/15

MODS與METS相關訊息

在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年會的2007.6.25(週一)下午1:30-5:30有LITA主辦的一個會議,議題為Using Metadata Standards in Digital Libraries: Implementing METS, MODS, PREMIS and MIX(數位圖書館使用的詮釋資料標準:使用METS, MODS, PREMIS及MIX),其中包括了七個講題,LC已將講義資料放於網上(連結)。上述這些標準在LC(供館員用)標準類網頁上有詳細的介紹,分為兩類標準:

資源描述格式類:MARC21、MARCXML、MODS、MADS …[註1]
數位圖書館使用的標準類:METS、MIX、PREMIS

LC等歐美圖書館對數位資源 [編目] 處理不少已採用MODS、METS …等標準[註2]。日前看到圖書與資訊學刊上吳瑩月的文章“從異質性數位資源整合探討MODS與METS”(摘要),對MODS及METS有很清楚的說明(包括p.97的MODS、MARC、DC元素/欄位的比較表),在她的文章末段提到“台灣…利用OAI-PMH…及XML建構[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系統…但聯合目錄的功能目前僅止於數位藏品檢索與搜尋的單一窗口,並未觸及異質性資源整合及metadata多樣性功能需求等重要議題。”(p.107)[註3]
.
RDF + MODS vs. RDF + DC
近來對語義網的資源描述方式,常會提及使用RDF資源描述架構(有人稱其為metadata model 或 metadata wrapper framework,亦參見圖2: semantic web layer cake),適用於Dublin Core,但不適用於較扁平、複雜表述方式的MODS?[註4]
.
METS (後設編碼與傳輸標準,有人稱是個metadata wrapper framework)[註5]
METS已有約5年與其他數位資源管理的標準(如MODS)配用的經驗,是LC大力推展的數位圖書館使用的標準之一。張迺貞老師則提到它的一些問題: Organizational in nature rather than technical、Cc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ly available tools for creating and displaying METS objects、及Lack of greater standardization of content。(見資訊組織研究 6:電子資源組織互通性 ppt p.14)
.
METS vs. RDF?
METS + MODS 很可行,但是否也有METS + RDF呢?? [註6]
.
這些英文字縮寫代稱讓人有點頭昏,但對搞傳統書刊編目的人來說,實在不能忽視他們的發展。

.
[註1] MARCXML是LC開發製訂的,它可將MARC21的資料用XML語法表示;MARC21與MARCXML在資料互相轉換中不會造成資料的漏失。
MODS(後設資料物件描述標準)也是LC開發製訂的,採XML語法。它像MARC般,其中包括自MARC選出某些欄位作重組,無MARC那麼複雜又比DC內容豐富,;但MODS與MARC作資料互轉時,資料會漏失,:宜將MARC記錄轉為MARCXML、再轉換至MODS。
[註2] 已使用及正在規劃使用Mets的計畫清單見METS Implementation Registry
[註3] 台灣數典計畫使用的metadata格式可見“圖書館社群後設資料發展與數位典藏應用之分析引言”(ppt)(陳亞寧等)。
[註4] 參見Plugging Into FRBR, Killing MARC 資源描述架構在都柏林核心集的應用介紹Some RDF Applications: RDF in the Field
[註5] METS(後設編碼與傳輸標準)是由數位圖書館聯盟發展出來、LC維護。METS是數位物件的詮釋資料(包括:描述性、結構性、及管理性詮釋資料)的編碼(encoding)系統(或稱方法、架構)。它是個資料傳輸標準,可用於數位資料庫間交換資料(數位物件)、網路環境傳播數位物件、或保存數位物件…。METS對異質數位資源的整合、互通有幫助。Guenther給的解釋很清楚,見他在ALA2007上的報告(p.11)或圖1(曾蕾在元數據的互操作中(ppt p.52)的一張表示圖)。
[註6] Notes from METS Board Meeting at DLF Fall Forum 2006

[其他參考資料]
Interesting Cataloging Links - 2-8 September 2007ALA 2007: Metadata Presentations (Cataloging Futures)

More ruminations on compoundness and complexity (and metadata)(eFoundations)


1... 2

2007/09/07

圖書館在轉變中

無疑地,圖書館在轉變(或稱轉型)中。圖資人對現今自己的定位、立場或價值尤應有所省思及確立。
.
看了大陸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陳傳夫教授演講的投影片(連結),題目為:圖書館業態的變化與趨勢[註],講者提到了:圖書館起變化的因素、為何要考慮變革、及圖書館(業態)的趨勢。現摘錄其中一些令我印象較深的文字:
.
※圖書館面臨新的服務需求
E-science與數字化獲取、網路技術與海量信息服務、協同科研與集成化服務、研究效率與知識服務、網絡協調與個性化平台;[亦即]多元化、遠程、數字化、個性化、知識、全球化[之需求]
.
※圖書館職業的使命:應用信息技術
網絡的發達導致對信息迫切的需求、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期許愈來愈高、期望能提供更多更快速更高品質的服務、期望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圖書館的人力資源卻無法增加、預算提高不快,但書刊資料的成本卻很快、讀者對電子出版品的高度需求、館員希望參與決策過程,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
.
※信息資源獲取仍然存在很大困難
時間障礙、渠道障礙、費用障礙、手續障礙
.
※ [圖書館界]觀念的缺陷
基於圖書館的服務、基於文獻的服務、對讀者需求的誤解、對變化的抵制…
.
※服務創新基於什麼
讀者來圖書館僅僅查找本館資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僅僅利用本館藏書滿足讀者需求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
獨立建設館藏的時代已經結束
.
※圖書館趨勢
嵌入社會、資源整合、館際聯盟、數字化內容、讀者中心、權威服務
------------------------------------------------------------------------
.
在“促進圖書館業態變化的因素”這段中(ppt p.30)提到“其他信息行業的競爭導致圖書館出現‘去職業化’危險”(可參見賴博瑞[library?]圖書館出現“去職業化”危險一文)。此外顧敏先生也提到“變換化管理”( library transformed management)(文章)。
.
我覺得在實體(物理性, physical)圖書館的使用日益沒落時,圖書館的個性、核心價值、文化機制…或所謂權威服務是不能失掉的,如果具有一種獨特性、不可取代性,就好像網路時代中的“紙”(包括紙本書籍)仍被普遍需要著。在社會結構、科技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相互影響、牽制下,及圖書館、出版商、讀者間生成的新關係下,圖書館或館員這職業應不致消失,而是與相關行業更重疊、界線益模糊。與其因所謂“去職業化”而恐慌、感受威脅,不如圖書館及館員把握此契機來作轉變/轉型(to transform)。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圖書館面臨新的資服期望及使命,館員要學習充分的、合宜的知識技能、圖書館管理者則應體認到實施人員訓練培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種種對圖書館界而言,何嘗不是種提昇與進化(evolution)呢!
.
[註]我僅看陳教授演講的投影片,另有一篇同名文章刊於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第3期),應較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