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6

聽FRBR演講(二)

※在OCLC FRBR 計畫網頁上載明:

FRBR是用來重組書目資料庫,以反映資訊(資源)的觀念架構。講的技術一點,資訊物件有其詮釋資料(metadata),FRBR使用的是詮釋資料的實體/關係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而非現今編目的基礎概念(單一扁平記錄的觀念)。如果全面實踐FRBR將對編目有很大的變動。

●為何要執行這項研究及它如何助益圖書館

* 以「作品」將資源聚集,將有助使用者在大量數位資源裡篩選資訊。
* 大規模地採行FRBR,勢將對現有的書目資料庫(包括OCLC的WorldCat)產生極大的改變:
若以人工來轉換現存的檔案勢必花費極巨,因此須開發演算法儘量使流程自動化。 開發出來的技術不僅適用於WorldCat轉檔至FRBR標準,也能適用於其他資料庫。 這項研究實驗已提出一些建議--對如何評估及利用FRBR於大型資料庫方面。 開發出來的原型(服務,prototype services)(如 FictionFinder)證明了(FRBR)模型的威力,及暗示圖書館社群提供這種服務的可行性。

●FRBR計畫的目標:
*測試在大型目錄資料庫應用FRBR結構之可行性
*將一部份書目記錄轉換為符合FRBR要求時(或稱之FRBR化,FRBRization),檢視所發生的相關問題
*建立一個服務原始模型(prototype services),它是利用已FRBR化的資料庫

●計畫(所屬計畫有):
利用一個範例作品作個案研究(註1),希望了解書目記錄與書目物件(bib objects)間的關係,及判斷書目記錄所載的資訊是否足以來確實辨識FRBR的實體(FRBR entities)。

1. Curiouser
2. FictionFinder
3. xISBN
4. Algorithm
5. Extending the Case of Clinker
6. Case Study: The FRBRization of Humphry Clinker

該網頁尚列有相關之出版品、簡報、FRBR(背景)簡要說明 … 等等資訊。


※在FictionFinder計畫網頁上顯示:
FictionFinder: A FRBR-based prototype for fiction in WorldCat

●此計畫之目標:利用FRBR模型在一個原型系統上,用以檢索及瀏覽小說的書目記錄。

●概觀:FictionFinder (暫簡稱為FF)供檢索OCLC WorldCat目錄中超過290萬的小說之書目記錄(形態包括書籍、電子書、錄音資料;文學類型包括漫畫、戲劇、小說、短篇故事)。利用“FRBR作品集演算法”(FRBR Work-Set Algorithm) ,將書目記錄群集在“作品”之下。根據書目及權威記錄中的作者及書名資訊,此演算法將載體版本的記錄(manifestation records)群聚起來… 用這些載體群中的資訊元素(如:摘要、標題、文學類型 genre)來描述作品。[此外也列出了OCLC館藏及版本最多(前10名)的小說作品]

FF,除可用作者、書名、標題、ISBN、摘要中的文字來檢索,也可依文學類型、角色/人物名稱、場景地點、獲得之獎項等(註2)來檢索及瀏覽。檢索結果按“作品”組織及館藏多寡排序,使看起來簡潔、易於尋覽(navigate)。最後可連結至WorldCat以便找到你需要的書籍 (find a copy)。

您也不妨用用看 OCLC FictionFinder beta (prototype)吧!

我乃用書名“lo to hsiang tzu”(老舍的“駱駝祥子”)來查詢,結果如下圖,找到了一部作品、51個版本(editions = manifestations);若進一步以“中文語言”來縮小查詢,則有37個版本。的確,若僅聚集載體版本,而內容版本(expression)無法聚集,看起來仍會覺有些吃力。



註1:可參閱FRBR計畫中第6項計畫 FRBRizing Humphry Clinker ,所用的範例作品為英國文學家Tobias Smollett (簡介) 的書信體小說“The Expedition of Humphry Clinker” (克林克的探險,最初出版於1771年) (簡介) ,該個案研究的結論為:1.以FRBR來表示作品是有價值的觀念--它提供了一種方法去類聚書目單元(bib units),以簡化資料庫的組織與資訊檢索;2.書目記錄確實能辨識作品;3.書目記錄並未包含充分的資訊,足以確實辨識內容版本(expression)

註2:文學類型(如:兒童文學、美國短篇小說、網球故事)、角色/人物名稱(如:維納斯—羅馬女神名)、場景地點(如:中國北京→老舍的“駱駝祥子”一書,描述北京百態)、獲得之獎項(如:加拿大圖書館學會的CLA Book of the Year for Children)。

2007/01/19

聽FRBR演講(一)

2007.1.6冒著寒冷陰濕的天氣坐捷運至淡水聆聽了半天的研討會「現代圖書館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暨黃世雄教授七秩榮慶研討會」(議程)(論文集250頁),與會者很踴躍,又次顯現淡江圖資人的團結與凝聚力,會場上各講者紛紛祝福黃教授,感覺好溫馨!

現僅就其中一場演講略述其重點及自己的感想:(綠字為引用講者的文字)
講題:書目記錄功能需求(FRBR)模型—應用在線上目錄之研究 (陳淑君,中研院) (註3)

-------------------------------------------------------------------------------
~~~~ 綱要 ~~~~
摘要
壹、緒論
貳、書目記錄功能需求(FRBR)的重要概念
參、研究方法
肆、FRBR在線上目錄應用的現況與內容(背景、建置與內容--目標、資料內容、方法、結果)
伍、FRBR應用在線上目錄之比較(分為10項作比較,包括:FRBR應用範疇分析、FRBR應用的角度/面向 ... 等)
陸、研究發現
柒、結論與建議
-------------------------------------------------------------------------------

[摘要](節錄)
FRBR在線上目錄方面如何被應用與建置?應用的範疇為何?究竟FRBR的關鍵價值是什麼?…本文採用比較研究法…以AusLit Gateway(澳洲文學作品主題目錄)、Virtua(圖書館自動化系統)、RedLightGreen(圖書館聯合目錄)及OCLC(WorldCat聯合目錄)等四個FRBR模型,在線上目錄的落實個案…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包括:最需要FRBR導入的對象是資料量大的書目資料庫、FRBR在線上目錄的潛在應用與益處、FRBR代表圖書館社群一種模型化(modeling)的發展趨勢,及FRBR模型尚待被全面性實驗、應用與建置…

先要大概知道FRBR的三組實體(註1):
第一組:作品 (work)– 內容版本(expression) – 載體版本(manifestation) – 單件(item)
第二組:作者、出版者 …
第三組:主題(概念、物件、事件、地點)


四個國際間實際建置的系統與研究計畫
1) AausLit Gateway (澳洲文學作品主題目錄)
由澳洲國家圖書館及八個澳洲大學組成的聯盟建置,因採付費訂閱方式,非訂戶只能免費瀏覽: author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public browsing (只有約3100位作者簡略資料) 及 public browse of the Thesaurus (只能由索引詞查找該詞下的作品數量)

FRBR應用範疇:第一組、第二組(Agent) 實體
FRBR應用的角度/面向:FRBR化/延展、從研究型使用者的視野與需求設計

2) Virtua(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簡報/概觀:可看列出的許多範例)


由第一個支援FRBR模型的商業性自動化廠商 – 美國的VTLS公司建置,含編目模組及OPAC模組。
講者列出圖書館採用FRBR的決策步驟:(節錄)

  • 執行FRBR分析計畫,以決定資料庫的記錄中有多少百分比是好的FRBR候選者(通常結果:5-18%範圍)
  • 安排FRBR編目訓練的時程
  • 使用適當軟體程式,自動地轉換所選的記錄至FRBR
  • 檢查與修正自動轉換作業
  • 開放FRBR目錄給公眾

Virtua 版本 Release 41.0 的特色有:(節錄)

  • FRBR的「作品」、「內容版本」與「載體版本」等實體是分離的記錄
  • FRBR的「作品」、「內容版本」與「載體版本」等層級的展現,可以擴展成樹狀結構
  • FRBR記錄能夠與非FRBR記錄共同存在於相同的資料庫內

FRBR應用範疇:第一組實體
FRBR應用的角度/面向:FRBR實現

3) RedLightGreen (圖書館聯合目錄)
原為 http://www.redlightgreen.com/ → 現併入 http://worldcat.org/
在此不列演講內容,因該計畫主持單位RLG(美國研究圖書館組織)已併入OCLC,此計畫亦於2006.11.5停止,其服務已轉至OCLC's WorldCat。(註2)

4) OCLC (WorldCat聯合目錄)


嘗試以FRBR模型來探索「作品」在OCLC WorldCat 的概念與特徵 ... 以FRBR對「作品」與「載體版本」的概念,至WorldCat資料庫取1000筆樣本書目作研究,其研究結果及相關研究之發現,僅列舉一些如下:

  • 平均每一「作品」有1.5個「載體版本」
  • 78%的「作品」只有單一「載體版本」
  • 1%的「作品」有多於20個「載體版本」
  • FRBR的主要貢獻是對作品的檢驗及其在圖書館目錄的角色,換言之,傳統在目錄中對作品的處理,是界定作品於具體的形式 … [FRBR]則扭轉過去強調「單件」過於「作品」的目錄建構之特徵典範。[意思即是傳統編目是以手頭上的書/物件為準據,但FRBR強調「作品」(類似抽象的概念)為中心,的確是顛覆了傳統、建立了新典範。不管典不典範,很明顯地,使用者直覺所需是作品而非單件吧!]
  • 對大型書目資料庫而言,僅需應用FRBR於相當少量複雜的作品(約佔所有作品20%),即可讓整個資料庫發揮最大效益
  • 對於原始編目與抄錄編目,FRBR化可望降低成本與提昇品質。

FRBR應用範疇:第一組實體 (W, M)

FRBR應用的角度/面向:FRBR化

講者在比較分析中(第8點)提到“[FRBR]在實際落實的過程,如何自動化區分出一組的「作品」、「內容版本」、「載體版本」、及「單件」,涉及演算法與目前MARC格式內,是目前較具挑戰的問題。

研究發現:(節錄部份)

一、最需FRBR導入者為資料量大的書目資料庫(相對的關係多,需要更結構化地分類 ...)

二、FRBR在線上目錄的潛在應用與益處:...落實應用方面,不限傳統的圖書館目錄,在數位圖書館環境,可以借FRBR精神於不同特質的資料類型,及不同功能面向(如:RLG個案)。

三、FRBR代表圖書館社群一種模型化(modeling)的發展趨勢。

結論與建議:(節錄部份)

  • FRBR是順應研究典範移轉的產物(回歸本體論及認識論),預期不久的未來,不同模型間的交流、互通與整合會越來越頻繁。[與檔案、博物館界 ...]
  • FRBR仍有極大的探索與研究空間。

註1:可詳陳和琴老師文章書目記錄功能需求 (FRBR)初探
註2:詳RLG's
transition of services
註3:陳亞寧與陳淑君的另一與FRBR相關之文章:Chen Y.-N., & Chen S.-J. (2004). A metadata practice of the IFLA FRBR model: A casestudy for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n Taipei.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60(2), 128-143.(SSCI)(PDF檔)

2007/01/16

書目資料庫相關會議訊息

一些會議開完後,若未參加,會議綜述或結論似難得知,我姑且也稱此類資訊為“灰色資訊”,較易錯失。之前曾對下列兩個(團體)會議動向很好奇,如今發現了一些灰色訊息(註1):

關於臺灣OCLC管理成員館聯盟
臺灣OCLC管理成員館聯盟成立大會 (Taiwan OCLC Governing Members Consortium) 是2006年12月26日於臺大圖書館舉行。據悉目前臺灣同意加入OCLC管理成員館並組成聯盟館數已達180個館/單位。至於為何要成立此一聯盟呢?主要是想爭取OCLC會員理事會(Members Council)(註2)的亞洲區代表中的一個席位,可參閱東海大學圖書館的會議記錄(成立大會之前的說明會記錄):

推動臺灣地區加入OCLC管理成員館說明會記錄(會議時間:95年11月28日下午),其中提到 …

「推動臺灣地區加入OCLC管理成員館計畫說明」:
成為管理成員館(Governing Members),顯著效益有四:(僅列舉)
1.透過共同合作可為臺灣取得一席OCLC會員理事會(Members Council)亞洲區代表,為臺灣發聲與國際接軌,提高臺灣的國際影響力。
2.館員使用線上編目系統,如Worldcat、LC Authority File大量節省國內各圖書館西文圖書編目人力成本。

教育部同意補助2007年臺灣地區加入OCLC管理成員館所需年費50萬美元 … 後續計畫也提到將於96年2月28日由管理成員館選出臺灣地區之OCLC會員理事會代表。

關於NBINet
NBINet簡介中有“資料庫使用統計(「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系統」營運統計)”,列出資料庫查詢、記錄轉出數量、各類記錄數量之統計(至95/12 已有613萬多筆書目記錄)。

NBINet電子報95年第1期(2006.04.04):
節錄一些消息報導:“NBINet與Google、OCLC合作”、
“本館(國家圖書館)委託專案計畫,進行NBINet採用FRBR模式研究”:
該研究計畫於94年底完成,已提出結案報告。該研究的重點係仿效OCLC WorldCat所作的「FRBR規則系統」來撰寫程式,並從NBINet書目資料庫中選擇樣本,進行書目中題名以及作者這兩個欄位的測試,以此比對進行分析,來瞭解FRBR模式是否具有書目聚集的效果,作為NBINet進行FRBR模式的決策參考。研究結論指出若採用FRBR模式進行比對,仍需再以人工複驗。
「書目記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 FRBR)於1998年由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公佈,針對數位環境下多元資源來研擬新的著錄模式,這個新的書目著錄模式可以將同一部著作(work)的不同表達(expression)、不同載體(manifestation)以及不同文獻對象(item)在一個目錄體系中完全展現出來,值得國內繼續探討並選擇適當作品進行書目的聚合分析。

另“95年度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合作館館長會議摘要報告”(東海大學吳淑雲)中記載:
本次會議由鄭恆雄專題演講「合作編目與書目資訊中心營運」(是「書目資訊中心營運發展研究」專案計畫之研究成果),最後的十項建議包括:
1.成立核心合作館組織,推動組織分級制。
2.採取實體與虛擬並存之架構,實施集中與分散式並存之聯合目錄型態,以及國家書目與聯合目錄並存之制度。
3.推動館際互借延伸服務功能。
4.建立書目取用之收費及獎勵機制。
5.建立分工合作及互惠之制度。
6.積極參與書目之國際合作。
7.增加國圖人力與經費資源、加強資料庫整合。
8.提出長程發展計畫以提升服務功能。
9.改善合作館同質及異質系統之間合作編目系統之便利性。
10.建置常設的規範修訂機制、維護各項圖書資訊標準。

後經會議提案決議:請台大等五所召集館會同書目中心共同評估以上建議事項執行事宜。

會中也通過提案:建請國家圖書館書目資訊中心舉辦有關「FRBR模式進行作品分析」或「Metadata著錄格式」等研習活動。

註1:有一詞:“灰色文獻”(gray literature)
註2:OCLC Members Council又稱“成員委員會”,見其2006/02會議報導

2007/5/15補充:OCLC歡迎臺灣圖書館的加入,見OCLC News Releases 2007/03/08
2007/8/8補充:台大項潔任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亞太區代表

2007/01/10

一些好文

我常是後知後覺地,讀游园惊梦(游園驚夢)的“图林博客周志(070101-070107)”,發現的好文章舉例如下:

後MARC時代下圖書館資訊服務設想 ([大陸]圖情散記blog)
libpig(註1)從三部份(1.MARC昭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时代、2.图书馆信息服务进入了后MARC时代、3.后MARC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设想)寫道,顯層序分明,末段的後MARC時代圖資服務設想(預想)有:圖書館資訊檢索與搜尋引擎(如:Google)合作(整合)、優化MARC數據的利用及檢索界面、及提供個人化(客製化)服務。

●书蠹精—写书买书编书读书(書蠹精—寫書買書編書讀書):顾犇的BLOG (顧犇ㄅㄣ的BLOG),顧犇為大陸國家圖書館採編主任兼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註2)主任(個人網頁),想必是不一樣的採編相關文章。

●“图书馆与社会—中国图书馆简史(节录)”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的文章。

註1:推想libpig大概來自[大陸]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獻情報中心),該中心出版的兩種月刊極具參閱價值:《图书情报工作》(月刊)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月刊)。

註2:[大陸]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OLCC),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北京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為大陸兩個主要合作編目系統,兩者在文獻著錄規則上的分歧似已造成困擾?參見“关注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一文,該研討會主題包括:FRBR相關問題、編目實踐問題、編目理論問題等(論文集為《21世纪的信息资源编目: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4月23-24日,武汉》);亦可見姜火明的博文

2007/01/05

「Web 2.0與圖書館研討會」筆記之二

還有一些Web 2.0 重要的技術或特色:

--Mashup(混搭)--
Wikipedia之定義
林泰宏的“Mashup的應用”(PDF檔)文章中提到“混搭是Web 2.0的核心精神”,的確mashup是Web 2.0重要的特色。常見的應用有Google Maps Flickr ...,至於與圖書館較相關者有:OCLC的實驗計畫 Open WorldCat 與 Google Maps 的混搭、LibraryThing (利用Amazon及WorldCat混搭)、WPopac(Lamson Library OPAC)(LibViews之介紹)…等,大家不妨試用看看。

“利用混搭或重新混合(remix)的方式提供內容,有賴於各種應用程式及數據的開放。伺服端必須開放網站的應用程式,如API,並支援對應的網路通訊協定,如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及REST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如此便可以使用混搭的方式,讓圖書館的WebPAC 也能利用Amazon 數據庫中的封面、目次、評論等。SOAP 允許其他網站利用XML語法查詢資料庫的內容,並以同樣的協定再回傳所查到的結果;REST 則是透過 URI 的機制。LibraryThing 即運用Amazon 與WorldCat 的API,成功的建置了一個社群目錄 (Social Catalg)。而針對那些伺服端未開放API 者,則可以經由使用端的瀏覽器,如Firefox,利用Greasemonkey 及其對應的使用者小程式 (User Script),在查尋Google Book 的同時,連回所定義的圖書館查館藏。”(溫/鄭 p.12)

另外在Dion Hinchcliffe部落格裡有張mashup的解剖圖 Web Mashups,將mashup由淺入深分為五個層次,看來mashup可應用的空間還很大。


--API(應用程序編程介面)-- (亦見溫 p.96)
上面提到混搭需有開放可利用的API才行,何謂API?維基百科中文的解釋:API(應用程序編程介面)為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的簡稱,就是軟體系統不同組成部分銜接的約定。由於近年來軟體的規模日益龐大,常常會需要把複雜的系統劃分成小的組成部分,編程介面的設計十分重要。程序設計的實踐中,編程介面的設計首先要使系統的職責得到合理劃分。良好的介面設計可以降低系統各部分的相互依賴,提高組成單元的內聚性,降低組成單元間的耦合程度,從而提高系統的維護性和擴展性。

(Wikipedia:A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 is a source code interface that a computer system or program library provides in order to support requests for services to be made of it by a computer program.)

關於Library 2.0

Wikipedia的定義
Web 2.0對圖書館而言極為重要,正如以下所說:“…面對已習於使用 Web2.0 各種資源的廣大使用者群,圖書館應該如何符合他們的期望?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Ken Chad 及Paul Miller 很肯定的表示,如果圖書館要證明他是非常要緊的資訊提供者,則一定要開始進行Web 2.0 的應用,傳遞圖書館的經驗,以符合現代使用者的期望 (Chad and Miller, 2005)。”(溫/鄭 p.7)

-- 內容 ---技術---使用者 之關係 --
Web 2.0 的一體三面包括內容、工具/服務、使用者,這也是現今圖書館資訊服務的模式,如下圖:

(溫/鄭 p.9, 圖四) 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模式

“Web 2.0 網站的資訊服務模式,均藉由技術、軟體工具及提供的服務,讓使用者不但使用內容,更進一步透過雙向的互動機制,為原有的內容加值,再創可供利用的新內容。這樣的服務模式絕非圖書館傳統所採用的單向傳遞內容或資訊的模式。
當圖書館欲應用Web 2.0 的資訊服務模式時,所著眼的重點不是只有技術與服務,應該同時關注使用者及內容。從使用者端來看,任何人都可以創造內容,從提供的服務及工具來看,使用者可以讀及寫,從內容端來看,資料是動態的,隨時都在修改新增中。
除了讓使用者創造及分享內容,圖書館更需要好好彙集及運用現有的 Web 2.0 網站內容。另外,再利用 Web 2.0 的技術,提供最有利用價值的網站呈現,便於使用者將圖書館網站當作個人生活與學習的入口。”(溫/鄭 p.14)
“當我們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Web 2.0 的應用時,所著眼的重點絕對不是使用者與內容之間的那一塊技術與服務而已,應該同時關注Web 2.0 的使用者與善加運用Web 2.0 網站的內容,以及藉由工具或服務所導出的使用者與內容之間的互動。” (溫/鄭 p.18)

--圖書館欲建立Web 2.0特色的服務,可參考應用下列方式:--
維基(Wiki)、部落格(Blogs)、社群軟體(Social Software)、點對點對傳的技術(Peer to Peer,P2P)、媒體串流、善用API及使用者小程式 (user scripts)
、應用小工具、RSS、混搭 (詳溫/鄭 p.15- )

--進一層的思考--
在溫/鄭文章內提到“圖書館員不僅要去了解有那些API 可以應用,更要思考,圖書館是否也能提供API,讓所擁有的內容傳佈到圖書館以外的領域。也可以推薦及鼓勵讀者利用瀏覽器 (如Firefox)的開放性及其所提供的功能,將所欲整合的資源呈現在使用者端。”(溫/鄭 p.16)

在Web 2.0的圖書館應用中,也涉及了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開放的問題。“從系統用戶的角度圖書館2.0意味著圖書館需向 ILS[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 = LMS,圖書館集成系統]開發商要求更多的‘權利’—‘圖書館集成系統的用戶權利宣言’(ILS Customer Bill of Rights)(註1)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註2)

--Social Tagging (社會性標記)--
Wikipedia對 Tag(metadata)之解釋。
Web 2.0時代的tag(標記/標籤)是由眾人自主訂定,與傳統的專家式的圖書資訊組織方式截然不同,而這些原本是以利己為目的的小我,貢獻出內容、關聯 …等大量資訊,在量變引起質變的情況下,乃形成眾智成城(集體智慧)的效應。
“Social Tagging包含Social與Tagging兩個構面,Social關心使用者,而Tagging則較關心資源及分類的內容與結構 …”(卜 論文集p.87)
“如何有效利用群體間的關聯來組織、檢索、發掘、及分享資訊,特別是在規模龐大的網路環境,才是Social Tagging真正需要關注的焦點。”(卜 論文集p.88-)
“(Social Tagging)以利己角度出發,(圖書資訊組織)以利他為基礎,二者立足點不同,各有優缺 …”(卜 論文集p.94) 講者並從兩者之組織型態、組織目的、分類基礎 … 等七項特性作了比較 (詳論文集 p.94)。

Social Tagging呈現出所使用的詞彙很分歧、缺乏控制,講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女孩及小鳥跳舞的影片): http://youtube.com/watch?v=WTGNaTB2aRM

大家給這影片的標記有:michael, jackson, bird, moonwalk, tree, dance, funny …

然而Social Tagging的許多概念是可供傳統圖書資訊組織者參考及思索的。


以上是我對此研討會零碎的追憶,深感學海無邊,若能將講者的文章(PDF檔或紙本上的)好好消化、思索及發掘(discover)一番,必會有更多收穫,至於一些我認為有趣的主題(如:OCLC's WikiD, xISBN, 資訊(料)分類的認知與判斷…)希望以後也能探索一番。


註1:ILS Customer Bill-of-Rights ,此宣言主要為爭取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用戶的權利,John Blyber 提出四項要求:1) Open, read-only, direct access to the database 2) A full-blown, W3C standards-based API to all read-write functions 3) The option to run the ILS on hardware of our choosing, on servers that we administer 4) High security standards,還有第二回討論round two

註2:本段引號內文字節錄自“圖書館2.0:建構新的圖書館服務”(范并思、胡小菁)([大陸]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6 no.1)

2007/01/03

「Web 2.0與圖書館研討會」筆記之一

「Web 2.0與圖書館研討會」是2006.12.14-12.15兩天,分別為實務應用研習會及學術研討會,其論文集154頁,也有線上PDF檔。 一如往昔淡江大學圖書館舉辦的研習會,這次主題也掌握了趨勢脈動,真要感謝三個主辦單位的用心及辛勞。兩天會議下來收穫很多,因此有點難於起筆;但想來向隅者很多,或許自己的一些敘述(較基礎淺顯地)對同道會有些幫助。其實有不少主題如再搜集、閱讀更多資料,可另文論述。(此處以講者的姓氏及其投影片頁碼,如:溫 p.1,表示資料出自會議的簡報PDF檔的何處)

關於Web 2.0 (Web 2.0維基百科之中文英文定義)

--如何來認識Web 2.0--
可從 使用者技術/工具/服務 這兩大方向來認識,溫先生的一張圖極好(好的解析架構),見溫 p.107。

--Web 2.0 Meme Map(Web 2.0示意圖)--
提到Web 2.0 時,許多人都會引用歐萊禮(Tim O'Reilly)的示意圖(Web 2.0 Meme Map)(原文見What Is Web 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by Tim O'Reilly,或溫/鄭簡報 p.3)來說明 Web 2.0 的概念。但O'Reilly文章中並未對圖中一些詞彙作解釋,而Robbie Allen 等人的文章「Web 2.0: Hype, Reality, or the Future?」,則從技術、商業模式及實際案例來解釋Web 2.0,滿值參考的。
在圖的下方那些淡土色圓圈(表示Web2.0的遊戲規則/概念,或特色),其中的Granular addressability of context (微粒化的內容位址)及Perpetual beta (永遠的測試版) 是什麼意思呢?據 Robbie Allen等人的解釋:
微粒化的內容位址指當使用者僅需用到一小部份符合其需要的東西,他就不需動用到整個應用軟體(服務),例如Google News 雖已設好許多(新聞)類別供你訂閱(RSS feeds),但使用者可自訂關鍵字,訂閱有此關鍵字的新聞,也就是僅取自己所需的那部份,而不用勞師動眾。這種作法在設計上及資料規模(量大)上都是挑戰。(亦見 溫 p.78)
永遠的測試版是為了聽取早期使用者的回饋(意見、評論),以資修改設計。例如Google的電子郵件服務系統 Gmail 自2004年推出至今仍是 beta版。這種作法的基本假設之一是:Web 2.0 的使用者通常是免費使用的,因此他們也不介意使用不完美的軟體。永遠的測試版只是一種過程,而非特別的技術,過去有些公司也採用過,只是Web 2.0 時期的試用規模及試用持續的時間與已往有所不同。

O'Reilly的這篇經典文章(What Is Web 2.0)的中譯本可在下列網址找到:資策會的 Intelligent Times 2006三月起(「什麼是Web 2.0( I)」、(II) …) 及IT Magazine 資訊傳真 2006.03(Web2.0專輯)上的「Web 2.0究竟何物?」。

此外 andy's 31337 geek blog (November 10, 2005) 的Web 2.0 Meme Map是原圖的改寫版,也一目瞭然。(亦見 溫 p.6)(註1)

--一些字彙--
buzzword(潮詞?) (維基百科之中文英文解釋):指定義尚不明確、不嚴謹的新詞,如: web 2.0, framework …
Synchronization (同步,即時):如 ODEO 網站 (簡介) 的同步設定
Syndication (聚合,聯合發佈):如: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真正簡易聚合信息服務
Asynchronous (非同步的):如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blog--
在 溫 p.12 blogger vs. hosting blog 資料庫關聯圖,它說明了簡單易用的網誌背後(blog server端)是有資料庫支持的(db supported/database supported)(有複雜的schema/table),亦可見 溫 p.20 db schema for wiki。

--Ajax--
維基百科之英文定義
“Ajax, shorthand for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is a web development technique for creating interactive web applications. The intent is to make web pages feel more responsive by exchanging small amounts of data with the server behind the scenes, so that the entire web page does not have to be reloaded each time the user makes a change. This is meant to increase the web page's interactivity, speed, and usability ... Ajax is not a technology in itself, but a term that refers to the use of a group of technologies.”

中文定義
“非同步JavaScriptXML,是一種創建互動式網頁應用的網頁開發技術。它
  • 使用XHTML+CSS來表示信息;
  • 使用JavaScript操作DOM(Document Object Model)進行動態顯示及交互;
  • 使用 XMLXSLT 進行數據交換及相關操作;
  • 使用 XMLHttpRequest對象與Web伺服器進行非同步數據交換;
  • 使用 JavaScript 將所有的東西綁定在一起。


與傳統的Web應用比較:
傳統的Web應用允許用戶端填寫表單(form),當提交表單時就向Web伺服器發送一個請求。伺服器接收並處理傳來的表單,然後送回一個新的網頁。這個做法浪費了許多頻寬,因為在前後兩個頁面中的大部分HTML代碼往往是相同的。由於每次應用的交互都需要向伺服器發送請求,應用的響應時間就依賴於伺服器的響應時間。這導致了用戶界面的響應比本地應用慢得多。
與此不同,AJAX應用可以僅向伺服器發送並取回必需的數據,它使用SOAP或其它一些基於XML的頁面服務介面,並在客戶端採用JavaScript處理來自伺服器的響應。因為在伺服器和瀏覽器之間交換的數據大量減少(大約只有原來的5%),結果我們就能看到響應更快的應用。同時很多的處理工作可以在發出請求的客戶端機器上完成,所以Web伺服器的處理時間也減少了。”

例子可參考OCLC研究中的Dewey Browser(簡介) (亦見 溫 p.87)

註1:另蒐集了一些 Web 2.0 的圖釋:

O'Reilly'sHinchcliffe'sDybwad'sKeven's(Web2.0技術探源 p.8)

rev on 200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