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A有37章(據2008年11月的草案 http://www.rdatoolkit.org/constituencyreview/),加上附錄等,超過一千頁(pages);同時又據 FRBR的觀念編排,感覺像在查字典似的,難怪要借助線上版的功能(如:超連結、建立工作流程…等),以方便查用。
這部編目規則"字典"涵蓋了各資料類型,是以更完整的書目理論為基礎的實作指引。
RDA現仍在測試中,美國國會圖書館(LC)編製了給參與測試者的訓練資料(大綱見 RDA Test "Train-the-Trainer"),其中投影片資料的第一單元為概觀 (Module 1: Overview of what RDA is and isn’t … A. Foundations ; B. Transition),一些重點如下:
RDA Module 1: What RDA is and isn’t
[Content as of Mar. 31, 2010]第一單元:RDA是什麼?不是什麼
● RDA是AACR2的繼承者 (RDA is successor to AACR2):
但是 RDA不是 AACR3,RDA不同於 AACR2。RDA取代 AACR2,但它不是 AACR2的修訂版本。雖然依循許多 RDA的指引與依循 AACR2的規則,其產生的結果是相同的,但是 RDA在很多主要方面上是不同於 AACR2的。
● RDA是以 IFLA製訂的國際(書目相關)模型及原則為基礎的 (RDA based on IFLA's international models and principles):
這包括IFLA的「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FRBR; 1998)、「權威資料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 FRAD; 2009)、「國際編目原則聲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ICP; 2009)。
● RDA 重視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事項(Addresses user tasks):
如FRBR重視使用者如何去找尋、辨識、選擇、獲取( Find, Identify, Select, Obtain)所需的資料/資源;FRAD重視 Find, Identif, Contextualize, Justify。
● RDA是個“內容”標準 (Is a content standard):
它不是一個“顯示”(display)作用的標準(像 AACR2那樣);
它也不是一個“編碼”(encoding)的標準 (因此你可以配合使用任何你喜歡的編碼表,如:MARC21、都柏林核心集…等)
● 有什麼改變?(What’s changing?)
RDA 從過去以資料類型的區分及編排走向資料元素及資料值 (有更多控制字彙) (Move from classes of materials to elements and values (more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不同於 AACR2很重要的改變是 — 辨識出那些描述資源所需要的資料元素(elements),讓它們在網路上更有用;我們將走出以圖書館為中心的MARC格式,走向在網路上分享鏈接資料 (linked data)的新道路。
● 未來的發展 (Developed for the future)
-- 權威資料和書目資料分開存於各自的“封包”(packages)裏,當我們需要時便可將它們集合起來
-- 可馬上連結、取得權威資料來組成檢索點 (access points)
-- 作品 (works)及表現形 (expressions)的書目資料可再利用,供相同作品的媒體展現(manifestations) 編目時使用,大大減少重複性工作
[主要連結] Library of Congress Documentation for the RDA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Test
http://www.loc.gov/catdir/cpso/RDAtest/rdate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