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Educause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Minds on Fire: Open Education, the Long Tail, and Learning 2.0,其概述了Web 2.0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支持學習2.0的新生態系統。我們觀察教育的改變趨勢及人們學習趨向的轉變,應可提供圖書館重新思考自己定位及方向(或策略)時作參考。
.
學習2.0(Learning 2.0)
Internet對教育最大的衝擊是它能支援及擴展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各個面向。Internet是個全球性的平台,透過它可取用無數各種的資源。Web2.0的興起已使得原本注重取用資訊轉移到注重接觸他人,同時它創造了一種新的參與式媒體,能很好地支援各種學習模式。
.
何謂“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我們對內容的了解是一種社會性的建構(socially constructed),即透過與他人(對內容或問題)的對話與互動而來。重點不在我們學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學習[註]。笛卡兒(Descartes) 的知識與教育的觀點一直以來對教育界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但社會學習的觀點則是“我們參與,故我們(存)在”(We participate, therefore we are)。現在我們將焦點從主題內容轉移到學習活動及人際互動,因為內容(content)是環繞著這些活動的。更重要的是:你掌握了某領域的知識,不僅是你學習關於該主題的知識,還要學習成為該領域的一個參與者,就像師徒制、學校的實習課程、或虛擬社群的參與實作。
.
學習2.0不僅適合現代人較頻繁之職業及專長的異動、亦適於終身學習、及面對不斷變動社會的需求。
.
在2.0的開放環境中,內容的創作及其過程可是可見的(visible),能讓眾人進行評閱(critical reading)。過去的學習流程是由learning about到learning to be,現在則是相反方式,如下圖,經由參與社群(團)在學習隱性知識中習得顯性知識。
圖取自原文http://connect.educause.edu/Library/EDUCAUSE+Review/MindsonFireOpenEducationt/45823
.
透過許多社會性網站的人際連結關係成為推廣教育的新方式。網路科技進步促成了學習2.0,不僅可方便線上取用資源/工具,同時也創建了一種參與式架構,它支援學習者社群。Web2.0是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基礎架構,它為情境式理解(a situated understanding)奠立了基石。
圖書館支援非正式的學習(informal learning),也是知識被創造、儲存、傳播的實作場域(practicums)之一。我們需要去建構分享、分散式、反饋式的實作場域,在此人類經驗被聚集、檢驗,並再生。
圖書館將如何回應?
圖書館如何回應這種參與式學習(/活動)的需求呢?如:設置開放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圖書館部落格(雙向溝通)、讀者對書目資料的參與(加tag、評論等)…
圖書館不僅是資料、資訊、顯性知識的場所,更應助長隱性知識的流動與轉化吧!
[註] 原文:What do we mean by “social learning”? Perhaps the simplest way to explain this concept is to note that social learning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tent is socially constructed through conversations about that content and through grounded interactions, especially with others, around problems or actions. The focus is not so much on what we are learning but on how we are learn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