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來算是Karen Coyle的部落格Coyle's InFormation的忠實讀者,她刊出了篇談論書目資料中實體(entities)與關係(relationships)的文章,說得有理,我也忙不迭想傳播出去了。
這篇文章講到:
傳統上編目是以書(book or work…)為主,由此再連結作者、出版者、標題…等等(如該文第一個圖示)。在此情況下,作者等實體只算是書目記錄中的元素(data element)而已,這種結構不易展現作者等實體的豐富、可利用價值。若在觀念上作個轉變:將各個實體同等看待(參見第二個圖示),如OpenLibrary給予每個作者有自己的頁面(猶如其“權威記錄”),並將其著作列出成為關連脈絡,還可加入許多與此作者相關的資訊。如此,目錄不僅僅是書的清單,而成為許多與實體相關的豐富資源。而如何賦予各種書目關係意義,便要靠語義網(semantic web)方式了。
現找到兩個例子:以 Michael Gorman 此作者來查 1. OpenLibrary 2.WorldCat Identities,顯然有作權威控制的後者較佳;未作權威控制者,會把同名字的不同的作著者攪在一起。
2007/10/29
2007/10/23
雜記 (2007/10/23)
●資訊時代的變遷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文化人類學助理教授Michael Wesch (為Wired Magazine Rave Awards 2007 Video類得獎者,被稱為數位民族誌學者)製作的兩部影片,另人印象深刻,主題為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數位科技的衝擊:
The Machine is Us/ing Us
Information Re/Evolution
另一部中文影片“把書傳出去:ForwardTheBook”,是關於閱讀方面的,都採Dues的樂曲。
[參考資料] LISNews 10/18/2007
●機器人掃描書?
* 德國圖書館用機器人掃描數位收藏 ; Treventus ScanRobot
* First in the Nation: TTU Libraries Acquire High-Speed Book Scanner ; Kirtas bookscanner
原來還是機器,不算“人”!
●資訊學、知識社會學
謝清俊
日前在圖書館新書架上看到《謝清俊談人文與資訊》一書(內容曾刊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國家數位典藏通訊)”中),節錄下列談到資訊、資訊學的文字;另他也用佛理比喻、解釋一些事情,很獨到。
“…有一篇文章抓到了痛處,指出資訊界 說之所以含混多義,是因為把指標( 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即被指的事物 )混為一談…比方說,桌子、椅子等名詞是指標,桌子、椅子等實物是所指;一句話、一篇文章是指標,而這句話、這篇文章的內容是所指。資訊應該是像指標,不是所指。因為指標是具體的實物,是我們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而所指則可能是具體的,像是桌子、椅子;也可能是抽象的,像是一句話、一篇文章的內容…記號學把一對指標和所指稱為一個記號( sign ),並明定記號是一個實體,而資訊則如同記號。”(2005/04資訊的界說【之一】)
“…資訊科技的運用…改變了學科的內涵、規範(discipline)、社會上的實踐,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係…這轉變不是連續的,不是演進,是躍進的、革命性的轉變…於是,出現社會資訊學(social informatics)和人文資訊學(humanity informatics)等名相,它們均以資訊科技帶來的衝擊、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為方向,逐漸形成其學科的內涵…人文資訊學探討的主軸,是資訊科技對文化的衝擊、帶來的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在人文資訊學裡,首先要釐清的是資訊的概念、界說(定義),並據以說明資訊、傳播(溝通)和文化之間的關係…目前…欠缺正視資訊科技影響的宏觀…缺乏全觀就不可能建立一般性的理論對未來作合理的推測。”(2005/12人文資訊學概說【之一】)
賴鼎銘
看到賴鼎銘的《資訊科學的思考》一書中的兩篇文章,感茅塞頓開:
“Shera曾指出圖書館員地位低落的主要原因,乃是因為圖書館學缺乏學術的內涵…圖書館員[應]真正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不僅是對知識本質的充分了解,而且還包括知識在他所處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體會…圖書館員必須了解,知識是如何被創造出來,如何被出版…知識的整個過程,及其傳播過程中的主要阻礙與弱點…Shera企圖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為圖書資訊學建立一個比較宏觀的學術基礎…”(摘自“知識社會學與圖書資訊學的學術基礎”)
在“資訊研究的典範變遷”文中先提到兩個典範--“圖書館作為社會機構的典範”及“人類資訊傳播系統中資訊流動的典範”,而認知觀點以外的詮釋學之興起,有更多的思考:“人類的經驗…與歷史實體、歷史的過程息息相關…當我們進行詮釋時,我們無法逃避歷史…歷史效果,也是視域融合…可以用來形容資訊使用者與相關文獻接觸時的反應。”
也期待聆聽本週六(10/27)的「資訊研究方法論工作坊」的演講。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文化人類學助理教授Michael Wesch (為Wired Magazine Rave Awards 2007 Video類得獎者,被稱為數位民族誌學者)製作的兩部影片,另人印象深刻,主題為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數位科技的衝擊:
The Machine is Us/ing Us
Information Re/Evolution
另一部中文影片“把書傳出去:ForwardTheBook”,是關於閱讀方面的,都採Dues的樂曲。
[參考資料] LISNews 10/18/2007
●機器人掃描書?
* 德國圖書館用機器人掃描數位收藏 ; Treventus ScanRobot
* First in the Nation: TTU Libraries Acquire High-Speed Book Scanner ; Kirtas bookscanner
原來還是機器,不算“人”!
●資訊學、知識社會學
謝清俊
日前在圖書館新書架上看到《謝清俊談人文與資訊》一書(內容曾刊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國家數位典藏通訊)”中),節錄下列談到資訊、資訊學的文字;另他也用佛理比喻、解釋一些事情,很獨到。
“…有一篇文章抓到了痛處,指出資訊界 說之所以含混多義,是因為把指標( 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即被指的事物 )混為一談…比方說,桌子、椅子等名詞是指標,桌子、椅子等實物是所指;一句話、一篇文章是指標,而這句話、這篇文章的內容是所指。資訊應該是像指標,不是所指。因為指標是具體的實物,是我們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而所指則可能是具體的,像是桌子、椅子;也可能是抽象的,像是一句話、一篇文章的內容…記號學把一對指標和所指稱為一個記號( sign ),並明定記號是一個實體,而資訊則如同記號。”(2005/04資訊的界說【之一】)
“…資訊科技的運用…改變了學科的內涵、規範(discipline)、社會上的實踐,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係…這轉變不是連續的,不是演進,是躍進的、革命性的轉變…於是,出現社會資訊學(social informatics)和人文資訊學(humanity informatics)等名相,它們均以資訊科技帶來的衝擊、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為方向,逐漸形成其學科的內涵…人文資訊學探討的主軸,是資訊科技對文化的衝擊、帶來的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在人文資訊學裡,首先要釐清的是資訊的概念、界說(定義),並據以說明資訊、傳播(溝通)和文化之間的關係…目前…欠缺正視資訊科技影響的宏觀…缺乏全觀就不可能建立一般性的理論對未來作合理的推測。”(2005/12人文資訊學概說【之一】)
賴鼎銘
看到賴鼎銘的《資訊科學的思考》一書中的兩篇文章,感茅塞頓開:
“Shera曾指出圖書館員地位低落的主要原因,乃是因為圖書館學缺乏學術的內涵…圖書館員[應]真正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不僅是對知識本質的充分了解,而且還包括知識在他所處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體會…圖書館員必須了解,知識是如何被創造出來,如何被出版…知識的整個過程,及其傳播過程中的主要阻礙與弱點…Shera企圖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為圖書資訊學建立一個比較宏觀的學術基礎…”(摘自“知識社會學與圖書資訊學的學術基礎”)
在“資訊研究的典範變遷”文中先提到兩個典範--“圖書館作為社會機構的典範”及“人類資訊傳播系統中資訊流動的典範”,而認知觀點以外的詮釋學之興起,有更多的思考:“人類的經驗…與歷史實體、歷史的過程息息相關…當我們進行詮釋時,我們無法逃避歷史…歷史效果,也是視域融合…可以用來形容資訊使用者與相關文獻接觸時的反應。”
也期待聆聽本週六(10/27)的「資訊研究方法論工作坊」的演講。
2007/10/16
編目是否還有明天?
Karen Coyle及Christine Schwartz在她們的博文中都提到了一篇去年(2006)在IFLA年會中Alan Danskin的文章 "Tomorrow never knows": the end of cataloguing? [PDF][註1]。其中許多論述足供思考編目的一些問題。
Danskin提到(原文p.4)圖書館面對挑戰之際(現今編目作業無法應付各種形式的資源大量湧現),有兩個關鍵問題:
1)圖書館在網路環境中是否仍有關聯性(Is cataloguing still relevant?)[與社會、文化 … 仍密切相關、並非無關緊要]?在未來的中、長期時間裡,是否仍有關聯性?
2)如編目仍具關聯性,那麼要如何改變以因應挑戰?
關於第一個問題,就短、中期而言,答案必是肯定的,因為網路仍未取代印刷品這種載體。預測指出,印刷書籍的數量在新興及既有市場中仍持續成長[註2],因此有新出版品加入館藏便需編目。
除了印刷品數量的持續成長及仍會加入圖書館館藏外;還有許多資源並非是文字形式的,它們需要metadata來表述;即便是全世界所有資料都數位化、上網了,單單關鍵字檢索及[檢索結果]相關性排序,就能滿足需求了嗎?(p.5)
他為編目工作辯護道(p.5):編目不僅僅是描述資源,也為每個資源建立其脈絡。編目建立起的一組關係,將被描述的資源與其他資源、實體、主題概念聯繫起來。編目員建構人類知識的地圖,此地圖或許不完整、不完美,但你若要看地域的位置,地圖遠比詳盡的地理辭典有用。(Cataloguing is about much more that just describing resources. It is also about establishing a context for each resource. Cataloguing establishes a set of relationships that connect the resource being described to other resources; to entities involved in its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
編目的目標是節省讀者得時間及金錢。(p.6)
大量網路上的資源,哪些要收藏、編目的呢?圖書館勢將如同檔案館,有需要將大多網路資源視作檔案資源,而非書目性資源,以較少的功夫來組織。但仍有許多值得編目的網站或網路資源,以一種有限度的作法,美國LC即訂定了“取用層次書目記錄”(an access level record)[註3]來描述這類網路資源。(p.6-7)
館際合作已成功地將編目的工作量分散出去,但圖書館須與出版界、版權管理的機構合作,以便利用其他機構建立的metadata。RDA的製訂者JSC已與ONIX合作擬訂共用的“資源類別的框架” (RDA/ONIX Framework for Resource Categorization ),以利資源描述的共通性。(p.7) [註4]
編目的未來前途有賴從手工藝轉變為工業(The future of cataloguing depends on transforming the process from a craft into an industry.)。這需要metadata的共建共享。由AACR轉變為RDA,希望此系統由以細節描述為重心轉為以[資源]組織原則為重心。我們無法控制一切,而應集中力量於提供目錄的核心服務的事情上:依據[資源的]屬性找到相關資源;據使用者需求,能區辨相似的資源。(p.7-8)
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那就無法期望別人了解我們所做的目的為何。很難想像網路上沒有目錄的情形。像現在的LibraryThing這類服務,讓任何人都能編自己的館藏。有一天我們所有人都將是編目員。(p.8)
●Coyle的Cataloging as Industry一文則對“編目的未來前途有賴從手工藝轉變為工業”有另種想法,大意為:就如同自動化系統也非由圖書館一手製作出來的,為何不能將編目工作(書目記錄)外包(outsourcing)出去呢?如果承包商能以更經濟、且兼顧品質的方式量產的話。
-------------------------------------------------------------------------------------
在後工業化社會,講求服務,圖書館拿什麼去服務客戶?就是知識資源及其書目吧!在如此大量的需求下,編目便需朝向自動化量產(編目工業化)?社會上專業分工愈細,圖書館的許多偏技術性工作似乎可獨立出來,這有利也有弊,就像購買套裝自動化系統一樣。在此快速變遷的環境下,圖書館的運作經營是充滿未知數,有危機、新機,多體察時勢並持保持彈性吧。
[註1] 摘要:This paper reviews the perceived threats to the future of cataloguing posed by the increasing volume of publications in all media, coupled with a resource base which is declining in real terms. It argues that cataloguing is more rather than less important in such an environment and considers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cataloguing will have to change in order to survive.
[註2] 關於印刷品增長的數據,作者引用另篇大英圖書館的資料“內容策略”(THE BRITISH LIBRARY’S CONTENT STRATEGY – MEETING THE KNOWLEDGE NEEDS OF THE NATION) p,15-16中的資訊。編目也需關注出版品的創作與產生的態勢。
[註3] 主要供取用/檢索(access)的書目著錄層次。可參見LC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Access Level MARC/AACR Records、It's all about access(Webcast)、Access Level Record for Serials Pilot Project 、CONSER Serials Cataloging Issues。
[註4]亦見RDA/ONIX INITIATIVE UPDATE(RDA News);Distinguishing Content from Carrier:
The RDA/ONIX Framework for Resource Categorization(D-Lib Mag. Jan/Feb 2007);圖書線上資訊交換標準(ONIX for Books)之探究(陳和琴)(摘要)
Danskin提到(原文p.4)圖書館面對挑戰之際(現今編目作業無法應付各種形式的資源大量湧現),有兩個關鍵問題:
1)圖書館在網路環境中是否仍有關聯性(Is cataloguing still relevant?)[與社會、文化 … 仍密切相關、並非無關緊要]?在未來的中、長期時間裡,是否仍有關聯性?
2)如編目仍具關聯性,那麼要如何改變以因應挑戰?
關於第一個問題,就短、中期而言,答案必是肯定的,因為網路仍未取代印刷品這種載體。預測指出,印刷書籍的數量在新興及既有市場中仍持續成長[註2],因此有新出版品加入館藏便需編目。
除了印刷品數量的持續成長及仍會加入圖書館館藏外;還有許多資源並非是文字形式的,它們需要metadata來表述;即便是全世界所有資料都數位化、上網了,單單關鍵字檢索及[檢索結果]相關性排序,就能滿足需求了嗎?(p.5)
他為編目工作辯護道(p.5):編目不僅僅是描述資源,也為每個資源建立其脈絡。編目建立起的一組關係,將被描述的資源與其他資源、實體、主題概念聯繫起來。編目員建構人類知識的地圖,此地圖或許不完整、不完美,但你若要看地域的位置,地圖遠比詳盡的地理辭典有用。(Cataloguing is about much more that just describing resources. It is also about establishing a context for each resource. Cataloguing establishes a set of relationships that connect the resource being described to other resources; to entities involved in its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
編目的目標是節省讀者得時間及金錢。(p.6)
大量網路上的資源,哪些要收藏、編目的呢?圖書館勢將如同檔案館,有需要將大多網路資源視作檔案資源,而非書目性資源,以較少的功夫來組織。但仍有許多值得編目的網站或網路資源,以一種有限度的作法,美國LC即訂定了“取用層次書目記錄”(an access level record)[註3]來描述這類網路資源。(p.6-7)
館際合作已成功地將編目的工作量分散出去,但圖書館須與出版界、版權管理的機構合作,以便利用其他機構建立的metadata。RDA的製訂者JSC已與ONIX合作擬訂共用的“資源類別的框架” (RDA/ONIX Framework for Resource Categorization ),以利資源描述的共通性。(p.7) [註4]
編目的未來前途有賴從手工藝轉變為工業(The future of cataloguing depends on transforming the process from a craft into an industry.)。這需要metadata的共建共享。由AACR轉變為RDA,希望此系統由以細節描述為重心轉為以[資源]組織原則為重心。我們無法控制一切,而應集中力量於提供目錄的核心服務的事情上:依據[資源的]屬性找到相關資源;據使用者需求,能區辨相似的資源。(p.7-8)
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那就無法期望別人了解我們所做的目的為何。很難想像網路上沒有目錄的情形。像現在的LibraryThing這類服務,讓任何人都能編自己的館藏。有一天我們所有人都將是編目員。(p.8)
●Coyle的Cataloging as Industry一文則對“編目的未來前途有賴從手工藝轉變為工業”有另種想法,大意為:就如同自動化系統也非由圖書館一手製作出來的,為何不能將編目工作(書目記錄)外包(outsourcing)出去呢?如果承包商能以更經濟、且兼顧品質的方式量產的話。
-------------------------------------------------------------------------------------
在後工業化社會,講求服務,圖書館拿什麼去服務客戶?就是知識資源及其書目吧!在如此大量的需求下,編目便需朝向自動化量產(編目工業化)?社會上專業分工愈細,圖書館的許多偏技術性工作似乎可獨立出來,這有利也有弊,就像購買套裝自動化系統一樣。在此快速變遷的環境下,圖書館的運作經營是充滿未知數,有危機、新機,多體察時勢並持保持彈性吧。
[註1] 摘要:This paper reviews the perceived threats to the future of cataloguing posed by the increasing volume of publications in all media, coupled with a resource base which is declining in real terms. It argues that cataloguing is more rather than less important in such an environment and considers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cataloguing will have to change in order to survive.
[註2] 關於印刷品增長的數據,作者引用另篇大英圖書館的資料“內容策略”(THE BRITISH LIBRARY’S CONTENT STRATEGY – MEETING THE KNOWLEDGE NEEDS OF THE NATION) p,15-16中的資訊。編目也需關注出版品的創作與產生的態勢。
[註3] 主要供取用/檢索(access)的書目著錄層次。可參見LC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Access Level MARC/AACR Records、It's all about access(Webcast)、Access Level Record for Serials Pilot Project 、CONSER Serials Cataloging Issues。
[註4]亦見RDA/ONIX INITIATIVE UPDATE(RDA News);Distinguishing Content from Carrier:
The RDA/ONIX Framework for Resource Categorization(D-Lib Mag. Jan/Feb 2007);圖書線上資訊交換標準(ONIX for Books)之探究(陳和琴)(摘要)
Labels:
Cataloging
2007/10/09
圖資學基礎觀念的探求
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重要性
大陸學者老槐在寫了一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文章中提到他嘗試重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出自文章“新世紀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轉型 -- 理論體系重構的初步設想”),他提出一個理論框架(即架構、大綱,詳該博文),其中的兩個部分應是重點 --“圖書館職業”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在“圖書館職業”這部分,包含了:圖書館員與圖書館職業、圖書館的職業使命、讀者權利與資訊自由獲取、圖書館資源公平利用等項目;“圖書館管理與服務” 部分,有圖書館服務品質指標、資訊開放.共用與圖書館協作 … 等項。
老槐在其後數篇文章中亦提到一些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相關的文字,現摘錄如下:.
新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目標是要理解與接受現代圖書館理念 -- 圖書館職業的使命和價值、專業特長(專業知識與核心技術)、和職業精神(圖書館職業的信念和追求)。可說是“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體系構建於'圖書館職業理念'之上”。(应该看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变化) .
“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的建立,需要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構建一個理論框架,一個有思想、有邏輯、可以容納全部或大部分基礎理論要領的框架,其次是內容的選擇,需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充實到框架中,以形成體系。”我的解讀為;框架類,如圖書館核心價值、權利宣言等;內容類,如分編規範等。另他也提到“我認為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專著教材中的內容,應該是現有圖書館學中已經被深入研究或反復討論過的內容,或者是各種標準、工具書、政策法規、學會/協會文件。”(基础理论的体系缺什么?) .
“大師與經典的缺乏,與我們這個學科的特點有關係。這個學科操作性強而思辨性弱,操作性知識也很容易過時。”不僅是新進入此領域者感覺如此,老館員也像“陷入了一種精神斷奶的迷茫之中”。(研究大师与经典) .
“圖書館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它的基礎理論應該是與它的應用性或事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東西。… 圖書館學基礎應該研究那些從宏觀的角度或者抽象的角度制約著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東西,其中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觀念。…[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並不是看看論文、關起門來苦苦思考就可以完成,而是要到發展著的圖書館事業中間去,真心地關心圖書館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並從哲學的高度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觀念。…[要]研究制度而非機構。…公共圖書館的出現意味著現代資訊公平制度與資訊保障制度的建立,公民通過它具備了自由獲取資訊的權利。因此,圖書館同時也代表著一種制度,或者說它的存在代表著一種資訊公平制度的存在。”(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
.
核心價值與宣言.
由上可知圖書館核心價值、圖書館服務宣言、或圖書館權利書(Library Bill of Rights)這類文件[註]的重要性,因它們能張顯圖書館態度、立場、或信念,應是圖資人必須了解的基礎觀念。大陸已草擬出《圖書館服務宣言》(草案),而核心價值擬訂的不易可見范并思(老槐)的文字(“圖書館核心價值研究”[PDF連結] 、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困难与挑战 ...等)。
.
而在台灣,我們僅見由國家圖書館委託中國圖書館學會研訂的我國圖書館員專業倫理守則,但我們對於圖書館的其他理念及共識,是否也需明白揭示一番?以利於圈內、外人了解及注意。至於宏觀性的基礎理論或觀念的論述/研究,除《圖書館新定義》(書目)[讀來意猶未盡、似乎力有未殆]一書外,似乎難覓新的、具份量者?
總之,圖書館實作背後的觀念或思維、科技應用背後的人文思想,這些應是基本的東西,實在重要,猶如肉體與靈魂,怎能沒有或不重視呢?
[註] 相關宣言或權利書可參見毛慶禎老師公共圖書館課程網頁或“'服务宣言'的字数”一文。
[其他參考資料]
從資訊科學的內涵談圖書資訊人員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賴鼎銘)
加增共识,减少忧伤 (圖林ㄚ枝)
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征文通知
《图书馆学理论变革:观念与思潮 》(書目)(范并思)
rev on 10/10
大陸學者老槐在寫了一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文章中提到他嘗試重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出自文章“新世紀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轉型 -- 理論體系重構的初步設想”),他提出一個理論框架(即架構、大綱,詳該博文),其中的兩個部分應是重點 --“圖書館職業”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在“圖書館職業”這部分,包含了:圖書館員與圖書館職業、圖書館的職業使命、讀者權利與資訊自由獲取、圖書館資源公平利用等項目;“圖書館管理與服務” 部分,有圖書館服務品質指標、資訊開放.共用與圖書館協作 … 等項。
老槐在其後數篇文章中亦提到一些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相關的文字,現摘錄如下:.
新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目標是要理解與接受現代圖書館理念 -- 圖書館職業的使命和價值、專業特長(專業知識與核心技術)、和職業精神(圖書館職業的信念和追求)。可說是“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體系構建於'圖書館職業理念'之上”。(应该看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变化) .
“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的建立,需要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構建一個理論框架,一個有思想、有邏輯、可以容納全部或大部分基礎理論要領的框架,其次是內容的選擇,需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充實到框架中,以形成體系。”我的解讀為;框架類,如圖書館核心價值、權利宣言等;內容類,如分編規範等。另他也提到“我認為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專著教材中的內容,應該是現有圖書館學中已經被深入研究或反復討論過的內容,或者是各種標準、工具書、政策法規、學會/協會文件。”(基础理论的体系缺什么?) .
“大師與經典的缺乏,與我們這個學科的特點有關係。這個學科操作性強而思辨性弱,操作性知識也很容易過時。”不僅是新進入此領域者感覺如此,老館員也像“陷入了一種精神斷奶的迷茫之中”。(研究大师与经典) .
“圖書館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它的基礎理論應該是與它的應用性或事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東西。… 圖書館學基礎應該研究那些從宏觀的角度或者抽象的角度制約著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東西,其中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觀念。…[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並不是看看論文、關起門來苦苦思考就可以完成,而是要到發展著的圖書館事業中間去,真心地關心圖書館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並從哲學的高度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觀念。…[要]研究制度而非機構。…公共圖書館的出現意味著現代資訊公平制度與資訊保障制度的建立,公民通過它具備了自由獲取資訊的權利。因此,圖書館同時也代表著一種制度,或者說它的存在代表著一種資訊公平制度的存在。”(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
.
核心價值與宣言.
由上可知圖書館核心價值、圖書館服務宣言、或圖書館權利書(Library Bill of Rights)這類文件[註]的重要性,因它們能張顯圖書館態度、立場、或信念,應是圖資人必須了解的基礎觀念。大陸已草擬出《圖書館服務宣言》(草案),而核心價值擬訂的不易可見范并思(老槐)的文字(“圖書館核心價值研究”[PDF連結] 、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困难与挑战 ...等)。
.
而在台灣,我們僅見由國家圖書館委託中國圖書館學會研訂的我國圖書館員專業倫理守則,但我們對於圖書館的其他理念及共識,是否也需明白揭示一番?以利於圈內、外人了解及注意。至於宏觀性的基礎理論或觀念的論述/研究,除《圖書館新定義》(書目)[讀來意猶未盡、似乎力有未殆]一書外,似乎難覓新的、具份量者?
總之,圖書館實作背後的觀念或思維、科技應用背後的人文思想,這些應是基本的東西,實在重要,猶如肉體與靈魂,怎能沒有或不重視呢?
[註] 相關宣言或權利書可參見毛慶禎老師公共圖書館課程網頁或“'服务宣言'的字数”一文。
[其他參考資料]
從資訊科學的內涵談圖書資訊人員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賴鼎銘)
加增共识,减少忧伤 (圖林ㄚ枝)
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征文通知
《图书馆学理论变革:观念与思潮 》(書目)(范并思)
rev on 10/10
2007/10/02
編目館員的價值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之下的圖書館館藏及技術服務協會(ALCTS)對規劃及研發圖書館專業領域(技術服務方面)的活動與計畫,及意見表達上均扮演重要的角色,ALCTS之下的編目與分類部的執行委員會去年擬訂了一份文件 --“編目館員的價值”(Value of Cataloging Librarians),這是對現今編目館員價值的明白陳述及肯定,相信也可供作反身自省之用。現節譯供參考:
.
Value of Cataloging Librarians(編目館員的價值)
by the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Collec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Section Executive Committee, 13 June 2006
.
希望這份文件可供編目員及編目主管用以說明編目館員的重要/關鍵性(With this document, the committee hopes to provide catalogers and cataloging manager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cataloging librarians)。
編目館員的工作實質上與“服務”(service)相關。編目館員經由編目工作提供服務,對成千上萬使用圖書館目錄及資料庫的讀者提供服務(Cataloging librarianship is, at its heart, about service…)。 除此,編目館員也從事:
領導(Lead)
1. 對世界性的知識資源作書目控制。
2. 建立[書目處理的]標準,如:RDA、AACR、MARC、DC等。
協同合作(Collaborate)
1. 與系統館員合作以建置目錄及資料庫…。
2. 與參考館員合作以回答複雜的[讀者]檢索問題。
3. 與館藏發展、採訪、期刊館員合作以建立有效的跨部門(跨組)工作流程。
4. 與數位圖書館計畫[人員]合作以訂定自己的政策並建立詮釋資料記錄。
5. 對國際性[書目]資料庫、目錄及權威檔的建立及發展有所貢獻。
.
建立及改進使用者取用資訊的方式(Create & Improve Access)
1. 在書目及詮釋資料處理上,使用相關標準,讓書目資料可國際共享,省時又省力。
2. 建立功能性(functional)目錄及資料庫,提供品質控制、豐富的書目資料內容、權威控制等。
3. 描述圖書館館藏資源(含特藏資料),這些原始編目記錄提供本地(local)使用者查詢取用,也置於國際性資料庫供分享。
4. 對館藏資源作主題分析:分類號供讀者架上瀏覽;標題(詞)利於主題/關鍵字檢索。
5. 利用其他圖書館或廠商提供的書目資料,增加主題詞、分類號…以符合本地使用者需求。
6. 對各種標目(如:作者名、標題詞…等)作權威控制,為資料檢索的一致性、類聚相關詞彙及節省使用者時間等方面,提供了一個基礎。
.
專業上的發展(Develop Professionally)
1. 自我學習新科技及標準,並應用於工作上。
2. 研究編目相關議題,並公佈其結果,供眾運用。
3. 地方、區域、國家性、國際性等團體的共同合作,以解決問題、學習、成長及發展。
----------------------------------------------------------------------------------------
昔日圖書館為世界知識資源的書目控制之領導者,有著“書目控制理論與編目技術的光榮傳承”[註1],但隨著資訊環境的變遷,今天圖書館的那套作法已被其他迥異的資訊搜尋作法(譬如Google的)所挑戰。圖書館堅持的書目資料品質,卻因高度人力密集、高成本的問題,雖然強調合作共享,但仍難以負荷、難以順暢運作,到了要改弦更張的時候。相同地,編目館員傳統的價值亦顯不足,應增加其他新價值。
.
資訊科技衝擊了資訊組織工作,對編目館員能力的要求也改變了[註2],編目館員能力的擴展及強化,是否會有更高的社會價值呢?除專業能力外,我想編目館員對一些學科(或知識體系)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以期成為該學科的資訊組織長才,而非對分類表/體系(無註解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這樣如何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提昇主題分析的準度、及作好書目控制呢?
[註1] 網路時代資訊組織與Metadata課程發展 (王梅玲) p.448-449
[註2] 同上p. 440
[其他參考資料]
ALCTS NewsLinks-Current Issues-Bib Control Issues:The Future of Cataloging
試探編目的未來:編目界應有的宏觀與因應對策(徐蕙芬)
網路時代資訊組織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PDF)(王梅玲)
.
Value of Cataloging Librarians(編目館員的價值)
by the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Collec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Section Executive Committee, 13 June 2006
.
希望這份文件可供編目員及編目主管用以說明編目館員的重要/關鍵性(With this document, the committee hopes to provide catalogers and cataloging manager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cataloging librarians)。
編目館員的工作實質上與“服務”(service)相關。編目館員經由編目工作提供服務,對成千上萬使用圖書館目錄及資料庫的讀者提供服務(Cataloging librarianship is, at its heart, about service…)。 除此,編目館員也從事:
領導(Lead)
1. 對世界性的知識資源作書目控制。
2. 建立[書目處理的]標準,如:RDA、AACR、MARC、DC等。
協同合作(Collaborate)
1. 與系統館員合作以建置目錄及資料庫…。
2. 與參考館員合作以回答複雜的[讀者]檢索問題。
3. 與館藏發展、採訪、期刊館員合作以建立有效的跨部門(跨組)工作流程。
4. 與數位圖書館計畫[人員]合作以訂定自己的政策並建立詮釋資料記錄。
5. 對國際性[書目]資料庫、目錄及權威檔的建立及發展有所貢獻。
.
建立及改進使用者取用資訊的方式(Create & Improve Access)
1. 在書目及詮釋資料處理上,使用相關標準,讓書目資料可國際共享,省時又省力。
2. 建立功能性(functional)目錄及資料庫,提供品質控制、豐富的書目資料內容、權威控制等。
3. 描述圖書館館藏資源(含特藏資料),這些原始編目記錄提供本地(local)使用者查詢取用,也置於國際性資料庫供分享。
4. 對館藏資源作主題分析:分類號供讀者架上瀏覽;標題(詞)利於主題/關鍵字檢索。
5. 利用其他圖書館或廠商提供的書目資料,增加主題詞、分類號…以符合本地使用者需求。
6. 對各種標目(如:作者名、標題詞…等)作權威控制,為資料檢索的一致性、類聚相關詞彙及節省使用者時間等方面,提供了一個基礎。
.
專業上的發展(Develop Professionally)
1. 自我學習新科技及標準,並應用於工作上。
2. 研究編目相關議題,並公佈其結果,供眾運用。
3. 地方、區域、國家性、國際性等團體的共同合作,以解決問題、學習、成長及發展。
----------------------------------------------------------------------------------------
昔日圖書館為世界知識資源的書目控制之領導者,有著“書目控制理論與編目技術的光榮傳承”[註1],但隨著資訊環境的變遷,今天圖書館的那套作法已被其他迥異的資訊搜尋作法(譬如Google的)所挑戰。圖書館堅持的書目資料品質,卻因高度人力密集、高成本的問題,雖然強調合作共享,但仍難以負荷、難以順暢運作,到了要改弦更張的時候。相同地,編目館員傳統的價值亦顯不足,應增加其他新價值。
.
資訊科技衝擊了資訊組織工作,對編目館員能力的要求也改變了[註2],編目館員能力的擴展及強化,是否會有更高的社會價值呢?除專業能力外,我想編目館員對一些學科(或知識體系)應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以期成為該學科的資訊組織長才,而非對分類表/體系(無註解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這樣如何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提昇主題分析的準度、及作好書目控制呢?
[註1] 網路時代資訊組織與Metadata課程發展 (王梅玲) p.448-449
[註2] 同上p. 440
[其他參考資料]
ALCTS NewsLinks-Current Issues-Bib Control Issues:The Future of Cataloging
試探編目的未來:編目界應有的宏觀與因應對策(徐蕙芬)
網路時代資訊組織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PDF)(王梅玲)
Labels:
Cataloger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