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3

雜記 (2007/10/23)

資訊時代的變遷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文化人類學助理教授Michael Wesch (為Wired Magazine Rave Awards 2007 Video類得獎者,被稱為數位民族誌學者)製作的兩部影片,另人印象深刻,主題為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數位科技的衝擊:
The Machine is Us/ing Us
Information Re/Evolution

另一部中文影片“把書傳出去:ForwardTheBook”,是關於閱讀方面的,都採Dues的樂曲。

[參考資料] LISNews 10/18/2007

機器人掃描書?
* 德國圖書館用機器人掃描數位收藏 ; Treventus ScanRobot
* First in the Nation: TTU Libraries Acquire High-Speed Book Scanner ; Kirtas bookscanner

原來還是機器,不算“人”!

資訊學、知識社會學
謝清俊
日前在圖書館新書架上看到《謝清俊談人文與資訊》一書(內容曾刊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國家數位典藏通訊)”中),節錄下列談到資訊、資訊學的文字;另他也用佛理比喻、解釋一些事情,很獨到。

“…有一篇文章抓到了痛處,指出資訊界 說之所以含混多義,是因為把指標( 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即被指的事物 )混為一談…比方說,桌子、椅子等名詞是指標,桌子、椅子等實物是所指;一句話、一篇文章是指標,而這句話、這篇文章的內容是所指。資訊應該是像指標,不是所指。因為指標是具體的實物,是我們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而所指則可能是具體的,像是桌子、椅子;也可能是抽象的,像是一句話、一篇文章的內容…記號學把一對指標和所指稱為一個記號( sign ),並明定記號是一個實體,而資訊則如同記號。”(2005/04資訊的界說【之一】)

“…資訊科技的運用…改變了學科的內涵、規範(discipline)、社會上的實踐,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係…這轉變不是連續的,不是演進,是躍進的、革命性的轉變…於是,出現社會資訊學(social informatics)和人文資訊學(humanity informatics)等名相,它們均以資訊科技帶來的衝擊、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為方向,逐漸形成其學科的內涵…人文資訊學探討的主軸,是資訊科技對文化的衝擊、帶來的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影響。在人文資訊學裡,首先要釐清的是資訊的概念、界說(定義),並據以說明資訊、傳播(溝通)和文化之間的關係…目前…欠缺正視資訊科技影響的宏觀…缺乏全觀就不可能建立一般性的理論對未來作合理的推測。”(2005/12人文資訊學概說【之一】)

賴鼎銘
看到賴鼎銘的《資訊科學的思考》一書中的兩篇文章,感茅塞頓開:

“Shera曾指出圖書館員地位低落的主要原因,乃是因為圖書館學缺乏學術的內涵…圖書館員[應]真正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不僅是對知識本質的充分了解,而且還包括知識在他所處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體會…圖書館員必須了解,知識是如何被創造出來,如何被出版…知識的整個過程,及其傳播過程中的主要阻礙與弱點…Shera企圖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為圖書資訊學建立一個比較宏觀的學術基礎…”(摘自“知識社會學與圖書資訊學的學術基礎”)

在“資訊研究的典範變遷”文中先提到兩個典範--“圖書館作為社會機構的典範”及“人類資訊傳播系統中資訊流動的典範”,而認知觀點以外的詮釋學之興起,有更多的思考:“人類的經驗…與歷史實體、歷史的過程息息相關…當我們進行詮釋時,我們無法逃避歷史…歷史效果,也是視域融合…可以用來形容資訊使用者與相關文獻接觸時的反應。”

也期待聆聽本週六(10/27)的「資訊研究方法論工作坊」的演講。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我週六也會去聽workshop喔

Debra 提到...

期待看到會後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