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著圖書館未來資訊組織成敗的新編目規則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在2008.1.11-1.16的ALA冬季會議(仲冬會議)中的RDA Update Forum(RDA新訊論壇)[註1]有新近動態的報告。值得注意的是RDA的製訂單位 JSC於去年十月會議中決議要修改RDA的組織架構,新架構(A New Organization for RDA)的章節調整如下,分為兩個群組(分別記錄屬性及書目關係)、10大部份:
Recording attributes
Section 1. Recording attributes of manifestation and item
Section 2. Recording attributes of work and expression
Section 3. Recording attributes of person, family, and corporate body
Section 4. Recording attributes of concept, object, event, and place
Recording relationships
Section 5. Recording prim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and item
Section 6. Recording relationships to persons, families, and corporate bodies
Section 7. Recording relationships to concepts, objects, events, and places associated with a work
Section 8. Recor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s, expressions, manifestations, and items
Section 9. Recor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s, families, and corporate bodies
Section 10. Recor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cepts, objects, events, and places
先前已製訂出的一些內容並未作改變,只是將整份規範的組織及表述方式作一調整,以便與FRBR[註2]更緊密契合。同時RDA執行方案(RDA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中提到RDA必須支援(兼顧)以下三種情況(scenarios)[指不同的資料庫結構 database structures]:
1. 關聯/物件導向資料庫結構是未來的方向。凡被描述的資源,它所涉及的每一實體是分開來描述的,各實體分別有自己的記錄。亦即Every entity will have a unique identifier. Access points and authority control may be less important in scenario #1. (參見下圖);
2. 書目記錄與相關權威記錄相連結的結構形態;
3. 扁平的資料庫結構,所有書目資料(包含多種實體 entities)都記錄在一筆書目記錄中。
[第2及第3種情況是現今常採用的]
下面圖是執行方案p.3的圖示 -- 關聯/物件導向資料庫結構中的書目資料配置的情形:
JSC仍將照原訂計畫於2009年正式公佈RDA。然而RDA的基礎FRBR仍被視為在進化、在增修、及在研究中,並不是很完善的概念模型,因此RDA的發展進程中已遭遇不少不同的意見及質疑[註3],相信2008年是RDA發展很關鍵的一年。
[註1]ALA Midwinter 2008: RDA Update Forum (Cataloging Future)
[註2]亦可參考FRBR是什麼?(中譯) (上)、(中)。
[註3]最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未來的書目控制工作小組建議RDA暫停進行,參見FoBC總結報告(草案)及一些異議。
[其他參考資料]
ALA Friday "Big Heads"(Coyle's 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s of FRBR Classes(Coyle's information)
FRBR imperfect? So then?( Bibliographic Wilderness)
JSC News and Announcements
2008/01/31
2008/01/21
LC與Flickr合作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LC)與主要的相片分享網站Flickr合作,在Flickr上建置了一個公共相片集(The Commons),現於其中可查閱取用約3000張LC的老照片(可連至Flickr的LC帳戶瀏覽)。這些照片選自國會圖片閱覽室的兩項館藏 -- 1930至1940年代(FSA/OWI)的彩色照片,及1910年代(Bain Coll.)的新聞照片(見LC挑選原則、該計畫之FAQ等說明)。
這項前導計畫,是希望藉由廣大的Flickr使用者來給這些照片下標籤(tags)、給評論(comments)、提供其他辨識資料等,LC想了解這種嘗試是否可行。[註1]對Flickr而言,這種模式若是可行,Flickr將打算讓更多其他文化資源機構加入The Commons。
.
圖取自LC, http://hdl.loc.gov/loc.pnp/ggbain.09091
.
看到中國人苦難的一頁,要歸功於現今的數位化及網路,讓我們能容易的發掘那些原本可能沒入歷史長河中的影像啊!
.
我不禁想到:如何才能便捷的從大量珍貴影像(照片)中選取所需呢?這是否需要更強的搜索/檢索功能才能滿足更多元的使用需求(如:研究者的需求)?Flickr的社交性會有一些改變嗎?至於LC下一步將如何整合/處理這些民間產生的描述資料呢?
.
.
[註1]初步看來Flickr社群的反應極熱烈、讀者訂出來的tags數量驚人。參見LC Blog的這篇文章。
[註2]參見On the Record(final report 2008/01/09) 或FoBC總結報告(草案)及一些異議(秋聲Blog)一文。
.
參考資料:
Flickr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集(編目精靈)
My Friend Flickr: A Match Made in Photo Heaven(LC Blog)
LC Seeks Community Tagging in Flickr’s New “Commons”(Library Journal)
這項前導計畫,是希望藉由廣大的Flickr使用者來給這些照片下標籤(tags)、給評論(comments)、提供其他辨識資料等,LC想了解這種嘗試是否可行。[註1]對Flickr而言,這種模式若是可行,Flickr將打算讓更多其他文化資源機構加入The Commons。
.
LC的這種新作法正符合最近“未來的書目控制工作小組”(FoBC)的報告[註2]中所言 -- 書目控制應是全球群策群力、合作應不分機構類型的;也如同OCLC的Roy Tennant在The Future of Descriptive Enrichment[“資源描述的豐富化”之未來]一文中的看法 – 在今天這種大量資料數位化的環境下,忘掉“控制”(control),用“豐富化”(enrichment)一詞比較好。我們可智慧地同時採用編目員建立的控制(詞彙)標目及非圖書館建立的詮釋資料(如:大眾訂出來的tags、出版商建立的metadata…等),我們可給他們不同的比重,及採用不同的索引和呈現方式。當有一件(項)資源時,我們將它原來已有的一些描述資訊保留下來,然後再添加更多控制詞彙(描述元素)或權威控制,這便是“豐富化”(to enrich)。
.
當然LC 圖片資料庫(PPOC)裡的Bain館藏較Flickr的更為豐富,故我用了一個簡單的字(“china”)去查閱,發現了這張令人有點發毛及感傷的照片,title為"Chinese plague, removing bodies"[中國的災禍、在搬移屍體]:(它的書目很簡略,是否有人能增添tags?)
圖取自LC, http://hdl.loc.gov/loc.pnp/ggbain.09091
.
看到中國人苦難的一頁,要歸功於現今的數位化及網路,讓我們能容易的發掘那些原本可能沒入歷史長河中的影像啊!
.
我不禁想到:如何才能便捷的從大量珍貴影像(照片)中選取所需呢?這是否需要更強的搜索/檢索功能才能滿足更多元的使用需求(如:研究者的需求)?Flickr的社交性會有一些改變嗎?至於LC下一步將如何整合/處理這些民間產生的描述資料呢?
.
.
[註1]初步看來Flickr社群的反應極熱烈、讀者訂出來的tags數量驚人。參見LC Blog的這篇文章。
[註2]參見On the Record(final report 2008/01/09) 或FoBC總結報告(草案)及一些異議(秋聲Blog)一文。
.
參考資料:
Flickr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集(編目精靈)
My Friend Flickr: A Match Made in Photo Heaven(LC Blog)
LC Seeks Community Tagging in Flickr’s New “Commons”(Library Journal)
Labels:
Cataloging,
lc,
tagging
2008/01/16
公眾創用(CC)研討會訊息
將於本週末(2008.1.19-1.20)於中央研院舉行的「ACIA:資訊時代之亞洲與公眾創用國際研討會」,將呈現一些公眾創用(Creative Commons, CC)的亞太觀點,以下是令人思索的深刻文字(摘自 ACIA2008會議網頁):
.
主題演講:著作權法危機的解決方案 (William Fisher),摘要中提到:
學界、政府官員與業界代表…正試圖在找出一個法律改革與商業模式的結合 —— 而此種結合將會是有助於我們持續從新穎的數位散佈科技(digital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中獲取經濟上與文化上的利益,並能使對於創作過程有所貢獻者得到合理的報酬。[講者]主張至少在近期內,一個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集體授權系統(a network-based collective licensing system)的優越性。
.
陳舜伶的 超越或順從 – 我們希望公眾授權能做什麼?,摘要中提到:…建立在現行著作權制度之上的公眾授權模式是推展公眾資訊運動的基礎,但我們究竟希望這些公眾授權模式能達到什麼目的?(Although based on the current copyright regime, public licenses have been instrumental for the commons movement, but what do we want these licenses help us to achieve?)
.
Jessica Coates的「善與人為」:公眾授權模式之間漸增的相容性,摘要中講到:…對於開放近用運動一個常有的批評是不同授權模式在數量上的增加,雖然有人認為提供創作者在選擇授權模式上的彈性是促成資訊公共領域成長所必須,但是使用者在混用不同來源的素材時,這許多種授權模式之間的相容性問題卻也對於使用者形成使用上的主要障礙。近來在 GNU 通用公共授權證 (GNU GPL) 和創用 CC 授權模式之間的相容性問題上已經有了重要的進展,這些改變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影響?(One of the criticisms most frequently mad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is the growing number of divergent licence models. While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flexibility this provides for creators is necessary for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the commons,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se many licences remains a major barrier for those wanting to remix material from multiple sources. Important steps have recently been taken towards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GPL an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ing models - what will be the affect of these changes?)
.
陳弱水的試探「公眾創用」的本土文化義涵 ─ 從傳統的「公」觀念出發,欲探測「公眾創用」可能的本土文化意義。
林孝信講一個亞洲教育者對知識私有化的省思,將由亞洲地區在全球化時代所急速擴展的知識商品化與私有財產化的現狀出發…反思知識私有化問題的意義以及其所帶來的若干後果。
.
● 黃居正之專題演講從無主物到公有物 ─ 財產權的變貌,其摘要中提到:…在國際規範方面,如何在以市民財產價值為核心所構建的「現代化生產與市場」秩序下,形成一個具有普遍化價值的原住民族或特定集團傳統知識與智慧創作財產權保護系統,也是具啟發性的課題。透過此一「複雜規範領域」背後所欲實現之財產意識,我們可以檢視現代國際規範在各種財產歸屬議題上所欲彰顯之秩序與價值的理性基礎,並對日後以替代性模式形成一個具普遍性、較適當的財產取得、管理與利益分配體系,提供建議。
--------------------------------------------------------------------------------------
.
網路資訊科技不斷的進展,創作(內容)形式及資訊傳播方式也隨之在變,在高倡自由、眾聲喧嘩的時代裡,大家都可以是創作者,在“取”資訊及“捨”(釋出)創作/內容上,其中的權利分際應定在哪裡?而講到權利,這又涉及環環相扣的食物(利益)鏈。在網路時代,著作權問題似乎顯得那麼糾葛不清,也是不能不重視的事。去年2007年CC研討會是個很好的開頭,期望今年的會議能有更多人關心,及發揮更大的效益!(去年會議主要以英文發言,若這次會議能多輔以中文翻譯,對在地大眾更有利;另網路轉播、有bloggers參與報導、演講資料(投影片或全文)的開放閱覽...等,當可激化長尾效應吧?!)
2007.01.17 補充:待讀:紐約時報本周對著作權的辯論 Bits Debate: Copyright
.
主題演講:著作權法危機的解決方案 (William Fisher),摘要中提到:
學界、政府官員與業界代表…正試圖在找出一個法律改革與商業模式的結合 —— 而此種結合將會是有助於我們持續從新穎的數位散佈科技(digital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中獲取經濟上與文化上的利益,並能使對於創作過程有所貢獻者得到合理的報酬。[講者]主張至少在近期內,一個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集體授權系統(a network-based collective licensing system)的優越性。
.
陳舜伶的 超越或順從 – 我們希望公眾授權能做什麼?,摘要中提到:…建立在現行著作權制度之上的公眾授權模式是推展公眾資訊運動的基礎,但我們究竟希望這些公眾授權模式能達到什麼目的?(Although based on the current copyright regime, public licenses have been instrumental for the commons movement, but what do we want these licenses help us to achieve?)
.
Jessica Coates的「善與人為」:公眾授權模式之間漸增的相容性,摘要中講到:…對於開放近用運動一個常有的批評是不同授權模式在數量上的增加,雖然有人認為提供創作者在選擇授權模式上的彈性是促成資訊公共領域成長所必須,但是使用者在混用不同來源的素材時,這許多種授權模式之間的相容性問題卻也對於使用者形成使用上的主要障礙。近來在 GNU 通用公共授權證 (GNU GPL) 和創用 CC 授權模式之間的相容性問題上已經有了重要的進展,這些改變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影響?(One of the criticisms most frequently mad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is the growing number of divergent licence models. While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flexibility this provides for creators is necessary for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the commons,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se many licences remains a major barrier for those wanting to remix material from multiple sources. Important steps have recently been taken towards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GPL an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ing models - what will be the affect of these changes?)
.
陳弱水的試探「公眾創用」的本土文化義涵 ─ 從傳統的「公」觀念出發,欲探測「公眾創用」可能的本土文化意義。
林孝信講一個亞洲教育者對知識私有化的省思,將由亞洲地區在全球化時代所急速擴展的知識商品化與私有財產化的現狀出發…反思知識私有化問題的意義以及其所帶來的若干後果。
.
● 黃居正之專題演講從無主物到公有物 ─ 財產權的變貌,其摘要中提到:…在國際規範方面,如何在以市民財產價值為核心所構建的「現代化生產與市場」秩序下,形成一個具有普遍化價值的原住民族或特定集團傳統知識與智慧創作財產權保護系統,也是具啟發性的課題。透過此一「複雜規範領域」背後所欲實現之財產意識,我們可以檢視現代國際規範在各種財產歸屬議題上所欲彰顯之秩序與價值的理性基礎,並對日後以替代性模式形成一個具普遍性、較適當的財產取得、管理與利益分配體系,提供建議。
--------------------------------------------------------------------------------------
.
網路資訊科技不斷的進展,創作(內容)形式及資訊傳播方式也隨之在變,在高倡自由、眾聲喧嘩的時代裡,大家都可以是創作者,在“取”資訊及“捨”(釋出)創作/內容上,其中的權利分際應定在哪裡?而講到權利,這又涉及環環相扣的食物(利益)鏈。在網路時代,著作權問題似乎顯得那麼糾葛不清,也是不能不重視的事。去年2007年CC研討會是個很好的開頭,期望今年的會議能有更多人關心,及發揮更大的效益!(去年會議主要以英文發言,若這次會議能多輔以中文翻譯,對在地大眾更有利;另網路轉播、有bloggers參與報導、演講資料(投影片或全文)的開放閱覽...等,當可激化長尾效應吧?!)
2007.01.17 補充:待讀:紐約時報本周對著作權的辯論 Bits Debate: Copyright
Labels:
copyright
2008/01/11
2008年的一些預測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大廠SirsiDynix的創新部副總裁(vice president of innovation) Stephen Abram[註1],最近在他的部落格Stephen's Lighthouse中對2008年有一些預測,其中關於圖書館技術方面的30項預測(30 Library Technology Predictions for 2008),現擇要簡譯如下:
#4. Google仍將引起更多的注目,可能會有美國及歐盟開始,對其成長、實力及商業操作,作一些調查。我們將會看到公眾對Google的反對力量、更多質疑及不信任。而圖書館應站在一個值得信賴及提供無偏見的服務的位點上。
.
#5. 使用者將日益傾向行動化(mobile)。Apple(蘋果牌)的iPhone將面臨市場上激烈的競爭,大家都努力提供行動化的(數位)內容及使用體驗,以迎合使用者期望。可注意Motorola、Nokia、Google、Microsoft等推出酷(或糟糕)的新產品。
.
#6. Open Source軟體將呈現成長,尤其在使用者體驗這方面將表現出色。大多利基(niche-based)的計畫將面臨動盪期,其母機構將減少金援。
.
#14. 遊戲、RSS及部落格將完全正規化/常態化(normal)。不使用他們即落於平均水準之後。
.
#15. 網際網路(internet)的熱點地區是印度、中國大陸、土耳其、巴西及紐澳。可注意中國大陸在internet方面的採購行動。
.
#22. 當串流媒體(streaming media)被好萊塢採取時及網路遍行之際,將是DVD將要結束的時代。圖書館方面也將有新的授權模式出現。
.
#24. 電子書(eBook)在市場及專業領域將漸成主流。但它的標準化問題尚未能解決,這對大家(包括圖書館)是件悲哀的事。
.
#25. 百視達(Blockbuster)[指影帶/DVD出租公司?]將要面臨痛苦的掙扎。圖書館應知道 - 為何需要從此事來學[借鏡],以及能學到什麼。
.
#26. 將可看到很酷的整合式的電子紙(e-paper),用於可攜式設備(裝置)、閱讀器及無線信號…等上。
.
#27. 對使用者產製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加以良好的辨識與分類,將衝擊其可用性。圖書館是否也能參與這領域的事呢?
.
#29. Hosted solutions / 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Mashups(混搭)及API[註2]都將非常熱門。這也將涉及應用規模及所需人力的問題。
.
#30. 大環境的負面現象(不景氣、持續增加的國家負債、房貸風波、恐怖行動的威脅…)湧現,圖書館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我們將會存活下來。
.
此外,他也提到Hinchcliffe的“Web2.0的2008年預測”(Web 2.0 Predictions for 2008)[註3]、古騰堡數位圖書館計畫創始人Hart的“2008年五個重要的新興事物”(Top Inventions of 2008),及雪梨前鋒晨報的“將改變你未來的十樣東西”(Ten things that will change your future)。
.
另外美國的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也有篇“2008年15個趨勢觀察”(15 Trends to Watch in 2008),是對出版界的預測,其中也提到:電子書(e-book)將日益普及,但佔市場比例仍很小(銷售量不超過2%)、出版者將開始收購一些網站(視作出版書籍般),並需知道如何將這些網站加值、Apple公司將會將其iPhone及iPod轉變為電子書閱讀器,他們將與Ingram的Lightning Source及BN.com結盟,以取得(書籍)內容及行銷管道、有些出版社增加精裝本及大字本(老年人口增多之故)的印製…
.
●Stephen Abram也提到一些與2007年有關的訊息:
1907? 一文,列出百年前的一些統計數據,挺有趣的[註4]。此外也引介了一篇BuzzMachine的“2007年Google的一些耀眼記錄”(Quick 2007 Facts on Google),看來Google真是勢如破竹啊!
.
[註1]關於Stephen Abram,參見親自聆聽Stephen Abram 談Web/Library 2.0 (Library Views)或大土豆Stephen Abram的演讲(奇正童話)。
[註2] mashup及API的定義可參見「Web 2.0與圖書館研討會」筆記之二 一文。
[註3]Hinchcliffe提到第一個預測是OpenAPIs (Business model for Open APIs will begin to get resolved in 2008),可參考能賺錢的Open API?(小白的窩)。
[註4]一百年前的一些統計數據:平均壽命為47歲、8%的家庭有電話、大半女人每月只洗頭一次,用硼砂(Borax )或蛋黃當作洗髮精、每10個成人中有2個人不會讀或寫…,不過這些數據有些來自稗官野史,也不必全信。
#4. Google仍將引起更多的注目,可能會有美國及歐盟開始,對其成長、實力及商業操作,作一些調查。我們將會看到公眾對Google的反對力量、更多質疑及不信任。而圖書館應站在一個值得信賴及提供無偏見的服務的位點上。
.
#5. 使用者將日益傾向行動化(mobile)。Apple(蘋果牌)的iPhone將面臨市場上激烈的競爭,大家都努力提供行動化的(數位)內容及使用體驗,以迎合使用者期望。可注意Motorola、Nokia、Google、Microsoft等推出酷(或糟糕)的新產品。
.
#6. Open Source軟體將呈現成長,尤其在使用者體驗這方面將表現出色。大多利基(niche-based)的計畫將面臨動盪期,其母機構將減少金援。
.
#14. 遊戲、RSS及部落格將完全正規化/常態化(normal)。不使用他們即落於平均水準之後。
.
#15. 網際網路(internet)的熱點地區是印度、中國大陸、土耳其、巴西及紐澳。可注意中國大陸在internet方面的採購行動。
.
#22. 當串流媒體(streaming media)被好萊塢採取時及網路遍行之際,將是DVD將要結束的時代。圖書館方面也將有新的授權模式出現。
.
#24. 電子書(eBook)在市場及專業領域將漸成主流。但它的標準化問題尚未能解決,這對大家(包括圖書館)是件悲哀的事。
.
#25. 百視達(Blockbuster)[指影帶/DVD出租公司?]將要面臨痛苦的掙扎。圖書館應知道 - 為何需要從此事來學[借鏡],以及能學到什麼。
.
#26. 將可看到很酷的整合式的電子紙(e-paper),用於可攜式設備(裝置)、閱讀器及無線信號…等上。
.
#27. 對使用者產製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加以良好的辨識與分類,將衝擊其可用性。圖書館是否也能參與這領域的事呢?
.
#29. Hosted solutions / 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Mashups(混搭)及API[註2]都將非常熱門。這也將涉及應用規模及所需人力的問題。
.
#30. 大環境的負面現象(不景氣、持續增加的國家負債、房貸風波、恐怖行動的威脅…)湧現,圖書館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我們將會存活下來。
.
此外,他也提到Hinchcliffe的“Web2.0的2008年預測”(Web 2.0 Predictions for 2008)[註3]、古騰堡數位圖書館計畫創始人Hart的“2008年五個重要的新興事物”(Top Inventions of 2008),及雪梨前鋒晨報的“將改變你未來的十樣東西”(Ten things that will change your future)。
.
另外美國的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也有篇“2008年15個趨勢觀察”(15 Trends to Watch in 2008),是對出版界的預測,其中也提到:電子書(e-book)將日益普及,但佔市場比例仍很小(銷售量不超過2%)、出版者將開始收購一些網站(視作出版書籍般),並需知道如何將這些網站加值、Apple公司將會將其iPhone及iPod轉變為電子書閱讀器,他們將與Ingram的Lightning Source及BN.com結盟,以取得(書籍)內容及行銷管道、有些出版社增加精裝本及大字本(老年人口增多之故)的印製…
.
●Stephen Abram也提到一些與2007年有關的訊息:
1907? 一文,列出百年前的一些統計數據,挺有趣的[註4]。此外也引介了一篇BuzzMachine的“2007年Google的一些耀眼記錄”(Quick 2007 Facts on Google),看來Google真是勢如破竹啊!
.
[註1]關於Stephen Abram,參見親自聆聽Stephen Abram 談Web/Library 2.0 (Library Views)或大土豆Stephen Abram的演讲(奇正童話)。
[註2] mashup及API的定義可參見「Web 2.0與圖書館研討會」筆記之二 一文。
[註3]Hinchcliffe提到第一個預測是OpenAPIs (Business model for Open APIs will begin to get resolved in 2008),可參考能賺錢的Open API?(小白的窩)。
[註4]一百年前的一些統計數據:平均壽命為47歲、8%的家庭有電話、大半女人每月只洗頭一次,用硼砂(Borax )或蛋黃當作洗髮精、每10個成人中有2個人不會讀或寫…,不過這些數據有些來自稗官野史,也不必全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