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2007年年會(亦稱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WLIC)已於2007.8.19-8.23在南非德班舉行,此次會議主題為"Libraries for the future: Progress, Development and Partnerships"。以下列出與資訊組織較相關或令我感興趣的議題,若想看詳細的會議議程及報告、文章可連結到這裡。
.
[場次#‧題目]
#75 Division IV (Div.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有主席Barbara Tillett及曾蕾等人的報告,去年的協調會議(CB)記錄見此處。
.
#83 Division VIII wi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
Advancing LIS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views from LIS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
LIS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of Taiwan, Korea, and Japan CHIHFENG P. LIN (Shih-Hsin Univ., Taipei, Taiwan) 是林志鳳老師的報告。
.
#145 Cataloguing
Cataloguing Partnerships: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projects
Consolidated ISBD: A Step Forward (中譯:ISBD统一版的发展历程) ELENA E. RODRÍGUEZ (Spain) and D. MCGARRY (UCLA, USA)
5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Experts for a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Barbara B. Tillett (LC, USA) [註1]
.
#147 IFLA-CDNL Alliance for Bibliographic Standards (ICABS)
Libraries contributing to web 2.0
Don't turn off the lights, yet! CAROLINE BRAZIER (The British Library, UK)
Library of Congress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the 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Semantic Web BARBARA B. TILLETT and COREY HARPER (LC, USA)
{大意)將圖書館使用的控制詞彙(如:LCC, LCSH,LC權威檔,各種索引典…等)在Web上能發揮效用,以助益使用者查尋相關資訊。在往語意網方向邁進時,除RDA與DC社群合作[註2]將書目資料轉譯為RDF架構外;在控制/權威資料(controlled vocabularies/authority information)方面,利用語意網的標準/技術(如:OWL, SKOS)來表示這些控制/權威資料。控制詞彙對語意網是有用的,相對地,語意網技術對控制詞彙也是有益的。
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 (VIAF,虛擬國際權威檔)的初期測試已完成,它是國際共享的,連結世界主要權威檔供免費取用,它有助減低編目費用、增加網路搜尋的精確率。
Reaching new audiences: the People Australia and Picture Australia projects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PAMELA GATENBY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Australia)
.
#157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ing
Partners for subject access to bring libraries and users together
User tagging of library resources: Toward a framework for system evaluation JONATHAN FURNER (UCLA, USA)
Taxonomy Directed Folksonomy: integrating user tagging and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for Australian education networks SARAH HAYMAN and NICK LOTHIAN (education.au, Adelaide, Australia)
.
[註1]IME ICC5 網頁,最近的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草案版本見此。
[註2]參見RDA新動向
.
[參考資料]
Cataloging Futures (blog)
Keven's blog
2007/08/31
2007/08/15
華山、太平山
其實華山與太平山沒啥關係,但對我而言兩者是有些關係 -- 老火車的鳴聲及難以抹去的日據印記。
.
華山
初中之前都住在杭州北路,父親工作機關的宿舍,離華山車站很近,記得
.....凌晨時分火車的汽笛及輪軌的聲音沁入睡夢、
.....遙望夏夜天空,閃爍的星星如此清晰奇妙,讓人想昇空一探、
.....夏日週末傍晚,沐浴完站在小凳上擦身,從木屋的小窗望見酒廠高聳的煙囪(圖1),外壁的鐵爬梯清楚可見、
.....夏日午後與同伴們[註]竄到新建辦公樓房內玩,站在欄杆邊,風揚起了髮梢 … .
如今重訪出生地,已是滄海桑田,慶幸華山文化園區保住了那煙囪。
1.... 2
1. 試圖補捉兒時煙囪的影像
2. 太平山的日本人伐木(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12/05/11063-1723063.htm)
.
華山
初中之前都住在杭州北路,父親工作機關的宿舍,離華山車站很近,記得
.....凌晨時分火車的汽笛及輪軌的聲音沁入睡夢、
.....遙望夏夜天空,閃爍的星星如此清晰奇妙,讓人想昇空一探、
.....夏日週末傍晚,沐浴完站在小凳上擦身,從木屋的小窗望見酒廠高聳的煙囪(圖1),外壁的鐵爬梯清楚可見、
.....夏日午後與同伴們[註]竄到新建辦公樓房內玩,站在欄杆邊,風揚起了髮梢 … .
如今重訪出生地,已是滄海桑田,慶幸華山文化園區保住了那煙囪。
1.... 2
1. 試圖補捉兒時煙囪的影像
2. 太平山的日本人伐木(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12/05/11063-1723063.htm)
太平山
日前遊宜蘭太平山,早餐後獨自走到文史館及鎮安宮,雨後的早晨、無遊客的清靜。讓人想到日本人曾在此伐木、在此建屋,而今身處群山萬壑中、似有遺世獨立之感,念時空悠悠。
是否曾有人或物自太平山乘火車至華山下車呢?
[註]娟娟(麗娟)、東東(曼東),我是小咪(媄)。2007/08/11
Gorman對編目的一些看法
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006.04)上有一篇Michael Gorman先生的文章Cataloguing and The "Third Way" An Essay on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Digital Age (編目與第三種方法 : 一篇關於數位時代書目控制的文章)。在傳統編目(耗時、昂貴)及搜尋引擎(缺點為檢索結果巨量、排序及精確率都有問題)之外的第三種編目方式 -- 使用詮釋資料(metadata)的編目方式。
.
作者認為傳統(如AACR2 等)的原則及標準仍適用於描述電子資源,需要做的是建立有效及實用的規則及解說。所謂“原則”指內容詞彙的一致及控制,及標題識別的明確性。[1]其他原則還包括:標準(內容)顯示順序、標準的縮寫字 …等等(詳原文P.7首段)。
他說Metadata(如Dublin Core)原本是想結合速度、低成本及檢索的檢全率(recall)與精確率(precision),但將效率與檢索精準建立在廉價/不費功夫上的夢想並未成功,問題在於它的多重性(multiplicity),即有太多不同社群各自制製訂其表綱(schema),共同的基礎很少。另外DC失敗的原因是它的簡化及資料(data)缺乏標準化[2]。而MODS也只是MARC、AACR2等想法的重新包裝。或許沒有什麼“第三種方法”,metadata將要選邊站 -- 增加關鍵字以提昇搜尋引擎的功效 或 演進為數位資源的編目系統(此乃紮根於圖書館編目的原則及標準)。
.
[感想]
有人認為Gorman是菁英主義者[3],但上述他的看法是可作為我們思考當前編目種種問題時作參考。他提到的一些編目則,是無庸置疑的,他也提到 -- 爭論對象要區分清楚,編目規則與機讀格式(或metadata)是不同層次的東西,前者是屬 content (或稱 Data Content/Syntax),後者是 framework(或稱 Data Structures/Semantics)。
.
若再來對照Coyle and Hillmann 的文章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
Cataloging Rules for the 20th Century ,其中提到RDA草案中可能會導致其失敗的一些問題(即RDA的弊病) [4]:RDA的目標是基於舊有的想法,例如:RDA需能整合舊有(AACR2)的書目記錄、與既有的MARC格式及圖書館系統相容、RDA的對象為“資源”(the resource)是FRBR的媒體展現/單件(即AACR2中前組合式書目記錄的觀念—將媒體展現、作品及表現形的書目/屬性描述都集合在此記錄中)、一些字串的敘述方式(如稽核項:12 posters [12張海報])並不適合電腦處理、聚集相關資源以建立uniform title的方式(即騰寫title的方式)、作品及其衍生作品的關係是用附註的文字敘述、許多館員並不認為較簡單、低結構化(但是更精密的使用電腦處理)的編目方式能提供讀者如卡片目錄般的服務 … 在數位世界裡,作區別辨識很少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而是採URI連接技術。總之,目前RDA對書目的描述、處理方式並不能支援機器運用書目資料 (it does not support advanced machine manipulation)。
.
我想RDA之所以要和DCMI合作發展新的RDA[5],主要是想參考更多metadata的觀點與作法,雖然DC仍有許多待改進處。
.
[1] 作者舉例:內容詞彙的一致及控制,如:每個人名或標題被引用時,有標準的形式、是他們唯一的識別符號;標題識別的明確性,如:一份關於立陶宛的資料,會訂標題為立陶宛(國家名),而非波羅地海諸國或東歐。
[2] DC、MODS的缺點也可參見 也談MODS
[3] 參見 Library Views 圖書館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看 Gorman-like學者
[4] 該文這段 Why RDA is Failing Libraries - Goals Based on the Past。
[5] 參見RDA新動向
2007/8/18補充:都柏林核心集評鑑(吳政叡)一文也說明了DC的優缺點。
.
作者認為傳統(如AACR2 等)的原則及標準仍適用於描述電子資源,需要做的是建立有效及實用的規則及解說。所謂“原則”指內容詞彙的一致及控制,及標題識別的明確性。[1]其他原則還包括:標準(內容)顯示順序、標準的縮寫字 …等等(詳原文P.7首段)。
他說Metadata(如Dublin Core)原本是想結合速度、低成本及檢索的檢全率(recall)與精確率(precision),但將效率與檢索精準建立在廉價/不費功夫上的夢想並未成功,問題在於它的多重性(multiplicity),即有太多不同社群各自制製訂其表綱(schema),共同的基礎很少。另外DC失敗的原因是它的簡化及資料(data)缺乏標準化[2]。而MODS也只是MARC、AACR2等想法的重新包裝。或許沒有什麼“第三種方法”,metadata將要選邊站 -- 增加關鍵字以提昇搜尋引擎的功效 或 演進為數位資源的編目系統(此乃紮根於圖書館編目的原則及標準)。
.
[感想]
有人認為Gorman是菁英主義者[3],但上述他的看法是可作為我們思考當前編目種種問題時作參考。他提到的一些編目則,是無庸置疑的,他也提到 -- 爭論對象要區分清楚,編目規則與機讀格式(或metadata)是不同層次的東西,前者是屬 content (或稱 Data Content/Syntax),後者是 framework(或稱 Data Structures/Semantics)。
.
若再來對照Coyle and Hillmann 的文章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
Cataloging Rules for the 20th Century ,其中提到RDA草案中可能會導致其失敗的一些問題(即RDA的弊病) [4]:RDA的目標是基於舊有的想法,例如:RDA需能整合舊有(AACR2)的書目記錄、與既有的MARC格式及圖書館系統相容、RDA的對象為“資源”(the resource)是FRBR的媒體展現/單件(即AACR2中前組合式書目記錄的觀念—將媒體展現、作品及表現形的書目/屬性描述都集合在此記錄中)、一些字串的敘述方式(如稽核項:12 posters [12張海報])並不適合電腦處理、聚集相關資源以建立uniform title的方式(即騰寫title的方式)、作品及其衍生作品的關係是用附註的文字敘述、許多館員並不認為較簡單、低結構化(但是更精密的使用電腦處理)的編目方式能提供讀者如卡片目錄般的服務 … 在數位世界裡,作區別辨識很少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而是採URI連接技術。總之,目前RDA對書目的描述、處理方式並不能支援機器運用書目資料 (it does not support advanced machine manipulation)。
.
我想RDA之所以要和DCMI合作發展新的RDA[5],主要是想參考更多metadata的觀點與作法,雖然DC仍有許多待改進處。
.
[1] 作者舉例:內容詞彙的一致及控制,如:每個人名或標題被引用時,有標準的形式、是他們唯一的識別符號;標題識別的明確性,如:一份關於立陶宛的資料,會訂標題為立陶宛(國家名),而非波羅地海諸國或東歐。
[2] DC、MODS的缺點也可參見 也談MODS
[3] 參見 Library Views 圖書館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看 Gorman-like學者
[4] 該文這段 Why RDA is Failing Libraries - Goals Based on the Past。
[5] 參見RDA新動向
2007/8/18補充:都柏林核心集評鑑(吳政叡)一文也說明了DC的優缺點。
Labels:
Cataloging,
metadata
2007/08/06
看圖書館核心價值的幾篇文章
游園驚夢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历史解读是篇值得參考的文章,想必可作為我們謀求建立自己核心價值過程中的基礎(背景)參考資料。
.
至於對於 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 之 librarianship 一字所代表的廣泛概念,要用中文的哪個詞彙(圖書館、圖書館職業、圖書館員職業?)表達所引起爭論(見游園另些文章一、二),似乎也代表了有時文字與概念間(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的複雜對應關係?!
[相關資訊]
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價值 (秋聲Blog)
也談圖書館核心價值 (秋聲Blog)
.
至於對於 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 之 librarianship 一字所代表的廣泛概念,要用中文的哪個詞彙(圖書館、圖書館職業、圖書館員職業?)表達所引起爭論(見游園另些文章一、二),似乎也代表了有時文字與概念間(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的複雜對應關係?!
[相關資訊]
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價值 (秋聲Blog)
也談圖書館核心價值 (秋聲Blog)
Labels:
Librarianship
2007/08/03
未來的書目控制工作小組第三次會議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未來的書目控制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the Future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簡稱FoBC)第三次公眾聽證會的主題為「與書目資料相關的經濟及組織機構之議題」(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of bibliographic data)(議程及講者之書面資料),會議的背景資料提到:
第一次會議是關於誰在使用書目資料及如何使用,而有效的資訊檢索(不論經由何種方式)需要的是較多而非較少的[書目]資料(more data, not less),且資料越有權威控制越好。第二次會議提到:為充分實現[發揮]圖書館書目性結構及標準([bibliographic structures and standards])的價值,它們必需成為網路資源、更可被取用(more accessible);與圖書館社群之外的社群充分合作、諮詢,以更新現有的書目性結構及標準。此次會議的目的是要了解成員們(stakeholders)的經濟及組織之相關需求及挑戰(在建立、維護、分享及支持詮釋資料及其標準方面),stakeholders包括圖書館、書目資料供應者、組織(LC、PCC、JSC-RDA等等)。工作小組想要了解成員們對下述問題的觀點:1)在第二次會議中將編目歸為公共資產(public good) -- 意味它是公共服務、不管其花費。然而,實際上成員們都受預算的限制,成員們有哪些經濟上的挑戰呢?在[書目]品質與經費限制上如何取捨?2)不同類型成員們在編目實作上的相同及差異點、所面臨的挑戰、如何互相協作以面對挑戰? 3)不同的國家性及國際性的組織正負責發展及支持書目標準,這些組織的安排是否支持現今的需求?如何改進? 4)以前的會議討論過應將書目資料充分的融入web的結構內,從設計[者]的角度要如何將資料由“封閉的資料儲倉”(data silos)轉至資料服務(data services)?需考慮組織上及經濟上的哪些因素? 5)LC對於美國及之外國家在書目控制上很重要,在此不斷發展的環境中LC應扮演何種角色?
.
[會議摘要]重點如下:
LC正進行一項大的策略性計畫,欲提供更有效率及最佳成本的服務,同時也希望了解廣大圖書館社群的回響。
首先Lugg(一位圖書館顧問)提到書目控制的費用包括:重覆及不需要的工作流程、建立原始MARC記錄、MARC格式、詮釋資料及資料庫的維護、管理待編存貨(backlogs)、失去利用編目專長去創造利益的機會。
演講者們的共識為 -- 為克服編目上沒有效率的問題,在編目上不要追求那麼完美、直接接受其他成員(圖書館、廠商等)的書目資料,不再作校訂。
書目記錄的原始建立者並未得到利用此記錄者任何經濟上的回饋,這是欠公平的。但為減低費用、提高效率,圖書館必須合作分享,然而如何公平分攤書目記錄建立的成本問題還待解決。
有多名講者提到MARC格式的沒有效率及重覆性的缺失。
數位館藏的待編存貨(backlogs)不易察覺,更值注意。
Lugg也談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意即圖書館應將人力從例行事務轉移至能創造價值的機會上,將編目專長用於特殊館藏、機構典藏、學位論文、非MARC詮釋資料計畫…等。
來自PCC、索摘服務者(A&I)、LC等人都提到加強與廠商、出版者或國外相關單位的合作,以改進書目控制的效率問題。對於有些圖書館因無法付得起成為OCLC會員[所需]費用,OCLC正謀求解決之道,讓其服務可廣泛被利用。
利用上游([資源供應者,如出版者…])已有的詮釋資料,再由其他團體增加價值,這樣可獲廣泛收益。
LC說明其重整採編工作流程以提昇效率,技術工作人員(technicians)負責記述編目、專業編目員的重點在權威控制、主題分析、分類及數位資源。這需要更多人員熟悉編目實作,也涉及教育訓練及其經費的問題。
有人提到需鼓勵圖書館(機構)建立最初(第一筆,original)的書目記錄供大家分享,而不是等著其他圖書館來建立,並建議OCLC採報償初建者的方式。
自動化的措施(如:自動索引程式)有助提昇編目效率,該種程式能提供建議的索引詞彙以供編目員作抉擇。
●Karen Coyle也有兩篇文章[1]報導這次會議,摘要其中重點:
會議大部分在談論編目的高昂費用(high cost of cataloging)。建議的解決方法主要有下面五方面:
1. 願意接受“不完美”(imperfection):抄錄編目(copy cataloging)不再作進一步檢查、只去注重那些對資訊檢索重要處([重要的書目資料])。
2. 花較少精力在容易的項目上(如:新近出版的書),如此才能花較多精力在特殊的項目上(如:檔案類或數位資料)。
3. 使用採購資料時書商所提供的編目資料。
4. 尋找新的夥伴:建議圖書館與出版者(在供應鏈早期即)合作建立詮釋資料。
5. 加強合作編目。
然而,會議上許多言論顯示要在真實世界中實踐上述這些建議是何其困難。另外,有趣的是 -- 無人願意放棄權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甚至想要擴展應用到其他領域(如:論文資料庫)。會上對於社會性標籤(social tagging)的構想有負面的反應。對於利用全文(full text)於編目上([產生書目資料])的可能性並沒有很多的討論。
總結而言,看來並沒有一個解決方法真正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許多建議是屬細節性的,可減少些許編目的時間,但並沒有真正改變我們[原本]做事的方式,[也就是]沒有真正革命性的想法被提出來。
------------------------------------------------------------------------------------------------
看了上列資訊好像沒有太大突破性,倒是Yee對WGFoBC的書面意見(testimony)[2]值得大家反思,她提到構成圖書館專業基礎的兩個重要元素(專長)為 -- 傳播知識;人為的資訊組織(human intervention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ly known as cataloging)。圖書館專業的大目標是教育民眾、保存文化記錄及支援學術研究 … Google及亞馬遜(Amazon.com)是商業團體,他們的目標是營利而非上述圖書館追求者,他們為增加利潤是會限制人涉及的資訊組織[行為] … 最後她提到我們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網際網路,而是眾多圖書館員及領導者,他們不能抓住此專業及資訊組織[行為]的本質、有著低落的自身形象、目錄設計者不了解書目記錄及使用者的性質 …(the threats to our profession are not from the Internet per se, which is just another tool we can use to do our jobs better... The real threats are posed by the large number of our fellow librarians, including prominent leaders in the profession, who do not grasp the nature of our profession and the fact that human intervention fo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s at its core; the low self-image those librarians have; and the failure of online catalog designers to learn about the nature of catalog records and the nature of catalog users …) 。將資訊組織的工作交給追求利潤的商業團體,對大眾能自由及平等取得資訊(資訊乃社會共同資產)是不利的(窮者無法取得一些資訊),圖書館應作民主地取用資訊的把關者。(部分為意譯,請參閱原文最末段)
[感想]
圖書館與Google等商業性資訊服務團體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我想這點圖書館界的人們不能不察。我們亟需改革現用的資訊組織結構與標準,以便切合環境、不致遙遙落後,應取法Google甚web2.0等運用的科技、觀念或精神,但這還不夠,圖書館服務應有更大的面向、理念與使命吧!
[註1] Meeting 3, Briefly 及 FoBC Meeting 3, Detailed Notes 。
[註2] Will The Response Of The Library Profession To The Internet Be Self-Immolation? (圖書館專業對網際網路的反應是種自我犧牲嗎?) by Martha M. Yee, with a great deal of help from Michael Gorman
[其他參考資料]
Cataloging Futures (blog)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of Bibliographic Data (Schenizzle blog)
LC研討未來的書目控制問題 (秋聲Blog)
LC未來的書目控制工作小組第二次會議摘要 (秋聲Blog)
rev on 2007/08/04
第一次會議是關於誰在使用書目資料及如何使用,而有效的資訊檢索(不論經由何種方式)需要的是較多而非較少的[書目]資料(more data, not less),且資料越有權威控制越好。第二次會議提到:為充分實現[發揮]圖書館書目性結構及標準([bibliographic structures and standards])的價值,它們必需成為網路資源、更可被取用(more accessible);與圖書館社群之外的社群充分合作、諮詢,以更新現有的書目性結構及標準。此次會議的目的是要了解成員們(stakeholders)的經濟及組織之相關需求及挑戰(在建立、維護、分享及支持詮釋資料及其標準方面),stakeholders包括圖書館、書目資料供應者、組織(LC、PCC、JSC-RDA等等)。工作小組想要了解成員們對下述問題的觀點:1)在第二次會議中將編目歸為公共資產(public good) -- 意味它是公共服務、不管其花費。然而,實際上成員們都受預算的限制,成員們有哪些經濟上的挑戰呢?在[書目]品質與經費限制上如何取捨?2)不同類型成員們在編目實作上的相同及差異點、所面臨的挑戰、如何互相協作以面對挑戰? 3)不同的國家性及國際性的組織正負責發展及支持書目標準,這些組織的安排是否支持現今的需求?如何改進? 4)以前的會議討論過應將書目資料充分的融入web的結構內,從設計[者]的角度要如何將資料由“封閉的資料儲倉”(data silos)轉至資料服務(data services)?需考慮組織上及經濟上的哪些因素? 5)LC對於美國及之外國家在書目控制上很重要,在此不斷發展的環境中LC應扮演何種角色?
.
[會議摘要]重點如下:
LC正進行一項大的策略性計畫,欲提供更有效率及最佳成本的服務,同時也希望了解廣大圖書館社群的回響。
首先Lugg(一位圖書館顧問)提到書目控制的費用包括:重覆及不需要的工作流程、建立原始MARC記錄、MARC格式、詮釋資料及資料庫的維護、管理待編存貨(backlogs)、失去利用編目專長去創造利益的機會。
演講者們的共識為 -- 為克服編目上沒有效率的問題,在編目上不要追求那麼完美、直接接受其他成員(圖書館、廠商等)的書目資料,不再作校訂。
書目記錄的原始建立者並未得到利用此記錄者任何經濟上的回饋,這是欠公平的。但為減低費用、提高效率,圖書館必須合作分享,然而如何公平分攤書目記錄建立的成本問題還待解決。
有多名講者提到MARC格式的沒有效率及重覆性的缺失。
數位館藏的待編存貨(backlogs)不易察覺,更值注意。
Lugg也談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意即圖書館應將人力從例行事務轉移至能創造價值的機會上,將編目專長用於特殊館藏、機構典藏、學位論文、非MARC詮釋資料計畫…等。
來自PCC、索摘服務者(A&I)、LC等人都提到加強與廠商、出版者或國外相關單位的合作,以改進書目控制的效率問題。對於有些圖書館因無法付得起成為OCLC會員[所需]費用,OCLC正謀求解決之道,讓其服務可廣泛被利用。
利用上游([資源供應者,如出版者…])已有的詮釋資料,再由其他團體增加價值,這樣可獲廣泛收益。
LC說明其重整採編工作流程以提昇效率,技術工作人員(technicians)負責記述編目、專業編目員的重點在權威控制、主題分析、分類及數位資源。這需要更多人員熟悉編目實作,也涉及教育訓練及其經費的問題。
有人提到需鼓勵圖書館(機構)建立最初(第一筆,original)的書目記錄供大家分享,而不是等著其他圖書館來建立,並建議OCLC採報償初建者的方式。
自動化的措施(如:自動索引程式)有助提昇編目效率,該種程式能提供建議的索引詞彙以供編目員作抉擇。
●Karen Coyle也有兩篇文章[1]報導這次會議,摘要其中重點:
會議大部分在談論編目的高昂費用(high cost of cataloging)。建議的解決方法主要有下面五方面:
1. 願意接受“不完美”(imperfection):抄錄編目(copy cataloging)不再作進一步檢查、只去注重那些對資訊檢索重要處([重要的書目資料])。
2. 花較少精力在容易的項目上(如:新近出版的書),如此才能花較多精力在特殊的項目上(如:檔案類或數位資料)。
3. 使用採購資料時書商所提供的編目資料。
4. 尋找新的夥伴:建議圖書館與出版者(在供應鏈早期即)合作建立詮釋資料。
5. 加強合作編目。
然而,會議上許多言論顯示要在真實世界中實踐上述這些建議是何其困難。另外,有趣的是 -- 無人願意放棄權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甚至想要擴展應用到其他領域(如:論文資料庫)。會上對於社會性標籤(social tagging)的構想有負面的反應。對於利用全文(full text)於編目上([產生書目資料])的可能性並沒有很多的討論。
總結而言,看來並沒有一個解決方法真正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許多建議是屬細節性的,可減少些許編目的時間,但並沒有真正改變我們[原本]做事的方式,[也就是]沒有真正革命性的想法被提出來。
------------------------------------------------------------------------------------------------
看了上列資訊好像沒有太大突破性,倒是Yee對WGFoBC的書面意見(testimony)[2]值得大家反思,她提到構成圖書館專業基礎的兩個重要元素(專長)為 -- 傳播知識;人為的資訊組織(human intervention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ly known as cataloging)。圖書館專業的大目標是教育民眾、保存文化記錄及支援學術研究 … Google及亞馬遜(Amazon.com)是商業團體,他們的目標是營利而非上述圖書館追求者,他們為增加利潤是會限制人涉及的資訊組織[行為] … 最後她提到我們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網際網路,而是眾多圖書館員及領導者,他們不能抓住此專業及資訊組織[行為]的本質、有著低落的自身形象、目錄設計者不了解書目記錄及使用者的性質 …(the threats to our profession are not from the Internet per se, which is just another tool we can use to do our jobs better... The real threats are posed by the large number of our fellow librarians, including prominent leaders in the profession, who do not grasp the nature of our profession and the fact that human intervention fo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s at its core; the low self-image those librarians have; and the failure of online catalog designers to learn about the nature of catalog records and the nature of catalog users …) 。將資訊組織的工作交給追求利潤的商業團體,對大眾能自由及平等取得資訊(資訊乃社會共同資產)是不利的(窮者無法取得一些資訊),圖書館應作民主地取用資訊的把關者。(部分為意譯,請參閱原文最末段)
[感想]
圖書館與Google等商業性資訊服務團體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我想這點圖書館界的人們不能不察。我們亟需改革現用的資訊組織結構與標準,以便切合環境、不致遙遙落後,應取法Google甚web2.0等運用的科技、觀念或精神,但這還不夠,圖書館服務應有更大的面向、理念與使命吧!
[註1] Meeting 3, Briefly 及 FoBC Meeting 3, Detailed Notes 。
[註2] Will The Response Of The Library Profession To The Internet Be Self-Immolation? (圖書館專業對網際網路的反應是種自我犧牲嗎?) by Martha M. Yee, with a great deal of help from Michael Gorman
[其他參考資料]
Cataloging Futures (blog)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of Bibliographic Data (Schenizzle blog)
LC研討未來的書目控制問題 (秋聲Blog)
LC未來的書目控制工作小組第二次會議摘要 (秋聲Blog)
rev on 2007/08/04
Labels:
Cataloging,
LIS -- technica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