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1. 從 MARC的演變來看: MARC格式已被圖書館使用達數十年,雖已更新至MARC21,
然就現今資訊科技的觀點來看,仍有許多不足處,因此後來有Dublin Core (DC) 的出現。另在編目的語意上一直依循的是英美編目規則第二版(AACR2),其將於2008年出版
RDA[i](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即AACR第三版),其中納入了FRBR的觀念。
雖已有這些革新,但以今天數位典藏所採用的metadata內涵及Web環境的技術而言,
圖書館的編目資料(記錄)的可運用性仍十分受限。編目人員須洞悉外在大環境的變化.,
至少要關注及了解美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動向。另在資訊組織方法上已呈現兩種態勢—
是高度結構化的metadata(包括MARC),另則是結構鬆散型的metadata(用以描述龐
大的網路資源),這兩種組織方法在搜尋引擎及資訊科技演進下,將會如何運作、影響
或變化也值關注。
2. 從產業鏈及市場方面來看:在資訊大量成長及網路環境下,資訊如何適切的組織及
搜尋實為資訊能便捷被取用的關鍵. OCLC、Google等擁有強大研發團隊的公司/組織,
在經歷收購及合併小企業/組織後已成為資訊服務界的強者. 在Web環境下,圖書館的
資訊已不能囿於封閉的系統中,故OCLC開放其聯合目錄予各大搜尋引擎,有Open WorldCat計劃的產生. 圖書館與搜尋引擎似乎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或可說是
資服產業鏈中緊扣的兩個環節—content provider vs. service provider. 使用者需要的
是搜尋引擎所建構的單一整合的搜尋界面,這是圖書館能提供的嗎? 圖書館在網路環
境下是否離使用者越來越遠? 當資料全面數位化後,圖書館將變成什麼?
3. 從館際合作與分享的角度來看:OCLC有22個臺灣的管理成員圖書館,其中包括中
原、東吳、文藻、元智等私立大學圖書館. 再看國內的NBINET,包括約80個圖書館
(大多為大學圖書館). 館合不僅在編目上效益明顯(如節省編目時間及人力、共建分享
權威檔資料庫等),同時在此書目基礎上建構聯合目錄、文獻傳遞、參考服務等,相信
能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服務. 因此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結束,”不變應萬變者終被淘汰,
求新、求變以適應環境、趕上趨勢”(引自王行仁語)值得我們省思。
[i] RDA 參見 http://www.collectionscanada.ca/jsc/rda.html
-
※後來又發現OCLC許多研究動向資料可到其研究部門的 Research
Presentations 去閱覽
(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tw/research/presentations/default.htm)
另也可參閱 Keven 對 Eric Childress 2006/04/10簡報的論述:http://my.donews.com/keven/2006/04/24/oclcupda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