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9

數位圖書館演講摘要

看到 2006.12.07 於屏東大仁科技大學之「圖書館數位典藏暨2006(第30屆)台灣地區INNOPAC系統使用者聯盟」研討會的資料(網上),其中有一場演講 --『從數位典藏看數位圖書館的(未來)發展』(陳昭珍),現將其重點(我的觀點)摘要如下,有興趣或欲知其詳者則請看原投影片(70頁)。

---- 演講大綱 ----
• 何謂數位典藏
何謂數位圖書館
• 重大的數位典藏計畫
從數位圖書館生態看數位圖書館
• 數位典藏的應用
數位匯流看數位圖書館的發展

陳老師舉了印地安納大學數位圖書館的例子 -- IU Digital Music Library(即印大音樂圖書館的 Variations 計畫)(註1) ,擷取其中幾張投影片供參閱:

12 3

圖1 (p.19) DML Testbed System: 4-Layered Architecture (DML的系統架構)
圖2 (p.23) Variations2 Data Model: Example (資料模型的例子:音樂資料以FRBR方式來幫助分析其家族脈絡) [sonata奏鳴曲,fantasia幻想曲, variation變奏曲]
圖3 (p.31) Visual Reserve List (教師指定參考資料的顯示畫面)

另 p.34 提到DL Ecologcal thinking (數位圖書館生態面的思考):

• Looking at the broad pictu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ocusing only on the details of particular technology innovations (看的要廣,這比僅專注在某些技術創新的細節上來得重要)
• Design problems get harder and more realistic as more interconnections among people, tools, and practices are revealed (當人們、工具及實作愈益相互連結時,設計上的問題將變得更困難及更真實)
• Users also need to approach digital libraries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less tool-centered perspective (使用者也需從一個更廣闊,少些工具性,的觀點來接觸數位圖書館)

除此之外,這兩張圖也很富意涵:
4 5

圖4 (p.66) 數位匯流之產業重整 在未來環境中,圖書館→資服業?(註2)
圖5 (p.70 結語) 圖書館的功能與角色 (註3)
.
此研討會的另一場演講也值參考:
Unicode工作小組工作成果及現況 (國圖書目中心)
.
.
註1:印大音樂圖書館即 Indiana Univ. Bloomington, Cook Music Library ;另 Variations2 Research Project Information 含有豐富的參考資料
註2: 亦可參閱 Challenges 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bile/ubiquitous computing: a socio-technical research (IFIP TC8 Work. Conf. Oslo, 2004?)(by Kalle Lyytinen) 談及環境改變、技術匯流
註3:可參閱 The (Digital) Library Environment: Ten Years After (by Lorncan Dempsey) (Ariadne Feb 2006)
rev on 22:40

2006/12/27

[轉載]公眾創用研討會訊息

研討會名稱:開放與自由:公眾創用國際研討會

「公眾創用」(Commons) — 資源的協力創造與共用 — 的議題在我們的時代日益顯得重要 … (會議簡介)

我對其中一些演講題目及摘要(如下列)蠻感興趣,希望有網路轉播就方便了。

資訊內容的社會生產與公眾授權
李治安
開放原始碼暨自由軟體運動為資訊社會的內容生產帶來了重要的啟發,從資訊生產的角度而言,過去資訊的生產大部份是發生在少數創作者及媒體集團間的封閉過程,但是由於數位科技降低了資訊生產及傳遞的成本,現在一般人也可透過網路,在包括創作過程、內容生產、內容分類及內容選取等不同階段參與資訊內容的產出;從資訊使用的角度而言,有愈來愈多的內容以公眾授權的方式,開放給一般大眾無償使用。

此種新形態的開放內容生產方式,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及法律意涵。藉由內容生產過程及使用方式的開放,社群成員間發展出以內容分享及共同的知識興趣為基礎的社會關係,資訊生產的過程逐漸民主化,集思廣益的理想也因而得以實現;此外,由於內容使用者被整合到內容生產的過程中,因此傳統公司組織界限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顯著減少;然而,新型態的內容生產方式,亦對現有的法律制度造成衝擊,智慧財產權不再是引發創作與創新的唯一誘因,著作權法中關於著作人格權及衍生著作等理論及原則,亦可能需要重新調整。

介於文字與符號間的創作
林克寰
資訊時代是個充滿文化衝擊的時代。這個時代所生產的創作,是以前的人們所無法想像得到的──不祇是創作的方法、創作的內容,甚至連創作的形式也難以用著作權法中所列舉的分類來定義。對於傳統的出版業者,以及制訂、推動相關法規的人們來說,這些文化衝擊就轉變成現實的生存問題:能不能受到保障、能不能以此牟利的現實問題。

站在時代的尖端,我們除了把玩這些新的手法、確保創意能在拼貼作品中自由流通外,也得要時時留意「著作」所附著的種種型態,以及加諸於其上的權利義務。正如同網際網路建構了新的社會,這些新的著作類型也將建構新的權利,並成為明日數位內容文化產業的根基。

分散式創造力與控制的邏輯
詹姆士‧波以耳

2006/12/26

也談圖書館核心價值

最近看到Library Views 在談圖書館核心價值(再談核心價值等文章),其中引用了一些企管界對核心價值的論述,我想這些觀點對認識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很好的參考。我也得知大陸圖書館學會的一個重要會議 -- 2007年新年鋒會,其中討論了圖書館核心價值的議題,並有後續的落實行動規劃(見老槐文章)。就核心價值的研議過程,大陸的中國圖書館學會(LSC)與美國的ALA似乎有些不同:

ALA訂出的 11項核心價值,其反映了(美國)圖書館專業的歷史及發展。這些核心價值是源自ALA過去的許多政策論述,其中以下列的四項政策文件最能解釋/表現這些核心價值的觀念: 閱讀自由宣言(Freedom to Read statement)、 圖書館權利法案(Library Bill of Rights)、 ALA使命聲明(ALA Mission Statement)、 圖書館:美國的價值(Libraries: an American Value)(如有需要,這些政策會作修訂及擴展)。

我曾在“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價值”一文對這11項核心價值的解釋作了簡譯,至於對它們的詳細解釋,可見原文各項解釋文末的載述(超連結)。由此可知這些核心價值的訂立是經過許多討論、深思熟慮後的共識,其背後有一大堆支撐的論述及圖書館工作的實踐。

今天看到大陸也開始研議圖書館核心價值的議題,並擬起草《圖書館服務宣言》(由老槐等人負責)及LSC學會將就《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的修訂公開徵集意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決議,希望他們有更多群眾對核心價值有認識與認同。

反觀我們自己,今年初學會的理監事聯席會議的臨時動議案提及核心價值,現已快一年了,就美國及大陸所給我們的啟示,期盼學會有些動作!我想我們與美國皆為自由民主體制的國家社會,圖書館核心價值應相當接近(這些價值,在我看來,是可放諸四海的)。

許多核心價值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今天我們反思及揭示我們圖書館社群的核心價值,並不單單因為諸如 Google 等科技勢力的駕臨(誰知?年後又會有哪種勢力駕臨?),因為這許多可貴的價值是 Google 等所不具備的社會功能 -- Google會堅持下列 ... 種種嗎?

ACCESS (讀者可公平取用資訊)、
CONFIDENTIALITY/PRIVACY (保障使用者之隱私)、
INTELLECTUAL FREEDOM (維護知識自由)堅持知識自由的原則,且盡全力拒絕圖書檢查之行為 (Google在大陸即是一個例子,註)

在新時代裡,圖書館應轉化且不能看輕自己!


註:參見“Google前進中國”(王盈勛)

Read more ...
知識自由與圖書館之關係初探 (陳致榮)

2006/12/21

“你”的時代

-- 你是使用者(user)也是創作/貢獻者(contributor)

時代》雜誌2006年的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是「你」(you),這不也就是反應了Web2.0的主角嗎?

“因為你對網路爆炸性成長以及使用者催生的網路內容的影響力,而榮膺今年年度風雲人物。所謂使用者催生的內容包括部落格、YouTube等影片交換網站和社交網站MySpace等。”(註1)
該雜誌相關人員說說:因為駕馭了全球媒體、創立並形塑新的數位民主、不求回報辛勤工作...《時代》2006年的風雲人物就是你。(And for seizing the reins of the global media, for founding and framing the new digital democracy, for working for nothing and beating the pros at their own game,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for 2006 is you.)…
使用者催生的網站的創造者和消費者,展現了一個規模前所未聞的社群和協力合作… 這是關乎從少數人手中奪走權力,不為任何目的幫助對方,以及這不只會改變全世界,就連世界改變的方式也會出現變化。(It's a story about community and collaboration on a scale never seen before.( It's about the cosmic compendium of knowledge Wikipedia and the million-channel people's network YouTube and the online metropolis MySpace.) It's about the many wresting power from the few and helping one another for nothing and how that will not only change the world, but also change the way the world changes.) …
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工具就是全球資訊網,這個工具匯聚了數以百萬人的小小貢獻,使之發揮重要影響。(The tool that makes this possible is the World Wide Web…It's a tool for bringing together the small contributio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nd making them matter…it's really a revolution…)(註2)



另看到Library Crunch's“Billions for User-Generated Content”一文也提到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2006, Brought to You by You”,也談到個人(平民、一般老百姓)的興起,讀後感覺:

過去是地緣隔絕,地區意識(地方性)強;20世紀後廣播等傳播方式打破了此限制,但表演者(專家)與聽觀眾仍是涇渭分明:直至今日因技術的進步破除了台上者與台下者之分。大量使用者創作的成品(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或稱:自我展現 self-expression) 出現,很多經由混搭(mashup)而成,且是獨立傳播、創意推廣出去(可至全世界)。因個人的紛紛崛起造成多元化、破碎化(fragmentation);另一方面,人類本性的社會化(聚集、分享)需求,亦促使社群網路的生成,出現許多 social networking sites,並由公眾來過濾(filter)內容,這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運行模式。

最後作者 Jon Pareles 說:無疑地,在網路上的自我創作,有才華者將比過去有較少的障礙而能接觸到大眾。事實上,有才華者有更多雜亂要超越,需要與在過去舊環境一樣多的力氣與才智。(The promise of all the self-expression online is that genius will reach the public with fewer obstacles, bypassing the entrenched media. The reality is that genius has a bigger junk pile to climb out of than ever, one that requires just as much hustle and ingenuity as the old distribution system.)

的確,Web1.0 將基礎局面架構起來,Web2.0時代像不知不覺在進行一次(社會、權力?)革命!

註1:錄自 Yahoo新聞
註2:取自Time Cover story (Dec. 25, 2006 issue of Time magazine)

2006/12/19

LC研討未來的書目控制問題

看到 Lorcan Dempsey's “Future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一文後,得知美國國會圖書館(LC)新成立了“未來的書目控制 工作小組”(Library of Congress Working Group on the Future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也可見編目精靈文章) ,主要是搜尋引擎技術的進步、internet的普及及電子資源湧現,已大大改變圖書館原本的作業方式,為研討這些變化,LC成立此工作小組來檢視書目描述的未來發展。此小組將於2007年11月提交報告給LC的圖書館服務副館長(Associate Librarian of Congress for Library Services)Dr. Marcum。
現將其成立的會議記錄(原文pdf)摘譯如下,以供了解 LC (世界圖書館界龍頭)的一些新意向。

LC 未來的書目控制 工作小組 成立會議 2006.11.03
-- 會議摘要.決定.行動事項

I. 背景說明 (Background and context)
主席Dr. Griffiths為北卡(Chapel Hill)圖資學院院長(dean);她先請Dr. Marcum(LC圖書館服務副館長)說明工作小組的背景及目的:此小組正接下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因為此時全美圖書館,為切合讀者需要,正面臨關於書目取用(bibliographic access)之未來方向的問題。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是:圖書館如何與搜尋引擎的世界作調適。圖書館的挑戰是如何讓讀者使用圖書館更簡易輕鬆,及如何更直接地去服務讀者…Dr. Marcum提到在2006年6月(註1) LC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宣布停止建立及維護叢刊(series)權威檔,這造成美國許多圖書館的困擾及美國圖書館學會(ALA)很大的關切…Dr. Marcum經過在ALA年會與CDNL國家圖書館長會議(註2) 的經驗及同道的反應,乃決定要成立此工作小組。因為圖書館社群關切的不只是(LC)單一項政策的變動,還有未來整個書目控制(bibliographic control)的走向及LC所扮演的角色…Dr. Marcum亦提到我們應去創建一個書目查用(bibliographic access)的系統,不要被舊有的系統/包袱所束縛。

II. 介紹 (Introductions)
小組成員有:Dr. José-Marie Griffiths(主席)、Nadler(ARL)、Casey(ALCTS, ALA)、Lynch(computer sci)、Clancy(engineering director of Google Book Search)、Dempsey(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and chief strategist at OCLC)、Hill(map cataloger)、Madison(lib specialist)、 Schottlaender(lib specialist)、 Amelung(law lib)、Smith(public lib asso)、Price(special libs)、Wolven(lis)、Girotto(Microsoft)等人(合計有14人)。另外也計劃請NFAIS(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Abstracting and Indexing Services)派員參加。

III. 確定工作小組的職責 (Adoption of Working Group's charge)
工作小組將:
1. 在此演變中的資訊及技術環境中,書目控制及其他(書目)描述的措施,如何能有效的支援圖書館資源的管理及取用,提出對此的研討結果。(Present findings on how bibliographic control and other descriptive practices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management of and access to library materials in the evolv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
2. 提出建議方案供圖書館社群共同努力達到此願景。(Recommend ways in which the library community can collectively move toward achieving this vision)
3. 建議LC應扮演的角色及一些(作為的)優先順序。(Advis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on its role and priorities)

IV. 未來會議的計畫及欲達到的結果 (Plan and desired outcomes for invitational meetings on future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將針對需要邀請一些大型圖書館、國外(英、加拿大…)圖書館或個人與會,2007年將召開三次(地區)會議。

V. 主題會議的時程及架構 (Schedule and structure of topical focus meetings)
工作小組列出一些應研討的主題(topics),並區分為10小類36個主題:(此處各小類下僅列一個主題,其餘主題見原文)

[技術](technology)
因有太多資訊檢索協定,如何利用系統中的部份成份(功能)來提供查檢服務(making use and making sense of fragmented set of systems for access provision (result is too many search protocols) )

[詮釋資料](metadata)
全文的服務對僅以書目(內容代替品)為基礎的系統之衝擊(impact of availability of full-text on a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surrogates)

[標準](standards)
書目性的設施(規範)之設計與組織(如:MARC, FRBR, RDA等)(design and organization of bibliographic apparatus (MARC, FRBR, RDA, etc.) )

[資料](materials)
不同類型資源(館藏)之相同及差異性的管理(manag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collections)

[人力](people/workforce)
工作人口的課題:處於退休年齡的編目人員(workforce demographics issue: catalogers at retirement age)

[讀者/使用者](users)
讀者漸多使用非圖書館的系統去找圖書館的資源(end users increasingly using non-library systems to find library resources)

[研究](research)
缺乏對讀者及其需求之實際的研究 -- 個別習性的影響、直覺性的判斷(lack of real research on users and their needs/impact of individual practices ; decisions made by intuition)

[範圍](scope)
需要什麼去支援多語文的資訊檢索/發掘;國際性編目(what is needed to support multilingual discovery? international cataloging)

[組織/團體的角色](organizational roles)
與商業團體之合作;四大搜尋引擎之角色 (“幻夢仙境”-- 搜尋引擎在符合使用者需求方面做的很好) (partnership with commercial entities; role of the four large search engines ("fantasy" that search engines do a good job of meeting user needs)

[經濟方面](economics)
了解經濟成本、各種花費、工作流程…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and costs; savings, transfer of cost, workflow, sourcing; costs of "churn" (e.g., maintenance, installation of new releases))

小組認為,商業團體再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內容及詮釋資料,這些問題是在小組職權之外的。

以上主題小類又可分為三大類:使用及使用者、結構及標準、經濟及組織(團體),並分別為2007年三次(地區)會議之議題;之後將於2007年9月擬成草案及建議,供眾評論,最後的報告將於11月1日提出。另LC將建置工作小組之網站及討論群組。

並定出2007年三次地區會議的時間、地點及各會議的計劃小組之成員。(2、4、6月分別在加州奧克蘭、芝加哥、華盛頓D.C.)

VI. 奧克蘭會議的規劃 (Specific plans for Oakland meeting)
在首次(2月) 奧克蘭會議之前,應鼓勵與會者先閱讀一些關於書目控制的需求及環境的背景文章:OCLC Environmental Scan, “Pattern Recognition”… 等等(詳原文)。會中將討論的課題包括:界定使用者需求、與博物館/ONIX社群/書商之關係…等等。

VII. 新聞發佈事宜(Plans for press release) (略)
VIII. 結語(Closing remarks)(感謝之語,略)

IX. 行動/工作事項 (Action items)
(僅列舉) 如:Dr. Marcum 將邀請相關人士參加會議、LC建置的工作小組網站將包括供與會者閱讀的背景文章 …等等。

註1:參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新動向一文
註2:參見CDNL 2006會議或見http://www.nla.gov.au/initiatives/meetings/cdnl/2006/cdnl2006index.html

rev on 2006/12/19 16:35

2006/12/16

ALA出版品加入Google Book計畫

美國圖書館學會(ALA) 已宣佈其出版部與Google的合作,借助 Google Book Search 將ALA出版品推廣至全世界的讀者(見Google Book Search will help ALA Editions reach users around the world一文),讀者可預覽書名、目次、對內容作多次檢索及瀏覽某些頁面。
當讀者在Google Book Search檢索到某書時,可進一步連結到ALA網路書店或其他網路零售商,以便於讀者購買;亦提供連結至 OCLC WorldCat 線上目錄等聯合目錄,可得知哪些圖書館收藏有這本書。ALA出版部行銷經理說:“Google Book Search 的技術將我們出版品的內容與作者,呈現給全世界的觀眾,同時有助推進ALA的使命—助長所有人對資訊的取用(to enhance access of information for all)。”

看看以下檢索 Google Book Search 呈現的畫面,蠻不錯的。
可點選右邊欄 Summary → more about this book,會出現:




一點感想:
  • 出版社及各零售商對書提供的介紹資料及能預覽的範圍都不盡相同[要全撈有點累!]
  • Borrow this book - Find libraries(國家名稱) :其資料似乎與WorldCat不太一致?
  • References from scholarly works 會自動結到 Google Scholar 的查尋結果(可知道這本書曾被那些學術作品列入其參考文獻,此書即被引用2次)[Great!]
  • 列出一些key terms (一些出現在內容的重要字彙)可直接點選[方便]
  • selected pages :若顯示有鑰匙圖案需登入Google帳號才能瀏覽[如有耐心,你是可瀏覽完整本書的,不用跑圖書館了!]
  • 最下方有相關的 Sponsored Links [即廣告]

2006/12/12

圖書館空間觀(夏鑄九談圖書館異托邦)

2006.11.25 ~ 11.26在台灣大學圖書館舉行的「2006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建築學術研討會」(議程),我去聽了11.25上午的場次,其中夏鑄九所長的演講頗富新意及啟發性,現略述要點:(斜體字為會議論文集中夏所長撰寫的文字;附註及超連結為我加的)

講題:網路社會的大學節點 – 做為異質地方的大學圖書館
(The nodes of university in network society: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heterotopias)

[摘要]
有的未來學者認為,在網絡社會裡,圖書館會被網絡取代,虛擬的資料搜尋系統將取代書籍與圖書館的功能與形式。本文討論網絡社會的大學圖書館角色、應變、以及在大學校園規劃中的新可能性 … 本文借取一個有意思的理論概念,異質地方(異托邦),擴充我們對大學圖書館的想像,做為建築設計者與圖書館工作者之間能共用的橋樑。

[演講紀要]

大學圖書館的角色與功能是否在可見的未來將被取代呢?…虛擬圖書館是否終將取代實體的,存在多年,一直是大學象徵的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之地呢?

一、網路社會的大學節點 -- 大學圖書館的角色轉變
… Google公司正在推動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虛擬圖書館的計劃 …資訊科技在改變書籍創作與出版的方式,也正在改變圖書館的形式,我們必須面對。在這個電子檔案工程的工作中最容易克服的是技術部分,與社會關係有關的制度與觀念卻是虛擬圖書館的最大阻力所在 真正的問題在於版權爭議 …Google書籍搜尋計劃代表了 …無遠弗界的流動空間力量(space of flows),而地方空間(space of places),必須應變 …尋求網絡社會中新的文化產業經營方式。
在網路社會,書籍與書店並沒有消失,而是轉變了形式 …有些表現出特殊的空間與文化風味的新實體書店,也竟然在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新脈絡中,有機會成為改變城市中心空間氛圍之重要元素 …像在台灣城市市中心成為重要的文化產業與空間商品重要動力的誠品書店的廣告詞:“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誠品,做為一種都市意識形態,竟直接成為消費的對象。
在網路社會 … 圖書館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扮演了網絡社會中心的數位學習新角色 …網路社會中的大學圖書館必須進一步讓大學圖書館自身更有效地轉變成資訊與知識流動網絡中的節點 …它必須是對使用者方便的虛擬的網上圖書館…讓圖書館繼續成為一個舒服的地方,吸引學習者的地方…

二、 異質地方(異托邦)的概念界定:空間的世代與潛存的神聖化
…聯繫著不同點與交叉間之混亂網絡所形成的世界經驗:這也是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的空間特徵,是資訊時代的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s)力量所造成就。
檢視東、西方的空間史,西方是由[地方(place) -- 延伸(extension) – 基地(site)](註1)觀念的演進;東方可說是[神話空間 – 圓滿空間 – 世俗空間]的歷史。東西方均類似的真實空間的世俗化,去神聖化趨勢…古代傳統的藏書樓是神聖的權力空間…它們都並不是現代的公共圖書館…而在全球資訊化的年代,則為流動的空間與網絡化關係所跨界穿透。針對大學與大學圖書館而言,昔日知識貴族的大學校園神話與權力關係是需要去神聖化的 …而反身性空間的反觀能力有極大的作用 …我們就需要進一步闡明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註2)的空間觀的啟發

(…傅柯的三元的空間觀…除了有助於打破兩元對立關係下隱藏的神聖化權力關係,更有助於我們世俗化、去神聖化空間,在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緊張關係下競爭意義的空間,這就關係著異質空間概念的建構。)

第一,地方,真實空間,與真實空間的關係
我們並非生活在均質…的空間中…空間本體的品質為基本的知覺空間、夢想空間和激情空間…我們生活在一組關係中,這些關係描繪了不同的基地…某些特定基地與其他基地的相關的奇妙特性(與其他空間相連,又相矛盾的特性)。它們又有兩種主要的類型:


第二,烏托邦(Utopias) – 虛構空間…是桃花源
第三,異質地方(異托邦)(Heterotopias)
在所有地方之外,卻仍然可指出它們在真實中的位置,,,是另一種真實空間…與虛構空間有差別。異質空間關係著一種特殊的鏡象作用 – 在虛象空間中看見自己…我凝視自己,在我所在之處重構自我,這也就是反身性(reflexivity)。而主體性(subjects)建構所必須具備的反身之鏡…異質地方建構,讓我們在找到自己的時候,也同時找到了我們所要的與我們所做的。

三、 異質地方(異托邦)之特性
亦即異質地方學(heterotopology)六原則:(註3)
1.普同原則 ...2. 差別原則 ...3. 矛盾並列原則 :在單獨空間中並列彼此矛盾的空間與基地。如:電影院、花園、地毯...
4. 異質時間原則:如圖書館博物館 – 把所有時光、世代、形式、品味封閉在一個地方…
5. 預設開闢原則 ...6. 相對其他空間原則

在反身性能力提供的,有助於由佛經所說的“反觀”的光線下,將圖書館空間的計劃書的工作(programming)可以寫得更豐富…允許更多相關的學習與研究活動在這裡發生…圖書館的空間設計,也可以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註6),更有意思的象徵空間表現...圖書館的執行手段與方式可以更有變化,圖書館提供學習的效果也可能更有反身與反觀的意義。這也就是說,大學校園中的大學圖書館的意義其實才是關鍵。作者借取異質地方這個看來毫不相干的概念,為的是激發與擴充我們對大學圖書館的想像,解放與強化我們對大學圖書館的空間設計能力與空間溝通效果,做為建築設計者與圖書館工作者之間能共用的橋樑。


(source)
臺大總圖書館前有椰林大道. 校園裡有許多權力、神聖及殖民的象徵.

四、(結語)
圖書館,確實是異質地方(異托邦)…
在網路社會中的大學校園的圖書館,必須要將自身營造為網路節點。面對大學圖書館的實際資料搜尋功能與空間的文化形式所提供象徵之間,其實潛藏了分裂的危機。十七世紀時逐漸在西歐社會裡出現的公共圖書館,尤其是大學圖書館,做為一個校園裡真實的地方(place),在網路流動空間壓力下,時空壓縮,面臨艱難的歷史挑戰…我們文化對象徵的內在渴望與資訊技術的強大力量,需重修舊好,那麼,運用異質地方的概念激勵,有可能讓創新突破能力所亟需的聯想力土壤得以培育生命力量。讓我們的圖書館工作者與建築師好好合作,發揮圖書館空間的更大潛力,共同想像未來的圖書館。


[我的感想]
異質地方(異托邦、異質空間)是重要的哲學家傅柯(法國籍)所提出的空間觀念,這裡所說的「空間」並非狹義、具象者(如圖書館的室內空間),而是指抽象、廣汎的概念(如哲學思維式的對於「存在狀態」的描述方式,甚至,它也運用在精神分析學中,探討人的不同精神意識層面(註4)),藉由此種觀念來批判、重構我們的生活空間。所謂異質的第三空間,一言以敝之,就是繼真實、想像之後,一種想像,但又存於真實界的空間。(註5) 另外鄭國賢(註1)之詮釋:“異質空間的複雜性,由眾多非均質之物質與事件所組成,是形成異質空間的制約化條件,我們所看到的是經過重組之後的表徵結果,彼此相互突顯空間的差異性格,我們可涉足於此空間之中,抑或自視保有主流體系的矜持態度與價值觀感,來與其保持隔離,以維持正常秩序的發展。但是,我們依舊置身於同時性(simultaneity)的時代,我們身處並置排比的時代,遠與近,肩並肩以及星羅棋布的時代之中,其暗示著我們亦存活在這樣的並置現象裡,我們的立足環境,雖可能清楚的劃定正常與異質的界線,但無可避免自己在此二種空間中擺盪著,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我們的價值認定,一直在建構著不同於自身或主流體系的異質空間,它極可能是存於無形無象之中,難以去判定我們是不是也是異質的一部分”及“異質空間是無時無地的存在與建構著…”。

異質空間的可貴
“異質空間的出現,可作為檢視隱性社會現象的契機,關照的是彌補社會所闕漏的義務責任,對於主流社會的作用不僅是成為印證出社會病徵的鏡子,亦是互補其尚未達成的使命,成為執行實踐的另類場所。” (註1)

我想一些建築空間的觀念(或哲學)對構思圖書館建築是很有益的,這讓我們(圖書館人員)能想的更深、更遠些。哲學思想是底層,在其上才能再談實務的建設(圖書館實體建築的構思及設計),不然易於隨波逐流、不知定位與方向。說起來圖書館學涉及的面向極多,不僅是社會學、哲學、建築、管理、資訊學、電腦科技 … ,希望多了解其他學科及知識有助於我們反省與構思現在與未來!

註1:“當我們在認定一個異質空間時,我們即刻給予一個「位址」(site)的單位,它可能出現在現實世界裡的任何角落,可能有其一定的數量,而這些單位會自行形成一個聯繫網絡,共同架構其空間的異質性及支配性,而其他型態的異質空間,也可能建立屬於自身的社會體系,彼此之間相互交織融合著這個世界的樣貌。因此我們所立足的環境,並非一直是處於一種均質的空間或時間之中,由這個位址進入另一個位址,時間的秩序也隨著空間的差異而變化。”請參考鄭國賢論文之摘要--壹、何謂異質空間 (http://he.cycu.edu.tw/paper/p503.doc or http://thesis.lib.cyc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728103-150213&&filename=8982002.pdf p.24-25)

註2:傅柯(Michel Foucault)又譯為福柯,可參考維基百科之介紹

註3:亦可參考“「異質地誌學」(heterotopology)有六大原則…”

註4:參考台新藝術論壇 ..........註5:網路創作大競技主選的話

註6:夏所長亦提到其朋友陳文芬(文章)及有關斯德哥爾摩市立圖書館的故事(建築欣賞)

Read more ...

1.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擬像論的後現代婚紗攝影異質空間之建構(第五章)(洪士閔)

2.〈空間篇〉:都市空虛樣態的流動——對忠孝西路車站週邊空間與建築的觀察 : 傅柯…提出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s)的觀念,從後結構主義的觀點去檢視都市空間的社會意義。

3.狡黠的後現代轉向---理解三度空間的知識繪圖:索雅《第三空間》(殷寶寧)(書評)

4.何春蕤教學筆記 - 傅柯專題

2006/12/08

資訊互通與公共化[引介兩篇文章]

今天看到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的新(學報改名)刊物圖書資訊學研究 (v.1 n.1, Dec 2006)真是耳目一新,希望其蒸蒸日上。這期中最末一篇文章「知識公共化的突圍方式」記事 (吳美美、馮建三、賴鼎銘)(pdf檔)談到知識/資訊公共化(公開、供開放取用 open access等),這種開放的觀念想必極利於學術發展。這也讓我連想到 Jedi's Blog (林克寰)的一篇文章,也在談論資訊互通性的問題 -- 「從Web 2.0的資訊可互通性再想想DRM」 (刊在數位文化誌 or Blog) 。這種觀念的興起應是時空演變的趨勢吧!

2006/12/05

聽Google Books演講

95.11.28下午前去聽了簡立峰所長的一場演講,講題為:「第一次面對Google從數位出版到數位圖書館的連鎖效應」,紙本的資料題目為:“Google Books and Its Impacts”。此演講為「數位出版的關鍵契機」系列講座之一,由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及聯合線上、UDN數位閱讀網等單位舉辦。因此較偏重Google 與出版品數位化及與出版商的關係。這場演講與其95.9.30的另場演講“數位閱讀與Google”(註1)大致相同,亦可參閱 Snowred.tw's watching之報導文章(註2)

[演講紀要]
演講之 Outline:(據會場所發紙本資料)
-----------------------------------------------------------

Google Today
Google's Strength
-- Infrastructure
-- Business Model
Google Books
Potential Impact


-----------------------------------------------------------

解說 (斜體字部份 錄自講者之紙本資料)

I. Google Today

Google其實是家硬體公司,而非軟體公司 [如此全球化的服務是靠其硬體支撐]

Google Today Metrics (現況)
至2006.9.30 Google 員工為9,378 人;在世界各地有超過 20 個銷售及工程辦公處;有 109 種語言界面及 113 個國際性網域(domains) …
Google’s Mission (目標):Organize the wor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組織世界的資訊且讓世界上都可取得及有用處)
另Google的信條 --“do no evil”(不作惡)極為重要
Connecting users, advertisers, publishers (連接使用者、廣告商及出版者)
Family of Products (Google 的各項產品) (可至Google主頁點選 Google.com in English,再選上方列的more >> even mor 可見約有39項產品或見註1 的p.10~12圖示)

II. Google Infrastructure

Google's explosive computational requirements
Google每項應用(applications)在使用者、資料量及品質方面都有極大的成長及規模(有爆炸性電腦科技的需求)(見註1 的p.6圖示,如下圖)


It's Not Just About Search … (不僅僅是搜尋,Google還有下列領域的專家 – 除了資料結構、運算法、程式開發外,還有硬體、機械工程、網路、統計、資訊檢索、人工智慧、使用界面、產品設計 … 等等)
Google Query Seving Infrasturcture (分散式搜尋架構,可見註1 的p.9圖示)

III. Google Books (Google圖書搜尋)

很明確的宗旨:
Google圖書搜尋(Google Book Search) 提供技術平台,幫助出版社推廣圖書
Google不創作圖書內容,Google只為出版社推廣圖書內容
出版社可完全控制自己的內容,選擇參與的圖書,任何時間都可以增加/刪除圖書
Google圖書搜尋“非排它”
Google不期望“擁有”版權,只希望將圖書電子化,使讀者通過Google找到圖書


Google Books 已推出七個月,現已與超過一萬家出版社合作;Google以OCR掃描書籍內容(將影像檔與文字檔並存),並不向出版社收費;至於利潤源自附帶性(出現在邊欄)的廣告收益,Google是與出版社分享(即Google的business model?)
Google Books 的中文版已快要推出,目前負責該業務的工作人員僅一人(在上海),故與出版社洽談的進行較慢。

IV. Potential Impacts (潛在之衝擊)

對出版社之衝擊:一旦出版社與Google合作,出版社可能要調整哪些圖書需要數位化、注意書名的用字(因為這些都關係到線上檢索) … 出版社本身的物流及金流系統(如e-commerce等)都需配套

[感想]

Google Books 計劃包括兩大部份(註3):
一是與出版社合作(Google Books Partner Program – an online book marketing program),
另一與圖書館合作(Google Books Library Project – an enhanced card catalog of the world's books),
因此Google的雄圖可謂宏大。對使用者而言也的確如此,要先讓他能找到想要的東西,之後再提供他有哪些可取得東西的途徑,Google只管最前端與使用者的介面,至於其後面的構築便是書籍銷售或非營利圖書館的系統(又以OCLC的WorldCat為主架)了。這就是Google一直重申的--他們不做內容方面的事,只管搜尋面的事。
當然其中書籍的版權(著作權)問題是Google現今只能走到這步的重要關鍵,Google Books Library Project 簡介中已提到 -- 當一本書版權不存在時,你可以下載整本書 (If the book is out of copyright, you'll be able to view and download the entire book)。另亦提到此計畫的目的是 (What's the goal of this project?) The Library Project's aim is simple: mak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find relevant books – specifically, books they wouldn't find any other way such as those that are out of print – while carefully respecting authors' and publishers' copyrights. Our ultimate goal is to work with publishers and libraries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searchable, virtual card catalog of all books in all languages that helps users discover new books and publishers discover new readers.
目前加入合作的圖書館有最近加入的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圖書館等九所圖書館

已往圖書館站在面對使用者前端的態勢已漸漸改變,這無非是資訊查尋整合化及全球化趨勢使然(是社會變動的現象之一吧?),單一圖書館實無能力如OCLC或Google般勢力強大、提供出那般服務。Google不僅衝擊出版業及圖書館界(註4) ,亦衝擊學術文獻資料庫供應商(註5)。Google副總裁李開復亦提到“Google使命并不是搜索,而是对于信息的整合。让全球的信息人人可用,人人受益”。(註6) Google Books或許將來會與 Google Scholar(Google學術搜尋) 作更佳的整合吧?!

另外讓人思索的是:搜尋引擎對資訊的處理及檢索方式對傳統圖書館資訊組織方式的影響,搜尋引擎背後運用的運算法及涉及IR科技(語言及知識體系面)日漸成熟後是否可取代(部份)現行圖資界人力密集的metadata類的編製工作?

註1:未來發生堂辦的研討會,其中簡所長的投影片(pdf檔)。
註2:Snowred.tw的文章“簡立峰談數位閱讀與Google”。
註3:“About Google Book Search
註4:歐洲圖書館界有反制措施,已建立其 The European Library 聯合目錄 (參見EDL計畫)。法國圖書館館長曾提到“圖書數位化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文化事業,它不能靠一個私有企業(指google公司)去承擔 … 對google公司此舉可能造成的文化壟斷表示擔憂…”,參見新聞1新聞2
註5:資料庫廠商 ProQuest 曾作出此回應:“Google對資訊供應的影響與衝擊”(ProQuest’s Yamashita) (PQDD研討會)
註6:“李开复叫不惯谷歌?称Google使命不在于搜索

Reading More ...
1. Google Library /Google Book Search -- 一些反應與思考(黃鴻珠) 淡江大學圖書館電子報 no.1
2.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專業培訓課程 -關於「文件資料檢索與應用」或「資訊儲存與檢索」等課程(簡立峰、鄭卜壬等老師主講)

2006/12/02

八歲的眼睛

八歲的小孩如何看世界?透過他小小的攝影機。

家中八歲的小壽星收到不少生日禮物 – 奶奶織的毛衣、小堂姐姊家送的甲蟲玩具、爸爸買的搖控車、禮金、蛋糕 … 明天還有小朋友來家裡玩呢!
小姊姊及姑姑寄來的卡片上是這樣寫道:

親愛的XX
生日快樂!天天開心!要長得像大樹一樣喔!
爺爺說:又長大一歲,要乖一點哦!
奶奶說:用功讀書,聽媽媽的話哦!
姑丈說:下次回來玩楓之谷哦!
姑姑說:要多運動,不要亂說話,作有氣質的帥哥哦!
寧寧說:寒假早一點回來玩哦!我做的ㄖㄨˇ牛書ㄑ一ㄢ送給你。
----------------------------------------------------------------------------

記得那年我也是八歲,大過年的一天,已近中午,我蹲在家門口放沖天炮,那時路旁水溝尚在整修,磚塊一落落的,我將一支炮架在磚塊上以便用香點著。我的心只想它能點著沖出去 … 如今我如何向小男孩訴說“四十年”是什麼? 八歲是正在舞台扮演著自己,而今我猶如在台邊述說著(人生)故事。

小男孩總會問我是不是11月30日傍晚肚子痛?我會告訴他我10點多到醫院,忍痛努力要將他生出來,但多種原因未能如願,只好到了清晨4點多剖腹(肚皮開個拉鍊)。我能聽到在醫生們一陣操作聲後,娃娃的哭聲 (緣啊,緣!) ,之後護士捧者正努力張開眼皮的你給我看,這時我已在手術台上冷的發抖 …

有人說生日乃是母親的受難日,回想生育前到生產只不過是短暫能忍的痛,真正的苦是對孩子一輩子的牽腸掛肚。
四十年前的小女孩回首時,看到的是她的媽媽正在不遠處廚房炒菜,媽媽的心是否也在回想她的八歲呢?

我要擱筆了,已近一點半,得去看看孩子有沒被蚊子叮 …

2006/11/29

圖書館內校警電擊學生事件

偶然機會看到 LibraryCrunch (Blog) 2006.11.16 的文章“ Police Taser Student in UCLA Library”(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校警電擊學生),引起我的注意,後來查 Google 等多處網路資源皆有相關圖或文的報導。現簡述這起事件(註1):

11月14日(週二)晚上11:30在該校的Powell圖書館,有名UCLC(註2)的男學生,因在社區(圖書館)服務幹員(Community Service Officers, CSO)臨檢、要求出示學校證卡時,未能出示證卡且未及時離開(圖書館)研究小間,而遭校警(CSO通知其前來)電擊槍(Taser)電擊數次迫使服從,最後該生被銬上手銬並被拘留。(可看當時現場的錄影,已放在YouTube上http://www.youtube.com/watch?v=5g7zlJx9u2E
,有人形容場面是sickening/厭惡噁心的) 最後該生被記錄妨礙公務執行之後被釋放。目前這起事件已由客觀第三者調查中,該學生亦提出法律告訴。

UCLA DailyBruin的報導陳述了各方的觀點,包括:現場錄影、在場目擊的學生、校警方面[:聲稱使用電擊槍的適當性,該學生曾企圖籲眾反抗]、校方(校長)[:已成立獨立小組,保證查察將會是徹底、有力及公平的]、律師[:使用Taser是不當且有致命危險的]、該校其他學生[:有學生認為警方是暴力蠻橫、荒謬、小題大作,已讓學生感到困惑不解及不安]。該校人們也質疑校警使用暴力(force)是否恰當。

感想:
這應是圖書館在管理上出現了問題。該館的夜間開放時間為 11:00 pm -- 7:30 am,且僅開放給該校師生職員使用(白天開放供眾使用應不限對象),也就是說 11:00 pm 必需清場(讀者須將證件置於桌面供檢查),因此服務幹員(CSO,多由學生擔任)執法的應變及拿捏極為重要。這種情形,如能先經由館方相關主管處理,是否較為恰當? 這起案例也讓人思考一些問題:
  • 圖書館讀者服務(public service)工作人員的訓練、危機處理的方法
  • 圖書館服務當中涉及的讀者人權問題及相關法源
這起事件已造成宣然大波及引起爭議。不過我想台灣的社會情況(民情)與美國有蠻大差異,這種事大概不可能發生吧!?
1 2 3 4

圖片來源:圖1 電擊槍的模樣、圖2 該校學生抗議、圖3 該圖書館、圖4 熊先生

[註1]:曾參考下列資料:
UCLC的學生報紙DailyBruin(2006.11.16)的報導“Community responds to Taser use in Powell
UCLA校長聲明
UCLA学生将Taser Video放在YouTube
[註2]:UC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Wikipedia之介紹)(景點) 是美國西岸的一所蠻有名的學校,Bruin Bear(熊先生)是該校的吉祥物(代表標識)。發生事件的 Powell Library 是該校大學學生圖書館(college library),建築已有77年歷史。
[20090525補充]經過一年半,UCLC對這起民事訴訟與該學生達成和解,並支付美金22萬元。參見
UCLA and former student settle Taser case
UCLA Settles with Student Tasered at Library for $220,000, Silence (20090518)

2006/11/25

"一葉舟" 與" 秋聲Blog"

緣起,緣滅

2006年6月我在實踐大學圖書館工作,當時的蔡館長(註1)重視Web2.0的觀念並倡導及建置圖書館的部落格,其並於辭卸館長之前舉辦了部落格平台的發表會(註2)。我乃在此機會下對Web2.0及部落格有初步的認識,並開始實驗性的書寫文章,建立“一葉舟”網誌。這是一段在工作及家務時間夾縫下的自我學習歷程,有時搞到深夜一、兩點才睡,成為體力上的負擔。自8月起新館長上任,部落格網站猶如孤兒,無人過問及管理;因與工作績效似乎無啥關係,館員多忙於平日工作,已自顧不暇,沒人有閒來寫部落格。我雖仍希望多閱讀新知、思索問題、與同道交流及分享,然情勢已變,於是歇筆。後因種種因素須離職,因此將“一葉舟”撤除,另建新的網誌“秋聲Blog”。

以下是“一葉舟”時期的文章:

是一個終點,也是一個起點

又逢職業生涯上的一個起伏點,希望自己不侷限於此,為新的起點而努力。同時要感謝關心我的朋友們。

註1:見文章“敬愛的領航者--感謝蔡清隆館長

註2:見文章“「演進.革命.圖書館」會後感言

2006/11/24

也談MODS

上週六(95.11.18)去聽了美國資訊科學與技術學會台北分會秋季的討論會RALIS2006 Autumn前三場簡報,主要是想了解第二場關於MODS(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後設資料物件描述綱要)的報告,現將心得綜合整理如下[補註2006/11/28:摘要 報告之重點 這兩部份的內容皆摘錄自原文,可詳原文(全文投影片);報告之重點 的小標題及一些超連結則是我加上的 ]

題目:數位環境中機讀編目格式的新面貌:MODS 的產生與發展
(The New Aspect of MARC in Digital Era: the Creation of MODS and its Development)
(張慧銖所長等)

[摘要]
圖書館目錄長久以來以MARC 作為資訊資源描述的後設資料(Metadata),然而為因應電
子資源的快速增長與實際描述數位資源的需求,必須考慮資訊的互通性,以及簡化資源
描述的項目。因此,將MARC 轉化為依據XML Schema 所設計的後設資料物件描述綱
要(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簡稱MODS)即為圖書館界所做的因應方式之
一。本文以MODS 的產生與發展為主軸,探討其優、缺點,並以美國國會圖書館
MINERVA 計畫與澳洲國家圖書館ANBDMP 計畫兩個實例作為標的,檢視其實際應用
的狀況。

報告之重點
1. MARC的困境
編目規則及MARC作為描述資源的標準,面臨了許多考驗,包括:描述結構過於繁複、互通性不足、需要透過特定軟體系統讀取資訊等等。…MARC、ISO 2709 在網際網路應用上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的不足,無疑仍是它在網路世界中極大的缺失

王妙娅、李小梅曾列舉MARC21 作為數位物件描述標準的限制,包括:
1) MARC 因其體系龐大,修訂程序複雜緩慢,而且只能由專業人員進行;
2) 字段重覆、而且紀錄中某些描述是程序性,而非描述性;
3) 書目關係的呈現是隱性而非顯性;
4) 不適於處理動態數位資訊的描述;
5) ISO 2709 所規定的語法結構不清楚;
6) 無法直接在Web 上瀏覽。

詹麗萍對於使用MARC處理數位資訊亦有疑慮,她認為MARC「將書目資料分別納
入不同欄位」的設計,此種分離式的架構很難處理資訊間豐富且複雜的關係。…

為建立MARC 和其他描述數位物件後設資料的溝通機制,美國國會圖書館發展
MARCXML(網頁),使MARC 資料得於XML 環境中運作,MARCXML 可謂將MARC 格式完整的「XML 化」,雖然解決MARC 互通性的問題,卻仍無法克服MARC 過於複雜的障礙。…

2. DC (Dublin Core) 的優、缺點 (註1)
DC 自1995 年產生後即深受矚目,其以建立一套簡潔而靈活,可使非專業圖書館員也易於掌握和使用的資源著錄格式為目標,故其特色為結構簡單、語意明確,一度被部分學者視為即將取代MARC 的後設資料。然而經過近十年的考驗,MARC 未死,而DC 雖簡潔明瞭,但是其字段的定義趨於模糊,容易形成理解及操作上的不一致,加上缺乏得以提供參照結構的方法,沒有規範控制,導致檢索率低。(鞠福琴,2005)為便於實際利用,DC 相關的描述項目及描述語也在一次次的會議中逐步增加,於是它原先為數位物件描述所設計的特點,在經過十年運作的考驗後,反而使得這些特點成為難以克服的障礙。(陳學清,2005)…

DC 實際上就是因應處理電子資源而產生的後設資料…具備下列幾個特色:
(1)可直接處理網路資源,既是後設資料的交換格式,更是後設資料內部處理的格式,帶來數位資源組織上極大的便利;
(2)係為著錄網路資源而制定,自然適用於眾多領域,更可解決資料變長、允許重覆等問題;
(3)它可應用於世界上通用的軟體,便於系統與時俱進,可推展網路資源編目自動化;
(4)其著錄格式簡單,可以減輕編目人員的工作負擔。(賀梅萍,2005)

由於DC 原就不是針對專業編目館員所設計,其規則簡潔正表示紀錄內部的連結極為薄弱,其質量自然較為偏低,亦無法像傳統編目紀錄那般完整。(陳學清,2005) 因而DC 的簡潔明瞭,卻又成為其發展與應用上的缺失。(鞠福琴,2005)

3. MOS (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後設資料物件描述綱要)

由來:
MARCXML實際上並未解決問題…因此美國國會圖書館於2002年才公佈了MODS。MODS 是一種描述性的後設資料,可與MARC 相容。它與MARCXML 雖同樣使用XML 語法,資料元素也取自MARC21,但把資料元素經過重組與簡化…由於MODS 與MARCXML 都是描述性的後設資料,因此皆可作為METS(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後設資料編碼與傳輸標準)的一部分(McCallum, 2004)。此外,MODS 若依目前的規則來著錄資源,恰可解決DC 缺乏系統化規則的問題。…
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06 年6 月1 日公佈的MODS 3.2 版。…亦公佈了MODS_MARC21 與MODS_DC 的轉換對照表。…
因為MARC 的元素及結構過於複雜,而DC 的描述語又太過簡單,所以MODS 正好可以解決MARC 與DC 的缺點。MODS 雖是為便於圖書館的應用而發展,但也可適用於其他物件資源的描述。(Guenther , 2005)由於具備若干特性使得MODS 可作為傳統圖書館系統與非MARC 格式系統之間的橋樑,是支援MARC 書目元素互通機制的一種綱要(尤其是MARC21),能將MARC 紀錄轉成MODS 的格式。若再透過後設資料框架(metadata frameworks)如:METS,便可提供更高層次之概念結構。(Hodge, 2005)

MODS 的特性 (列舉部份):
1) 採用XML 語言
2) 採使用者導向的標籤,讓標籤具有較高的可讀性
3) 將MARC 的資料元素重組
4) 小幅修正MARC 以便納入電子資源:為了容納電子資源,MODS增加了一些雖小但卻很重要的資料元素,這些資料元素在MARC中並沒有相對應的標籤。如中的有三個值可供選擇,分別是access、preservation和replacement…
5) 可應用於多種資源的描述

MODS 的優點 (列舉部份):
1) 資料元素集比DC 豐富
2) 著錄的方式較DC 更具系統性與規則性
3) 較ONIX 更能與圖書館原有的系統相容
4) 資料元素較MARC 單純

MODS 的缺點 (列舉部份):
MODS 雖然與MARC 有很高的相容性,可以和MARC21 來回轉換…會造成資料遺失

MODS範例(長的啥樣?)請見原文或簡報檔

MODS的應用模式
將向美國國會圖書館註冊的MODS實驗計畫專案加以分類,可觀察出MODS的應用模式大致可分為四類:
1)在OAI-PMH架構中扮演資料轉換的角色
2)利用MODS直接描述電子資源
3)以MODS作為METS中的描述性後設資料
4)用MODS作為中介的後設資料,讓各領域不同的後設資料得以相互轉換

MODS的應用個案
1)MINERVA計畫 (Mapping the INternet Electronic Resources Virtual
Archive,美國國會圖書館)
嘗試以MODS直接著錄網路資源,並以原有的線上目錄為主體,將網站的後設資料(MODS)轉入以MARC為基礎的OPAC中。
結果:
(1)驗證了MODS與MARC的高度相容性。(2)MODS紀錄可以很容易與原有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整合。(3)MODS在資料元素選擇上的彈性,讓編目人員可以更有效地產生編目紀錄。

2) 澳洲國家圖書館ANBDMP 計畫(ANBD, Australian National Bibliographic Database, 資料庫librariesaustralia檢索畫面)
即應用模式1及4,由於合作者(資料提供者)大都是非圖館社群的機構,其編目資料亦非MARC 格式,且大都為DC 格式。本專案先將DC轉換為MODS,再轉成MARC,最後轉入澳洲大利亞全國書目資料庫(ANBD)中。(註2)亦可參考下圖


以下是作者們提出的很好之建議
1) 國內應加強MODS的研究:相較於國外諸多實驗計畫,國內對於MODS的研究
與實驗計畫稍嫌不足。
2) 可利用MODS整合NBINet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成果:國內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係以DC為其後設資料標準,另NBINet則是以MARC為其後設資
料,這二大資源或許可以參考澳洲國家圖書館的ANBDMP計畫,以MODS作為中介格式,整合成國家級的書目資料庫,讓使用者既可以找到紙本也可以找到數位資源。

感想
有聽眾提到MARC, MODS 及DC 欄位比較及哪些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這讓我想到FRBR 雖已初步勾畫出書目記錄(主要仍以非網路或電子資源為主?)的功能要件(functional requirements)及國家書目記錄基本著錄層次的資料要素(data elements)(即意味應有哪些欄位),然而FRBR 應用在數位資源方面顯然有所不足?(註3)

另外不管是MARC 或MODS ,其底層的設計觀念與FRBR 的觀念是否有距離?當讀到 IFLA FRBR p.6, Introduction -- 1.3 Areas for Further Study 中的一段文字:

The entity-relationship analysis reflected in the model might also serve as a useful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re-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s used to store, display, and communicate bibliographic data. Further study could be done on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restructuring MARC record formats to reflect more directly the hierarchical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outlined in the model. An examination of that kind might offer a new approach to the so-called “multiple versions” issue. The model could also be expanded in depth to create a fully developed data model that would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an experimental database to assess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database structure patterned on the model.

再看Keven 在“MARC、 MARC,為什麼不死?”的評論中提到

“現在的問題是,不論哪種XML格式(MODS/MARCXML或者任何其他),要想利用MARC資料,都擺脫不了它的平面化設計(把所有語義和關係都揉在一個表格中表示),以及描述物件為複合物件(書作為一種形式、書的內容、人、出版社等等)、難以執行1:1原則等問題,也就是說資料記錄的抽象模型不同,很難“無損”地轉換。我所說的MARC裝機量大、陰魂不散,包括所有基於MARC、或者想借助XML借屍還魂的所有形式。實際上卻如您所說,目前所有的自動化系統的內部存儲,都是用關聯資料庫,都不是我說的“純”MARC,但畢竟脫不開MARC的影子。現在XML時代,存儲形式與語義表達,與語法形式可以完全分離了,但不同的系統所採用的抽象模型不同,他們之間的互操作也不完全,只能等以後在本體模型層面(例如FRBR用RDF表達)可以實現描述世間萬物的元資料方案的統一。當然災民住時代,這是永遠不可能的。keven (my.donews.com/keven/) 發表於 2006-09-16”

在Web環境下,MODS似乎是過渡時期的方法,資訊編碼的方式仍在不斷演變中。或可說,傳統的知識組織方法的邏輯思維已漸被類似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般的思維所挑戰了 ?!

註1:DC (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集) DCMI首頁中譯版(大陸);吳政叡之介紹
註2:參見 “Reengineering a National Resource Discovery Service ”(Missingham)一文
註3:可參考“從實體到需擬:談資訊組織發展現況與展望”(陳昭珍)

2006/11/21

資訊組織進階班研習報告

下面的簡報為參加95年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舉辦的暑期研習班,回館對同事所作的報告:
『資訊組織的新趨勢 』
http://www.flickr.com/photos/79003557@N00/sets/72157594327640779/

內容較為簡略。另聽說課程中的 FRBR 及 RDA 兩堂課的影音資料將會放在國圖的遠距學園課程裏,請期待了!
FRBR的觀念極為重要,日前翻譯了 Barbara Tillett 寫的”What is FRBR?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Bibliographic Universe”,已將前面部份發表於“老頑童的筆記”內,待將後半譯稿整理後再發表,請指正了!

2006/11/19

ToREAD自動化系統印象記

近年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ILS),較大且著名者(廠商)有Ex Libris(Aleph500), SirsiDynix(Horizon等), Innovative(Innopac)及Endeavor等,除Endeavor外,其他系統國內都有使用者(註1)。日前聆聽了傳技公司對新引進的“ToREAD系統”的簡報介紹,印象蠻深刻。(註2:相關報導) 自己也查了些相關資料一併列出供參考。

ToREAD – 以讀者為導向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系統特色有:

開發技術及標準

  • Java為開發語言,使用SQL、Oracle、PostgreSQ等關連式資料庫

  • FRBR、ISO、XML、MARC21、UNIMARC、ISBD、Z39.50 ZING、SIP2

  • 平台環境:Windows、Linux、Mac OS X servers

  • Multi-tier (parallel) 架構

國際化

  • 完全支援UNICODE:輸入/排序/貯存/查詢/檢索

  • 不同語言但描述相同物件的書目記錄可以互相聯結

MARC

  • 多 MARC 格式並存:MARC21、UNIMARC、CMARC

  • 資料依原有的格式貯存及檢索

  • 完整套用 MARC (/B、/A、/H)

  • FRBR display/navigation

聯合目錄

  • 提供聯合目錄功能

  • 可利用Z39.50、HTTP等協定連結書目資料庫及網路資源

  • 即時運算去除複本資訊(ISBN、 title、 author、 publisher、 year、edition etc)

聯合編目

  • 根據使用者類別管控書目顯示的層級

  • 三層檢核:

  • formal – 資料據一定的規範建置 – a regular expression
    authority lists – 資料會依據檢核原則檢查
    bibliographical authority level – 資料須被具一定權限者核准後才會在OPAC顯示

多媒體資料管理

  • 同時管理多媒體資料

  • 可連結多媒體檔案在該筆記錄的METADATA中

  • 具全文索引的能力

報表功能

  • 互動式報表產生器,在拖曳間即可完成報表

  • 可輸出格式成PDF、 RTF、 HTML、 XLS格式
其他
  • 本土化需求(四角號碼/五筆法作者號產生)

  • 整合條碼及RFID系統

  • Email、 SMS、 WAP integration

  • 可以ISO 2709、XML、XLS轉入資料

  • 交易記錄log、檢核及復原

  • 安全機制: x.509 v3 certificate used for data encryption

報表產生器(Report Generator)外,應用程式產生器(application Generator)使得系統管理人員可以完全依需要定義系統,毋需修改程式,參數化方式在本產品中被發揮到極致,所以的選單、子選項、清單、表單、欄位、關聯、驗證、存取權限都由系統管理人員定義,以保有最大的彈性(採用新世代的方法:應用系統生成與參數化方法 Application Generating and Parameterization),及ERM(Electronic Resources Management)皆另人印象深刻。(亦可詳傳技電子報文章新一代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技術面的初探)

以下是其系統概觀(架構圖):(TinREAD: http://www.ime.ro/info.php?content=4.1)




(圖中環形由內至外分別為:client, networks, software 及 database, 因找不到英文版, 現列出傳技DM上各項目的中譯名稱 -- database圈: bib description, authority files, holdings, borrowers, loan. reservation, collections binding, items, claims, routing lists, orders, suppliers, budget, full text, text processing, data integration, spread sheet, local database, multimedia material, online journals ; software圈: cataloging, FRBR MARC, circulation, serials, acquisitions, ZING/Z39.50, reports, full-text)

對傳技Totals2廣大的客戶(苦於現狀?)而言,這將是一大契機吧!(註3)

感想

因尚未有機會看實際操作界面的設計,我較熟悉的編目操作設計,是否有如Innopac全螢幕編輯般好用(對熟練編目員而言),不得而知。各模組的操作界面是否好用似乎與系統架構的良窳無必然關連?! 而此系統具相當彈性,亦具本土化、客製化能力,這都是優勢。(補充:若要看其中四個模組的demo, 可至 TINREAD Project - Demos http://www.tinread.ro/info.php?content=2.2)

[註1] 參見"臺灣地區INNOPAC使用者聯盟"(網頁)

[註2] 圖書館自動化國際論壇(報導)

[註3] 2006年傳技T2使用者大會活動記實

Reading More

數位時代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系統移轉程序新探

台大圖書館自動化課程資源網頁(http://www.lis.ntu.edu.tw/~ntulib/class/lib_auto/index.html)

...圖書館自動化概論(陳昭珍)

...圖書館資訊系統架構(陳昭珍)

谈谈数图方案(三) (Keven's Blog)

L.C.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 Program

補充:(2006/11/23)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公司強強聯合 (編目精靈文)

号外:Ex libris合并Endeavor (Keven's Blog文)

2006/11/14

探索部落客之心

自部落格(blog,網誌)盛行以來,其書寫者(作者,即部落客blogger)的心態是什麼樣兒?這問題有些耐人尋味。我書寫blog不到半年,也開始自省:會多在乎人氣指數(meter的計量)?自己的動機及誘因是否有改變?自己的追求及目的仍單純?查了一下,似乎國內學界也漸有人在探索這類題目(topic),下面列出一些碩士論文的摘要(節錄部份而已),可供作概觀,有興趣者或可找全文閱讀。
.
1.想像的觀望:論網誌(Blog)中的自我觀看 (施力群) (source)
.
網誌使個人化出版的美夢成真網路空間因此充斥著網誌使用者的觀展╱顧影自憐,而重看網誌的舉動亦成為書寫╱閱讀循環下的自我認同建構歷程。電腦文本具有閱讀即重寫的特性,加上網誌媒介獨有的互動性質,網誌使用者因而得以運用網誌進行個體層次的自我凝視與人際層次的互動想像,意即個體透過自反性的作用,想像他人如何觀看自我,在「觀看」自己如何「被觀看」的過程中反看觀眾,據此對自身存有進行加工以創造自我…研究結果顯示,網誌中的主體構成深受網誌使用者人際關係的影響,網誌使用者依據其觀眾發展出「被觀看」的想像,並運用各種自我技術營造自我,然而此間的人際關係卻非如同過往研究所示,僅為線下╱線上或真實╱虛擬的二元對立樣態,網誌中的自我觀看織就出線下、線上關係合流的虛實交錯溝通情境,因此網誌中的主體並非單純的線上人格,更滲透至網誌使用者的線下生活

憑窗對望的想像:論網誌(blog)中的自我觀看 (全文)

2.部落客網路書寫之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吳孟軒) (source)
.
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網際網路中人際關係。以人口學變項、部落格書寫行為、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分析,檢驗網路中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之相關性。研究結果如下:
1) 部落格書寫行為變項與部落格人際關係變項大部分在「尋求知己、團體力量」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部落客透過部落格書寫行為做適當的自我揭露後在網路空間形成人際關係
2) 部落格中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相關情形皆呈現正相關。人際關係三個因素變項唯一呈現負相關的是「部落格人際吸引」與自我揭露因素四個變項皆無相關性。此結果表示,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之間相關性甚強。
3) 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相關性以淨相關統計之後,所有變項因素皆呈現正相關,更確定了自我揭露與人際關係是非常有關聯的,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干擾。經由研究結果得知,部落客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書寫或選取部落格版面型式塑造自我形象,透過私人日記、心情隨筆、散文、詩句或小說甚至照片的書寫方式適當表達自己在生活週遭所發生的種種,讓閱讀者隨著文字感受虛擬空間中的溫度,使部落格瀏覽者跟著心情起伏留下深刻印象,這些自我揭露行為都是為了尋求其他部落客的認同與支持,經由瀏覽增加人氣,如能對文章表達適當的意見,迴響功能便已開啟虛擬網絡的人際關係。透過迴響與留言版機制討論文章主題、聲援作者也不在其下,相互認同與支持之後,漸漸的醞釀一股虛擬世界的團體力量,達到人際傳播的效果。

3. 部落格的異想世界-使用者人格特質與使用動機行為之關聯性初探 (王柏鈞)(source)
.
現今網路世界彌漫著一股強烈的個人化媒體(Me-Media)風潮…本研究由人格特質理論作為出發,探討不同類型的部落格使用者在使用動機及行為上的差異為何?同時透過觀展╱表演典範的應用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針對部落格使用者進行更深入且詳細的描繪。在人格特質方面,本研究依據人格五因素模式將使用者分為「敏感性」、「和善性」、「聰穎開放性」、「嚴謹自律性」、「負向支配性」以及「外向性」六類型;而在部落格使用動機方面,本研究萃取出「發表表演型」、「互動交流型」、「資訊型」、「追隨潮流型」、「滿足型」、「掌控型」以及「無聊╱工具型」七類型使用動機;而在部落格使用行為方面則區分出二種類型,分別為「在意他人看法的使用行為」以及「個人記錄式的使用行為」。
經由研究結果發現,人格特質對於部落格的使用動機有其影響存在。即不同傾向的人格特質者,對於使用部落格服務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其中以「外向性」特質與最多的使用動機呈現關聯性。而在動機對於部落格使用行為的影響上,綜合網誌與相簿來看,「在意他人看法的使用行為」與較多的使用動機有所關聯;相較來說,「個人記錄式的使用行為」則僅與「發表表演」及「追隨潮流」二使用動機呈現相關。
同時本研究也發現,部落格對於現今使用者而言,就如同是一個可供其記錄表演的舞台一樣,個人可以在這世界裡盡情的展現自我而不受拘束。同時透過與觀眾的互動交流,個人也得以在此過程中獲得對於自我意識、自我形象的塑造或強化。有別於早期的網路媒體形式,現今使用者在從事部落格活動時,更重視的是一種屬於自我的展現

4. Blog意見領袖形成及傳播特質初探 (孫崇義) (source)
.
研究發現意見領袖Blogger能夠主動掌握議題、重視Blog之間的連結及互動,意見領袖Blog的內容能夠獨特且幫助讀者跨越語言或者是技術的障礙,而Blogger在社群之間形成意見領袖後對於網路匿名性、創作內容及商業化的影響也將在本研究中提及;最後在研究討論部份歸納出Blog傳播的特質,並針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5. 網路部落格使用對個人賦權之影響 (權自強) (source)
.
本研究試圖從權力的觀點,來瞭解部落格之使用對於個人的影響究竟為何?Tim Jordan指出「網際權力」是在網際空間以及網際網路上建構文化與政治的權力形式,本研究以此一概念作為主軸,探討網際權力的運作面貌,並且進一步去瞭解網際權力對於個人的真實生活面向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透過對多位部落格玩家訪談的結果,發現部落格之使用對他們在網際權力的上影響是相當明顯易見的,隨著經營部落格時間愈久,付出的心血愈多,也愈能在部落格的圈子裡得到相當的肯定。更因為部落格上引用與迴響機制的透明化,讓他們可以很清楚看到別人的回饋。然而,線上的虛擬權力並非也代表著線下真實生活的權力,目前國內絕大部份的部落格使用者,仍然將部落格的圈子與真實生活的圈子劃分得很開,彷彿是兩個世界的分身一般。 
儘管如此,本研究最後還是舉出一些例子,證明透過部落格的使用,的確有可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達到增權的效果。但在這些部落格串連運動之中,雖然發起者登高一呼起了帶頭的作用,然而最後活動(運動)的成功,靠的還是大家的力量,而非任何一個單獨個體。最後,筆者仍然期望在未來國內部落格環境愈趨成熟,使用者愈來愈普遍時,有一天部落格經營者的影響力,不再只侷限於線上的虛擬社會,而能成為監督、制衡社會的另外一種「草根媒體」的力量,當然,伴隨而來的,將是更大的社會責任。

6. 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 (劉江釗) (source)
.
…這些作者在舞台之上到底表現出來什麼樣的自我形象呢?本研究透過高夫曼(1959)自我呈現的概念與社會網絡的分析,探討個人日記型的部落格所形成的社會網絡與表現出的自我形象。而針對無名小站的研究結果,發現部落格間的聯結關係大多指向那些最熱門的部落格,越熱門的部落格其進量(indegree)越高。部落格的讀者對那些熱門部落格的作者來說,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讀者的支持是作者繼續書寫的動力之一在自我呈現方面,部落格上的自我大多是經過修飾現實生活中而來,而不是全新的自我。不過即使作者可以選擇表達出什麼樣的形象,我們依然看到作者表現出與社會上刻板印象類似的形象,在部落格上複製了許多現實社會中的結構與特性。而研究也發現部落格作者希望隔離不同觀眾,在不同人前表現出不同的一面。然而當部落格聚集了許多不同的讀者時,也為作者帶來了不同的限制。

7. 部落客為什麼連結? 個人網誌連結的形成、實驗與實踐 (蔡幸真) (source)
.
透過訪問部落客經驗,了解本地部落客主動與他人連結、溝通、建立關係的心理動機及其阻礙,並探討其採行的策略。本文從部落客網路寫作的歷史、個人自主的維護、與開放溝通態度的形成三個方向探索本地部落客的經驗。網誌寫作習慣往往是既有習慣的挪用,連結價值觀的養成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有賴部落客透過閱讀及與其他部落客的交流中,緩慢體會到連結的優點、必要的技巧、以及調適自我面對龐大網絡關係的能力。另外,部落客透過計數器的數字與回饋感受到自我有貢獻的能力、從過去的紀錄發展出對於回饋的期待、趣味性與公益性為訴求的議題設定都能夠促使部落客之間形成更豐富的溝通。

2006/11/06

學習開放空間Learning Commons

最近得知台大圖書館新設有個"學習開放空間Learning Commons"(Noisy Corner)

此一空間由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與圖書館共同籌劃,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組負
責主要業務的執行。空間內部規劃有四大區塊,包含諮詢小間、會議室、投影區
與沙發區四個區域。...在空間設計方面,採用「線性設計、花園意象」的概念...
馮學務長表示...很高興看到學習開放空間打破圖書館不可喧鬧的概念...蔣教務長則表示...
對美國麻州大學 Amherst 分校的Learning Commons使學生使用圖書館的比率增加三成
印象深刻...臺大校訊951025(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

師大圖書館於去年底即設SMILE(數位學習共享空間, E-Learning Commons)
(Searching, Multimedia, Information, Leisure, E-learning) ,可參見
師大圖書館通訊No.69 (http://www.lib.ntnu.edu.tw/jory/pdf/69.pdf)
普傑圖書館系統e新聞(http://www.prolibrary.com.tw/enews/enews-037.htm#introduce)

看來這種設施(IC, Information Commons / LC, Learning Commons)更合乎讀者之需,學習及其環境更形活潑、多元、開放及自由了。

2006/11/05

小船出航,在此歇筆

本部落格平台(網站)"星羅棋部"已開張三個多月,似乎還在beta版狀態,有點遺憾。倒是使用相同軟體的校園部落格平台 -- 交通大學圖書館部落格"閱讀浩然"顯活絡多了。其實校園部落格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潛力)及效用,端視如何去推展、引導它。
在這段星羅棋部寫作期間,雖文章的迴響(評論, comment)不多,但點閱數似乎慢慢在增長(雖然我不太相信這種數據)。我在此要特別感謝下列部落格的 bloggers:

Library Views
XXC's Blog
程煥文的博客
Keven's Blog
編目精靈
老槐也博客
思考的樂趣--雨禪的博克

他們的文章讓我獲益良多,我要讚美他們所寫、所思及他們的那股精神!還有其他未能在此細數的 bloggers,感謝你們!同樣也要謝謝曾閱讀我文章、與我分享的讀者們。
.
「一葉舟」在此歇筆,希望這舞台換換人來表演。一方面我較喜自由,另方面獨自一人書寫對我而言是沉重了些。另自我檢討,覺寫出來的東西仍屬粗糙。希望自己今後除多讀兩岸圖資相關文獻外,更要多讀歐美的相關文獻(包括博文),仍將秉持分享的心與同道互相切磋。可能會加入老頑童(我的好友)的老頑童的筆記,共同書寫。
.
一葉舟要離港出航了 ...... 似如這般意象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下江陵) ......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東坡.前赤壁賦) ......
感謝您了!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10/06

迴響
ted- 06/10/2006 07:15
Debra 的博文是越寫越好,而且相當的有內容,看得出用心。
看到這一篇,心中深覺可惜。不過 blogging 首重的就是要快樂,如果感到沉重的話,不妨休息一下。加入老頑童的筆記 或許是個好法子,順便讓那裏更活絡些。
船雖出航,但總是會再靠岸,希望很快可以再看到你的博文 :)

感谢一叶舟- 老槐 06/10/2006 17:30
地球已经是扁平的了,难道出航就非得搁下这个Blog不可吗?感谢给我们带来学术享受的一叶舟。祝小舟一路顺风!

感谢- cat wizard 08/10/2006 22:19
一直觉得 Debra 的博文内容丰富,常常收藏。如果这样的博文还属“粗糙”,那......把博文当论文写,所以才会感觉压力太大吧?
写博本随心,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也是雅事。希望什么时候 Debra 又有兴致了,能再看到新的博文——在这里或在老顽童的笔记里。

答謝- Debra 10/10/2006 15:47
因回南台灣過中秋,在無電腦網路的環境裏幾天了。感謝 Ted,老槐,及編目精靈的迴響。有位長輩曾說:"寫博也要負責任...",我仍會將自己所感與同道分享,並希望更嚴謹、不誤導大眾。

不敢- 梁董 11/10/2006 13:58
看到Debra把我的blog放進感謝list裡,不敢當是心中所想。台灣多了位圖資領域的blogger能一起討論圖資事,實為幸事,卻要遠航去矣…
就只有祝福了…

加油- Debra 12/10/2006 08:29
謝謝梁董,你們是生力軍,加油!

哇才晃過來- 中興ㄉ還沒取筆名 12/10/2006 21:54
Debra
哇才晃過來,你就歇筆哦...我好不容易圖書館有個布落格可以分享,啊你就歇筆唷....圖書館界寫布落的專業本來就少了..你再休息..那..不就沒戲唱囉!!
寫啦寫啦....聊聊圖書館的八卦也不錯啊我是說討論一些問題..現象啦.....
不然太無趣了....大老們都不寫..只愛發表paper...

行而三思- 程焕文 13/10/2006 08:04
这么好的博客也要休克,全世界人民都反对!还是坚持下去吧!

多謝期勉- Debra 13/10/2006 08:29
謝謝中興ㄉ還沒取筆名及程老師,我會換個平台再寫,請多指教。

小舟从此逝- 豪语林 17/10/2006 08:35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呵呵,博客没有那么可怕,当你觉得有相当压力时,就不是博客精神了。博客是自由发挥,快乐生平。

博客精神- Debra 17/10/2006 22:36
博客精神費思量,我還需多忖量,謝謝豪雨淋.

XXC- 23/10/2006 23:54
如果說到內容,好像沒有人比我寫的更亂七八糟的吧?本來想說終於有一個網友是比較願意寫編目相關工作的呢。因為對一般人來說,通常都不了解圖書館員的工作點滴,以為圖書館員只有處理借還書的大有人在咧。
Blog是為自己發聲,希望你能另找到一片新天地嘍。

個性化的隨筆- Debra 24/10/2006 08:43
謝謝 XXC, 我欣賞你blog表現的"亂七八糟",這展現你的豐富及個性. Blog讓客觀冷靜的學術添加了感情及個人的視野,使其較輕鬆、易讀。願互勉!

編目相關會議訊息

今早在email信夾看到學會電子報才知有個與圖書館技術服務(主要是編目)有關的演講:
---------------------------------------------------------------------------------------------
東海大學圖書館...... 函..........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95年9月27日
受文者:館際合作協會各大學院校圖書館及會員圖書館
主 旨:本校圖書館訂於95年10月5日邀請戴怡正女士於本館演講。 敬邀 貴單位採編組、技術服務組同仁共同參與。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圖書館、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
主 講 者:戴怡正女士 (I-Chene Tai) 現任職於紐約Le Moyne學院圖書館 美國雪城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教授分類編目及數位化館藏課程 美國國會圖書館期刊編目及美國圖書館學會編目訓練教師
演講題目:圖書館技術服務部門的未來
日 期:95年10月5日(週四)上午10:00 ~ 12:00 地 點:東海大學圖書館良鑑廳
報 名:歡迎參加 。請事先報名,以便統計人數。( 名額 80名) 敬請於95年10月2日前填寫報名表E-mail或FAX傳回東海大學圖書館。謝謝 !
---------------------------------------------------------------------------------------------
在函後的戴女士簡歷資料中有下列訊息:
…並與徐蕙芬小姐聯合翻譯國際圖書館聯盟 (IFLA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的《書目記錄功能要件 (FRBR -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專書,預計於 2006 年底由文華出版社以繁簡體中文同時出版。
本次演講內容 : 因科技進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對多數資訊使用者而言,圖書館已不是唯一的資訊來源。網路上的搜索引擎及分類網站,例如:Google 搜索引擎、Yahoo 奇摩、蕃薯藤等,已成為資訊搜索者的第一選擇。因此許多的圖書館學文獻提出廢止編目、停止使用主題控制語言、使用Google 搜索引擎為圖書館目錄系統等等的討論。 圖書館技術服務部門本身也因人事經費預算、電子資源、metadata、數位化計劃等的影響,面臨著刪減變更的挑戰。 圖書館技術服務部門是否會消失或合併?圖書館是否仍有必要存在?本演講希望藉此機會來看圖書館技術服務部門是否能繼續生存,又應如何轉型來因應此挑戰。(節錄完畢)
.
可惜知道的太晚且最近不便請假,所以無緣前往聆聽或交流一番。真的很希望有參加者給些報導或隻字片語或主辦單位有會議綜錄!同樣像日前的一場小研討會95.8.17「2006年資源組織發展趨勢研習」研討會(報導),也限編目主管參加,難道基層編目人員在學習上是居弱勢?可參考該研討會的議程:
.
Reading more...
關閉編目部門 (雨禪文)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10/04

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價值

前幾週我們圖書館內部傳閱了一份參考文章:Mr. Michael Gorman (Dean of Library Service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註1)的演講中譯稿“數位時代的圖書館價值”(Library Values in a Digital Age)。(註2) Gorman曾任美國圖書館學會(ALA)的主席,是位重量級人物,他說到我們為何要有價值的聲明(statement):
.
美國圖書館學會費了很多功夫才訂出圖書館專業的核心價值,“最主要的困難在於價值這個概念是難以駕馭,而且容易與其他有益及有德行的事情混淆…價值就是信念…有沒有這樣一組像這類的信念(或說是一個價值體系)為所有圖書館員所共享?…為什麼一個團體應該努力創造出其價值的聲明,特別是圖書館學現在應嘗試去這樣做,有幾個理由。首先,我們看到在我們專業的某些領域有信心危機─恐懼圖書館或許將不存在,或將被數位科技改變到無法辨識其面貌。這種信心的缺乏引導出根本沒有所謂的圖書館學的想法─沒有連結今日專門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學術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各種館員及過去那些館員的黃金命脈。如果那是真的,那麼很顯然的就不會有一套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可以明確陳述並且定義出我們的價值,我們就能聲明,作為一種專業我們相信什麼,以及什麼是所有圖書館工作的必要基礎。第二個要陳述一套價值體系的理由是要提供給每一位館員及每一個圖書館判斷比較的標準,讓他們自己及我們可用以判斷其服務與計畫的標準。第三個理由是價值提供討論的基礎,以及如果我們要與其他在我們圖書館工作的伙伴有成效的一起工作,價值提供這種情況中所需的一些基本前提。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理由是,明白揭示的價值在個人與團體的心理上有其重要性。如果個人和團體共享一個價值體系而且將之付諸行動,即便失敗也是可以承受的,因為那樣的個人或團體知道將他們維繫在一起的是一種榮譽,而且努力本身就值得一切。我們工作與生活在一個許多圖書館員對他們的工作及圖書館的未來感到不安的時代。對強而有力的價值聲明發生信念,對處理存在的焦慮可說是一件重要的事。當我在寫我們的永恆價值(Our enduring values, ALA, 2000)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從之前對圖書館學的論述中擷取出八項價值。我現在想要針對這些價值及其如何應用於今日的圖書館工作上,說幾句話。
.
管理(Stewardship)、服務(Service)、思想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取用平等(Equity of access)
隱私(Privacy)、素養與學習(Literacy and learning)、理性主義(Rationalism)、民主(Democracy)
(各項價值的論說請見原文或中譯稿)
-
...這信念是將個人的權利與更高的社會利益相融合。也提供了「為什麼圖書館是重要的?」這一問題的解答。答案是「因為圖書館與圖書館員對社會做出我們最看重的貢獻─就是,為更高的利益獻身」。”(節錄完畢)
-
Gorman文中提到的ALA“Core Values of Librarianship”(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價值),計有11項,現我將其說明簡譯如下,可與Gorman的八項價值互相參照:
.
ACCESS (讀者可公平取用資訊) 所有的資訊/資源,不論其傳輸的形式、不論是直接或間接由圖書館提供,所有讀者都可公平的取用。
.
CONFIDENTIALITY/PRIVACY (保障讀者之隱私) 保護讀者的隱私不僅是知識自由所必需,也是圖書館工作的倫理與實做的基礎要素 。
.
DEMOCRACY (民主) 民主機制是以公民們能充分獲知資訊為前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明定所有人皆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及保障他人表達的權利。圖書館提供其所服務的社區民眾,能自由及平等地取用資訊。
.
DIVERSITY (多元性) 我們珍惜我們國家的多元性,並以提供社區充分的資源及服務來反映這種多元性。
.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教育及終身學習) ALA維持及推展學習型社會,鼓勵會員與教育者、政府官員及機構組織共同努力,以確保學校、公共、學術、專門等圖書館共同提供全民終身學習的服務。
.
INTELLECTUAL FREEDOM (維護知識自由)(註3) 我們堅持知識自由的原則,且盡全力拒絕圖書檢查之行為。
.
THE PUBLIC GOOD (公共資產) 在討論圖書館服務 (廠商) 外包及私人化中,ALA重申圖書館的基本價值包括:圖書館是不可或缺的公共資產及是民主社會的基礎機構。
.
PRESERVATION (保存資源) 保存各種類型的資訊/資源。資訊/資源的保存為圖書館及圖書館員的中心任務。
.
PROFESSIONALISM (館員的專業性) ALA支持圖書館的服務由經過研究所教育的合格之專業人員提供。非常重要的是必須有專業的教育,以切合社會的需求及圖書館服務的目標。
.
SERVICE (服務民眾) 我們提供最高層次的服務…以擴展自身的知識及技能、鼓勵同儕專業上的進步…等方式,努力達到專業上的優秀表現。
.
SOCIAL RESPONSIBILITY (負有社會責任) ALA負有很大的社會責任,可說圖書館在解決重要社會問題上能有所貢獻;圖書館協助教育民眾,並鼓勵民眾檢視關於問題的各方觀點及事實...... (譯文結束)
.
讀這些美國圖書館界發表的聲明,深感美國人民主、自由思想傳統之堅實,以及他們堅定的維護 Intellectual Freedom。而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價值是圖書館服務者應有的基礎認知,“溫故知新” — 給已知曉者亦給新來未曾聽說者參閱與思考。
.

1. Michael Gorman (1941-- ) (王美鴻撰)
Michael Gorman 對 Google print library project 的反對意見 (XXC Blog文)
2. 原文(http://www.lac.org.tw/admin/ArticleFolder/1/140/141期/Gorman.pdf )
中譯稿(http://www.lac.org.tw/admin/ArticleFolder/1/140/141期/01-2.pdf )
3. Intellectual Freedom:ALA網頁。有譯為“智性自由” (毛慶禎文),也有譯為“知識自由”。另可參考大陸老槐文章
.
其他參考資料
ALA Policy Manual
ALA Library Bill of Right
我國圖書館員專業倫理守則
補充 (2006/10/14). 圖書館核心價值的研究 (老槐文)
-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9/27

第六次中文資源共建會議相關資料

「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為兩岸圖書文獻資源共享及交流合作的重要溝通管道,之前已定出合作的八個項目(中文名稱規範數據庫、圖書館學情報學術語規範數據庫、中國版印圖錄、中國拓片數據庫、中國家譜總錄、古籍聯合目錄資料庫、孫中山數字圖書館、中國科技史數字圖書館)。
這次的第六次會議於大陸甘肅敦煌市舉行(2006年9月7日至9日,大陸國家圖書館主辦,甘肅省圖書館承辦),大陸國圖的報導提到"詹館長在致詞中指出 …(本會議)是業界一個重要的溝通平臺。今後,會議要向研究宏觀政策和解決技術問題相結合的方向發展,…會議成為兩岸五地圖書館界的高層論壇和研究技術層面並舉的會議。宏觀的合作決策問題,需要各機構的負責人作決斷,而技術層面的問題則交由專家討論。…有些合作如編目規範等的合作,比資源分享更容易實現,可以率先實施。會議要發揮對業界的指導意義、有生命力,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圖書界人士參加;…鑒於會議現實情況,每兩年舉辦一次為宜..."
-
會議網站(甘肅圖書館)可看其議程



及代表發言(有資料檔),其中列舉較相關報告者如下:
1. 古籍聯合目錄資料庫 (國圖宋建成)
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55萬多筆書目) :(摘要)字碼使用BIG-5字集,應用UTF-8字集。書目轉入須合ISO-2709格式及CMARC。 書目內碼如為CCCII碼,轉Web網頁BIG-5碼呈現時會有缺字情形,需校正處理。(與上一次第五次會議報告相似?)
目前進階查詢有權限制,因此只好參照考台灣地區善本古籍聯合目錄(11萬多筆書目) ;另關於古籍全文則可參考古籍文獻資訊網
2. 中文名稱規範工作的思考 (大陸國圖)
3. 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项目:CALIS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建设进展及其共享思路(大陸北京大學圖書館)
.
相關參考資料:
我的Blog:「資訊組織進階班」研習筆記之三
-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09/24

擺脫MARC?!

MARC(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 format,機讀編目格式)可說是世界所有圖書館用以儲存書目資料(於自動化系統)的格式,其於1973年成為國際性的標準,然而三十多年來的資訊科技環境已劇巨變,我們實應好好思考MARC的適用性了。以下是大陸數圖研究人員Keven(任職於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的文章,值得參考:(僅節錄部份文字)
.
願MARC“永垂不朽”
“拋棄MARC最大的阻力應該來自圖書館所擁有的書目資料,以及業已裝機的、成千上萬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書目系統可能是人類知識財富中最大的遺留系統,在Google、Yahoo!們計畫把所有流傳下來的圖書都數位化時,這個依附於圖書的遺留系統還會成為問題嗎?軟體發展商們可能更多的以《失落的世界》中科學家看到恐龍的眼神向MARC致敬。MARC已經成為一種裹小腳一般的習俗,對數位圖書館來說是一種束縛,甚至災難…
我們行業最大的財富,正在成為我們行業最大的絆腳石。然而事情是可以轉化的。以書目資料的處理為核心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也是數位圖書館集成系統的核心,而不是可以並行的系統,這一點得到越來越多的圖書館軟體發展商的認可。於是問題就轉化為:數位圖書館集成系統的成敗,與能不能玩得轉書目資料直接有關。元資料格式都是相通的,但是只是在相通的體系架構中的相通是無縫的、最優的。書目系統的功能需求已經成熟得不得了、也明白得不得了,圖書館員和讀者需要的是功能而不是內部資料,不管你葫蘆裏賣什麼藥,只要能治病,就能得到認可。實際上我不知道現在SirsiDynix、Endeavor、ExLibris、Innovative等ILS系統中還有多少”純MARC”,MARC只是一個臨時拼湊出來的影子(虛擬視圖)罷了,其作用與Blyberg做的虛擬書目卡片一樣,可以讓我們的老圖書館員們聊以自慰吧。”
.
《補充》2006/9/19
讀完Keven文章,不禁思量:擺脫MARC束縛後,新的依規歸在哪裡?是LC發展的MODS (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 嗎?MODS重整了一些MARC的欄位、以文字取代了tag欄號、主要著錄項目(top level elements)有20項(見下圖:MODS與DC項目比較)。


亦可參考MODS圖書編目的例子: Example in HTML ; in XML
其他LC發展的標準可見這裡
.
《補充》2006/9/21
MARC 與 Metadata
隨著資訊資源共建與共用的發展規模的不斷拓展, 資訊描述技術的發展未來,將是以大眾化為基準:而MARC資料詳細,編目嚴謹的,專業性要求高,以及MARC格式不能取代系統的內部格式,還必須採用Z39.50協議, 其獲取MARC資料的方式可為相對間接化,這說明了MARC並不適應數字資源的建設。
元資料作為可以擴展的描述數位物件的標準, 其採用的XML恰恰從資料與文檔的底層實現格式化,其獲取元資料的方式可為直接通過系統的存儲過程、資訊架構視圖及系統表訪問元資料,因此,元資料將成為數位化資源建設的資訊描述標識。
面對未來,元資料同樣面臨大眾化的問題:即,語義通俗化(保證任何人都能理解),加工平臺規範化和標準化(提供簡單好用的電子資源描述格式),介面友好化(讓人人容易把握資源的利用),未來將是人人參與資訊資源的建設和人人利用資訊資源。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u/4978019f01000511
程煥文的博客 大眾化的評論 )

-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09/18

下一代搜尋引擎的相關文章

一篇值得參考的文章:下一代搜索引擎 (大陸新華網.傳媒在線 , 杜小勇撰),節錄部份文字:
-
幾乎每一個上網的人都會使用搜索引擎,圍繞搜索已經形成一個重要的產業鏈,有些媒體甚至造出了“搜索經濟”這個詞。
第二代搜索引擎...創新性地提出了頁面重要性分析技術 pageranking 技術和超鏈分析技術等,將最重要的頁面優先呈現給用戶。代表產品就是GOOGLE。與YAHOO不同的是,GOOGLE並不對文獻進行分類,而是從文獻中識別出“關鍵字”來,然後建立倒排索引。也就是說文獻是用一組關鍵字列表來表示的,這就是網路資源的資料模型。這一模型的好處就是電腦可以自動地完成,無需人工干預,這使得大規模的搜索成為可能。
然而,在這裏“關鍵字”僅僅是出現在網頁中的符號而已,它所指代的語義並沒有被使用。頁面分析所依據的也是存在於頁面之間的鏈結關係,它不能表示這些頁面本身包含什麼資訊...搜索引擎不能理解存在於網頁中的資訊的語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搜索引擎必須能夠表達和處理語義資訊。所以,我們相信,下一代搜索引擎的資料模型必須是語義資料模型。 我們認為語義網(Semantic Web)是這種語義模型的最好的選擇。
筆者以為如何為用戶的學習和工作營造一個個性化的資訊空間,是未來搜索引擎應該追求的方向,這裏包括如何表達資訊需求,如何展示/流覽搜索結構,如何對個性化的資訊需求建立模型等等。從這種意義上講,下一代搜索引擎將是個性化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下一代搜索引擎應能處理深層網頁(DEEP WEB)。所謂深層搜索是指搜索那些放在資料庫中的資訊。目前的搜索引擎主要處理普通的網頁(稱為淺層網頁),對於深層網頁的資訊難以搜索,而據說這樣的資訊是普通網頁的500倍。顯然,如何能夠將搜索引擎的觸角深入到資料庫裏去,是下一代搜索引擎所關心的。
-
[其他參考資訊]
人工智能與語意網 (網絡暴民 Jacky’s Blog )
下一代的網路世界--語義網 (Bojack's Blog)
(補充) 搜尋引擎討論 (pdf) 吳俊德
-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09/02, rev on 2006/09/03

編目館員與書的連想

編目館員總是有著待編存貨(書)(backlog)的壓力,我們圖書館的新書大多已由書商先行編目,館員再double check 及更正(包括一些館內特別的規定),往往一本書約在手上停留個五分鐘便要讓它走。偶而遇到喜愛的書便扣留它久一點。這次發現了一本書 "回到詩" (南方朔著)



以前讀"新新聞"政論雜誌時,覺南方朔的論述另令人折服。現才知到他對詩也有很深的涉獵,他在此書的序言"看懂自己,看清世界"中寫到:
詩是語言的立法者-- 詩人總是站在人類經驗世界的前端,做個「文字鍊金師」的工作...將原本的不可說、不會說,變成可說與會說。語言與敘述世界的開展,詩人佔了第一功...人們的成語、熟語,甚至對於隱喻的使用及想像方式,以及觀察和反思的模型,有一大半都是詩人所創造的。
-
詩是價值的立法者-- 他們(詩人)看、聽、想,努力的要把一切濃縮在最緊密的文字空間裡...於是,依憑於文字的禮節和教養,秩序的理性,感情的表達等與價值攸關和事物,遂都以詩為演練場...智慧金句,勵志格言,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有許多也脫胎於詩。詩在文明價值上的貢獻,沒有任何其他的文類可堪比擬。
-
詩是未來的立法者-- 詩人對時代的變遷,感性與理性的走向,價值的瓶頸,格外具有見微知著的敏銳能力...歷史上的文化藝術變化,泰半都從詩這個領域萌芽。
我對於詩從未忘情 ,也從不吝惜將自己的讀詩心得拿來與好朋友分享...詩簡短但卻有極大的反省空間...當我們多讀一些詩,體會的能力變得更敏銳,整個人...也會有重新洗滌之效......在讀詩裡鍛鍊自己,讓自己得到啟發...”
-
取了其中一首詩“走向不是所在之地!”(艾略特《四首四重奏》, p.175)
-
為了要抵達你無所知之地
你必須走一條無知之路。
為了要擁有你不曾擁有的
你就必須取消你的擁有。
為了要抵達不是你所在之地
你必須走過非你所走之路
你不知道的才是你唯一知道的
而你的擁有正是你的沒有
你的所在則是你的不在。

-
南方朔寫到“...《四首四重奏》主要是在闡釋文明的死亡與新生。由於全詩在於強調死生的互為辯證,因而詩中充斥著各種「矛盾式的修辭法」(Oxymoron)...過去依循著過去的邏輯因而造成衰朽死亡,它的新生因而不是簡單的復活,而是要從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邏輯裡尋找再生的契機,這也就是從現在的「是甚麼」,走向另一個與現在不同的「不是甚麼」...這種邏輯的改變,也就是所謂的「典範轉移」:它指的是當一個根據舊邏輯‧舊規格所定的方向已走不下去(AACR?),就必須尋找新邏輯和新規格,從而設定出新的方向(RDA?),蓋只有如此,脫胎換骨的新生始有可能。” [斜體字是我加上的,三句不離本行?!]
-
我也找到了原文:
You say I am repeating
Something I have said before. I shall say it again.
Shall I say it again? In order to arrive there,
To arrive where you are, to get from where you are not,
.....You must go by a way wherein there is no ecstasy.In order to arrive at what you do not know
.....You must go by a way which is the way of ignorance.In order to possess what you do not possess
.....You must go by the way of dispossession.In order to arrive at what you are not
.....You must go through the way in which you are not.
And what you do not know is the only thing you
And what you own is what you do not own
And where you are is where you are not
-
From: Four Quartets No. 2: EAST COKER (parag III)(註1)
-
我想不僅文化評論者要讀詩,學科技(sci-tech)者也應讀詩,因為它是如此簡單有力及富啟發性。
有時想一本本略過我編目員手的書,就像一個個排隊待 encoding 的人形(人物),有耍嘴皮的、有學富五車的,有哲學家、史學家、美學家...,他們不時抬頭望著我。而當我閤上書扉,他們便被運至書庫書架上,如按那什麼定律?-- 20%的書即可滿足80%的需求,那他們的命運將如何?靜靜地讓時間侵蝕他們的形體(physical body)?尤其當觸翻一些舊籍,遙想他們曾被何人攜回、翻閱、受感動?書的作者之思想或文字表述 如何浸染那些人們?(Thought contagion?)(註2) (就如同艾略特的詩句潛入我的生命) 不由地對書產生更多的想像與情愫。



-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09/01

IFLA年會文章選譯(一)

IFLA Annual Conference 2006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72nd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 2006年8月20-24日,韓國首爾--
"Libraries: Dynamic Engines for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以下是我個人觀點選的一些文章,希望有空閱讀後加上中文翻譯解讀(或摘要),以便與繁忙的館員分享。
-
[場別 - 主題]
77 - UNIMARC

Chinese MARC (Taiwan) and i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 中國機讀編目格式(台灣)與書目資料庫 (毛慶禎等) (pdf);( 作者網址版)
[摘要]
CMARC於1982年出版,至今仍是台灣圖書館界使用最廣的機讀格式。本文除談到CMARC的背景及現今的應用,亦將述及下面兩個主題:1)CMARC如何採用UNIMARC及其相異處,2)中文字的內碼系統。---- CMARC與其他資料格式間的溝通之工作已經進行,例如:CMARC三版的XML語言綱要(CMARC3-XML schema) 及MARC21與CMARC三版間的對照表。---- 另將介紹兩個繁體中文字編碼系統:BIG5及UTF-8(Unicode)。
(原文選譯)
CMARC製訂時是以UNIMARC為模型(基礎),並參考了USMARC,於1981年出版CMARC(供圖書著錄之用)。CMARC第三版於1989年出版,至今仍是使用最普遍的版本,雖然其後又有新版問世。
CMARC之特色:根據中文資料的特性製訂,配合ISO2709、中文編目規則(中文書用)及AACR(英文書用) 、 CCCII或BIG5字碼…,但有些欄位及代碼是特別為某些類型的中文資料而訂,是UNIMARC所無。
CMARC四版取消了4XX段,這對館員及自動化系統廠商而言,是需極大的調適,因此現今圖書館對新版(四版)所採用的方式各有不同。CMARC仍在持續修訂,希望下個版本能注重長期的策略—增加彈性以應實際需求,及維持CMARC結構的穩定性。
在2004年的一項研究計畫中已將CMARC三版的XML schema(綱要)製作完成,包括ISO2709檔案與XML資料的互相轉換的程式(註)。因應需要,在1993年已製訂出版CMARC與USMARC的轉換對照表。另在今年(2006)4月國家圖書館也完成了CMARC轉換至MARC21的轉換規範,此將有利於國際書目資料的交換(如:上傳書目資料至OCLC)。
由國圖於1991年發起建立的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National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Network, NBINet)(圖書聯合目錄),於1998年開始運作。由於合作圖書館使用之圖書館系統的分歧,因此機讀格式及中文字內碼一直是建置聯合目錄的兩個主要議題。NBINet可儲存多種不同的機讀格式,但其輸入的中文字碼須是CCCII碼。在77個合作圖書館中,約有半數採用CMARC編中日韓文資料,並用USMARC /MARC21編其他語文的資料。在聯合目錄中使用多種機讀格式有其利與弊。(各列出3點,詳原文3.1後段)。合作館中38個館用CCCII字碼,32館用BIG5碼,7館用UNICODE碼。CCCII字遠較BIG5字多,但其只能應用於某些特別的圖書館軟體,且仍有非常多字無法在WebOPAC(採用BIG5或UNICODE)上顯示。而UNICODE擁有超過7萬個的CJK(Chinese,Japanese,Korean)字碼,無疑是解決中文字碼混局的最佳途徑。要轉換到UNICODE需仰賴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廠商及字碼轉換的標準規範,尤其是CCCII轉至UNICODE較為複雜,已有工作小組 (由國圖主持)在研製CCCII與UNICODE互相轉換的對應表。
(結論)不同的標準(格式或字碼)是不同文化的反映,應相互尊重。UNIMARC及UNICODE原是要作為不同標準間的溝通橋樑,但他們仍無法包括CMARC中所有成份(elements)及所有中文字。因此處理中文資料的最佳解決辦法是改進現今的標準及與其他語文保持協調/相容性。
-
(註) 關於MARCXML亦可參閱CMARCXML工作成果美國LC MARCXML
-
84 - Division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Bibliographic Control: Current issues and initiatives
What's New with FRAR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Records)?GLENN PATTON, Chair, FRANAR Working Group (OCLC, Dublin (OH), USA)
-
102 - IFLA-CDNL Alliance for Bibliographic Standards ICABS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catalogue in supporting resource discovery and delivery
Tomorrow never knows: the end of cataloguing? ALAN DANSKIN (The British Library, UK)
New frameworks for resource discovery and delivery: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catalogue
A Look at New Information Retrieval Protocols: SRU, OpenSearch/A9, CQL, and XQuery SALLY H. McCALLUM (Library of Congress, USA)
-
107 - Off-si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LIS education institutes in East Asia
Regional LIS education cooperation, a continuing effort CHIHFENG P. LIN (Shih-Hsi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China) and MEI-LING WA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among LIS teachers and educators (5 papers)
-
109 - Bibliography National Bibliographies - the Asian Experience
National Bibliographies: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N GU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China)
-
123 - Cataloguing
VIAF (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 Linking Die Deutsche Bibliothek and Library of Congress Name Authority Files (大陸中譯版)
Using outsource data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creating our own bibliographic records: Lingnan University Library's experience in converting Naxos Music Library and Spoken Word Library online titles to MARC records(中文版)
-
140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ie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ings of the ubiquitous library - Will all library services and content be available to anyone, anywhere at anytime?
Building the ubiquitous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 LILI LI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Statesboro (GA), USA)
-
157 - Asia and Oceania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Open Access
Open Access-Philosophy, Policy and Practice: a Comparative Study XUEMAO WANG and CHANG SU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D), USA) and WEI LIU (Shanghai Library, Shanghai, China)
Comparing three Chinese reprint systems YI LIU and YI G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 of Guangdong, Guangzhou, China)
-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08/27

暑夏的知識饗宴

暑假將靜悄悄結束,我參加了一個學會的研習班充充電。這夏天海那邊的圖書館界也好不熱鬧:
-
2006年6月18日在大陸廣州中山大學有個第八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會議報導及論文摘要可見山高水長的報導,但台灣方面對內容報導似乎無隻字片語?(論文集B輯書目)
大陸也有個中國圖書館學會,其年會( 7月25日-)(綜述) ,可至Keven’s Blog看看,必能發掘到許多寶藏。
8月10-12日在台大的「數位圖書館發展國際研討會」(簡報網址)與8月14-16日在大陸清華大學的「2006年北京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發展戰略與實踐)高級研討班」(簡報網址)兩者是雙胞胎,是精彩的技術方面研究之展現。
8月13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行之「第一屆中美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報導),別錯過竹帛齋主的武俠小說式風趣描述
-
配合2006年IFLA世界圖書館與信息大會舉行的衛星會議,其中有2場在大陸舉行:
8月14日於浙江圖書館舉行之「中國書寫與印刷文化遺產和圖書館工作」國際圖聯杭州會前會。
8月16日於上海有「2006年國際圖聯管理與行銷委員會上海會前會」,主題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圖書館的管理和行銷”。
8月17-19日於上海圖書館的「第三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此非IFLA舉辦)。
-
另外中文已成為IFLA大會工作語言—“經以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代表的中國圖書館界長期爭取和不懈努力,國際圖聯管理委員會計畫從2006年韓國首爾國際圖聯大會開始,正式增加中文作為國際圖聯工作語言。國際圖聯2006年大會期間,在原有5種(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德文)工作語言的基礎上增設了中文同聲傳譯服務,出版《國際圖聯大會快報》中文版,並免費向參會代表散發。
國際圖聯管理委員會通過中文作為國際圖聯工作語言的提議,表明了國際圖聯對中國圖書館事業的進一步關注與重視,同時也是中國圖書館界在國際圖聯中居有越來越重要地位的一個標誌,此舉必將加強中國圖書館界與國際圖聯和世界各國圖書館界的交流與合作。對於中國的圖書館界來說,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出處)。 另可見大陸中國圖書館學會的 2006年IFLA會議專輯網頁,此外 IFLA EXPRESS 也有中文版(國際圖聯快報)。
-
順道一提的是IFLA網頁上出現兩本中譯手冊,具參考價值:
•Chinese translation of "IFLA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Planning: A Brief Manual" 國際圖聯災害預防手冊
•Chinese translation of "IFLA Principles for the Care and Handling of Library Material" 圖書館資料保護與處理原則
-
總之2006年暑夏充滿了會議,誠如書骨精所講“到處都是圖書館員在慷慨陳辭、熱烈討論。這倒不是由於博客(blogger)的宣傳放大了會議的頻率和熱烈的氣氛,而的的確確是因為會議年年有,今夏特別多!”,是個思想之泉源源不絕的夏天,真好!
-
Orignally posted on 2006/08/22

IFLA與編目規範

2006年8月20-24日在韓國首爾(Seoul)舉行IFLA(國際圖書館聯盟)年會,而8月16-18日舉行與編目密切相關的「第四屆國際編目規則專家會議」(IME ICC4)(註1)
-
IME ICC4會議的目標為:將檢視亞州現在使用的編目規則,並比較它們與1961年訂定之「巴黎原則」的異同;將審視及(有可能)通過自2003至2005年間擬定的「國際編目原則聲明」草案(這是過去於歐洲、拉丁美/加勒比海地區及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舉行的IME ICC會議所產生的草案);看看我們的規目規則是否能更相似些;或許將對建構一個「國際編目規則」提出一些建議。(To examine cataloguing codes currently used in Asia to compar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1961 Paris Principles; to review and possibly approve the 2003~2005 draft 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from the European, the Latin American/Caribbean and the Arabic-speaking Middle East regional meetings of IME ICC; to see if our cataloging rules can be more similar; and perhaps to suggest proposals for a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
我也對相關主題作了些解讀:
關於ICC及SICP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and 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我想IFLA最終是希望有一個「國際編目規則」(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產生,以利編目標準化、資源共享及便利目錄的使用著,在此之前先需修定已不合時宜的編目原則(巴黎原則),原則(principle)可說是編目規則(rule)的依據。
在新的「國際編目原則聲明(草案)」(的導論中提到SICP內容包含七個部份:
1. Scope (範圍)................................ 2. Entities, Attributes, and relationships (實體,屬性,關係)
3. Functions of the Catalogue (目錄的功能) 4. Bibliograhic Description (書目描述 / 著錄)
5. Access Points (檢索點)..................... 6. Authority Records (權威記錄)
7. Foundations for Search Capabilities (搜尋功能的基礎)
新的原則是建立在世界主要的編目傳統(有關目錄思想傳統)上,同時也建立在FRBR(書目記錄功能需求要件)及FRANAR(權威記錄功能需求要件及編號)的觀念模型(架構)之上,這些觀念模型擴充了” 巴黎原則”到主題編目的領域。
(原文(draft of April 2006 計9頁),亦有大陸中譯本。其他語文譯本參見此處,亦可參考註2)
-
關於 IME ICC4
另在此次會議的進行方式說明(Methodology)中提到:
這次會議焦點主要在對SICP(草案)的評論,同時與會者也將討論在亞洲使用的編目規則及如何更密切的整合(harmonization)編目規則,主要在下列五方面:
1. Personal names (個人名稱).................... 2. Corporate bodies (團體)
3. Seriality issues of when to make a new record (連續性出版物何時需建一筆新書目記錄)
4. Multipart structures (多組件/多冊書的結構)
5. Uniform titles and GMDs (general material designators) (劃一題名及資料類型標示)
另Barbara Tillett發表之報告 ”A 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 (VIAF)" (pdf 778KB/38 p.),是關於建置虛擬國際權威檔的構思(應涉及跨語文及硬體操作)(亦可參見註3)。
-
感想
資訊環境已是全球性的(追求全球互享),IFLA提出的FRBR將成為全球編目的新思維,接下來便是編目規則及MARC整合、標準化或互通的問題,ICC與RDA都將於2008年發佈,它們會如何運作(會像UNIMARC vs. MARC21嗎)? 此次會議亞洲國家報告者包括大陸、日 、韓 、高棉、斯里蘭卡五國,台灣方面的意見及權益是否會被忽略?(還是要藉兩岸五地的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計畫進行部份溝通?)
另外也查找了些IFLA其他屆年會國內參訪報告:
‧(70屆2004) 參訪報告(陳淑君) ‧(70屆2004) 論文摘要(陳昭珍)
‧(69屆 2003) 參訪報告(陳淑君)
‧ (67屆 2001)〈出席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第67屆大會暨圖書館參訪紀要〉。《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7期。頁185-196。(劉春銀) [好像無網路全文]
-
[附註]
1. IME ICC (International Meetings of Experts for a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是IFLA為發展「國際編目規則」(ICC)而舉辦的專家會議(邀請編目專家及編目規則訂定者參加),第一屆於2003年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並草擬了「國際編目原則聲明(草案)」,因此這原則又被稱為「法蘭克福原則」。
2. 另可參閱 “從巴黎原則到國際編目原則”(林明,王紹平)
“國際編目原則聲明”研究 /胡小菁 大學圖書館學報 v.26 n.3 (2005/11) (書目)
古籍著录标准ISBD(A)公示&国际编目专家会议信息” (編目精靈博文)
3. 參見OCLC VIAF網頁
-
Originally posted on 2006/08/20, 2nd rev 200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