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2008年的回顧

●秋聲Blog 2008年文章清單

十二月 2008 (3)
看「關於專業教育若干問題的共識備忘錄」
關於 XXC 的座談會
從我的手機講起…
十一月 2008 (3)
行動網路(Mobile Web)與圖書館(二)
行動網路(Mobile Web)與圖書館(一)
感謝老槐
十月 2008 (4)
編目朝向語意網邁進(二)
編目朝向語意網邁進(一)
今天是開放近用日(Open Access Day)
ISBD、FRBR、RDA之間的關係
九月 2008 (5)
秋淺
一份給新進採編館員的講義
IFLA2008年會相關訊息(三)
IFLA2008年會相關訊息(二)
IFLA2008年會相關訊息(一)
八月 2008 (3)
生活雜記(20080828)
蓮花咖啡與部落客
圖書館與讀者隱私問題
七月 2008 (5)
7/26圖資聚會雜感
圖資聚會前夕
圖書館相關的API清單
館員的影像網誌(photo blogging)
圖資暑假網聚
六月 2008 (5)
書目資料二三事
館長聯席會議與大學圖書館
有趣的圖書館年會
學會97年度暑期研習班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相關資源(一張心智圖)
五月 2008 (5)
雜記(2008/5/29)
微網誌Twitter與圖書館
四川地震與圖書館界
學習2.0給圖書館的啟示
code4lib年會的一些議題(二):RDA問題探討
四月 2008 (7)
我的一些分享
Web2.0 / Lib2.0學習篇
大陸Web/Lib2008:論劍2.0研討會筆記
讀石頭的詩
生活雜記(2008.4.10)
[會議訊息]大陸Web2.0/Lib2.0研討會及MARC議題
搜尋模式(search pattern)
三月 2008 (6)
圖資部落客相聚
code4lib年會的一些議題(一):ILS API
色彩與創意巧思
實體圖書館再生
FRBR的兩種中譯本
Open Library挑戰WorldCat
二月 2008 (1)
圖書館與ILS廠商之間
一月 2008 (4)
RDA的新進展
LC與Flickr合作
公眾創用(CC)研討會訊息
2008年的一些預測


●台灣圖資論壇 秋聲(Debra2)的頁面 上的文章(2008年7至12月):

一邊搜尋、一邊慈善捐款
[摘要] 網際網路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III)
圖書館的靜音圖示
真人圖書館 (Living Library) / 真人圖書(human book)
經濟不景氣與圖書館借閱率
書籍封面的魅力
對自閉症讀者的服務(影片)
圖書館的鬼故事
美妙的ABC立體書
讓圖書館員模擬讀者
開放近用與著作權的爭議:看美國NIH公共近用政策
圖書館青少年讀者
網路世界的隱私權問題多
標籤分類(Tagging)的趨勢
另一個圖書館學世界
閱讀習性的改變對編目的影響
[引介] Online, R U Really Reading?
圖書館與讀者隱私問題
7/26圖資聚會雜感


Blogging雜感

時間不夠依然是最大問題,還有是體力,除“秋聲Blog”外,還要照顧「台灣圖資論壇」(寫部落格、論壇討論、及雜事),希望2009年能將主力放在秋聲上的編目/資訊組織的主題上。

希望自己多讀些書(尤其是圖書館理論、哲學…方面),而不能僅在國外部落格文章上打轉。論壇方面的事有時令人心煩。自己還是比較喜歡讀國外部落格的文章,會帶來對圖書館發展的憧憬,我的Google Reader分享項目,幾乎都是經篩選過的,是自己喜愛及珍惜的東西。

書寫的收穫,除英文閱讀速度快了些、文筆順了些外,更重要的是對龐雜資訊的處理(掌握)能力 -- 如何釐清、摘要、表達 -- 且要在某些壓力(時間及環境)之下。

感謝家人及讀者的寬容、包涵,希望寫出來的東西對圖書館界還有一些助益。
終究以家庭為第一優先,自己只是個業餘部落客。

寫於20090101晚
補充:2008文章點閱排行

2008/12/23

看「關於專業教育若干問題的共識備忘錄」

這是約半年前的事。這一份備忘錄的全名為「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系主任聯席交流會 關於專業教育若干問題的共識備忘錄」[連結],是今年(2008)7月4-5日於大陸武漢大學舉辦的「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 [註1]中的一場圖資教育主管的會議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系主任聯席交流會」-- 所達成共識的文件。

兩岸教育學者對圖資教育的共識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第三十期)上有王梅玲老師寫的“第九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主任聯席交流會議紀要”,在其附錄列出了這份備忘錄。計有八點共識(我將其中第一及第六點列出全文):

(一)圖書資訊學教育的重要性
圖書館與資訊中心擔負著人類知識保存、傳遞與利用的重要使命,在文化傳承和社會資訊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圖書資訊事業致力於傳播知識、縮小資訊鴻溝、推進資訊資源公共獲取、保障資訊公平,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原素。圖書資訊學教育致力於培養具有資訊蒐集、組織、檢索、分析、評價、開發、利用和服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圖書資訊專業工作者,圖書資訊學教育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圖書資訊學專業的畢業生不僅勝任各類圖書館工作,也能勝任資訊化與資訊資源管理等其他領域的工作。

(二)圖書資訊學教育面臨的環境正在改變
(三)圖書資訊學具有學科獨立性
(四)圖書資訊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五)圖書資訊學致力於培養不同層次的複合型人

(六)圖書資訊學核心課程與課程體系
圖書資訊學課程應面向圖書資訊業界的需求,以拓寬專業應用領域,為社會培養能夠勝任各行各業圖書資訊專業人才為目標。圖書資訊學應該有自己的核心課程。圖書資訊學的核心內容是知識組織與資訊服務,這是該專業區別於其他專業的本質要素。核心課程要以增強學生的競爭力為導向,促進資訊與知識傳播與利用,以資訊的採集、組織、檢索、服務、開發的技術與工作為主軸,形成以資訊利用與資訊素養教育為主的新的課程體系。圖書資訊學的相關課程包括了管理、技術、法律等學科知識。

(七)圖書資訊學教學模式應該不斷改革
(八)拓展圖書資訊學教育領域的合作以共創美好未

“共識”如何產生?“共識”的目的為何?

這是讓我很感興趣(想知道)的事,見下面文字:

“至今,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本次研討會凝聚歷屆研討會的精神與討論成果,對多年來兩岸專家共同關注問題進行總結,就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價值、目標、未來發展等問題達成共識,對於指導日後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科推廣宣傳、促進學科教育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共識應該以宣傳為目的,宣傳圖書資訊學悠久的歷史、已經取得的成就和發展規模及其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重要效用,介紹圖書資訊學的知識體系、國際上獨立學科建制的通行作法,促進社會和政府部門對圖書資訊學的了解。吳慰慈先生認為發布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專業教育的共識很有意義,並指出共識要以對學科發展、專業建設有推動作用為目標。

台灣學者介紹了圖書資訊學在台灣地區學科隸屬和發展狀況,重點介紹了其在學科推廣宣傳方面採取的措施,如強調圖書資訊學研究對促進學術傳播、增強學術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提升民眾閱讀素養和國民素質等方面的價值。

...[對共識草案]展開了熱烈討論。在會議交流中,專家們求同存異,在學科定位、學科教育的價值等方面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識,在學科發展的細節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的感想]

擬訂共識的老師們是我尊敬的前輩們,但這份共識卻讓我覺不安及困惑:

1. 需要前瞻性的框架:培育知識工作者(具更高的專業性)為重、而非技術士,方能促使行業的質變,或具有競爭力?

2. 需更具說服力:這份文件是否完備、能讓其他領域的人信服?足以用作對外宣傳嗎?從圖書館界、其他學界、到社會大眾會如何看待這些“共識”及他們的期望是什麼? [註2]

也讓圖資人共同來思考這些問題吧!


[註1] 「第九屆(2008)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的相關報導、報告、資料:
參加「第九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報告書(林巧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相關網頁、(大陸期刊)图书情报知识(2008.n.5)、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第三十期) 及 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博客报道及简评(學林望道)。
學林望道的文章還提到:“ 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因为精英会议色彩明显,一般的图书馆员或研究者无法与会。感谢参加大会的竹帛斋主和老槐教师等, 正是他们的无私报道,让我们知道了图林发生的最重要会议之一…”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B輯. 2008年 / 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硏討會編輯小組編輯 (NBINET書目)

[註2] 參見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http://www.calise.org.tw/)於97.12.13舉辦的《圖書資訊學教育與大學評鑑學術研討會─2008再訪圖書資訊學工作坊》,其中「場次三:圖書館與資訊產業對教育的期望」(學會電子報)。

2008/12/15

關於 XXC 的座談會

台灣圖資論壇」在2008.12.27有場與XXC的座談會。以下是我對XXC的認識。

我開始寫部落格之前,XXC就是我學習的對象之一,那時他的部落格個人風格及內容都令我印象深刻;後來我們是合作設立「台灣圖資論壇」的夥伴。

XXC應是部落格剛在台灣興起時的一批geek先行者之一吧,他的技術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能自建網站當“地主”);特別的是他在藝術方面的背景及涵養,這點是很令我好奇的。我的感覺是:出身藝術領域者似乎難脫離他們的一種源頭(包括一些感性、敏感性…的特質?),可從這篇短文窺測?

他文章的深度及書寫的功力,和他廣博的閱讀極有關吧!他在2005及2006年各(至少?)讀了50本書(社會科學、文學…各類都有)、他的aNobi書櫃眾多的書、他有個私人小圖書館,及位在書架之上的床舖

下面是他閱讀及學習的一瞥,他對一些IO(information organization)理論的掌握及筆記過程,可說相當紮實:
[博文]Cognitive work analysis and work centered design of classification schemes
[WIKI] 其他段落內容: XXC's Wiki: Albrechtsen, H., Pejtersen, A. M. (2003).
[筆記]Cognitive Work Analysis [認知工作分析]

而師友如何看他呢?“他是絕對精彩的寫手…分析閱讀是他的強項,更可貴的是他的綜合閱讀…”、“這樣的文字,如此具體地說出了、我請了一天假在家讀完「海邊的卡夫卡」後的感覺…”、相當具批判性(“專潑冷水的XXC”)…

你可從他部落格首頁上,知道他參與了很多Web 2.0的網路社群,且交友廣闊(看看他的訂閱清單),這表現了他掌握工具、對網路有相當深的涉入與了解,以及對“活生生 「人 」”的關懷。

對我(或圖資人)而言,他猶如一扇窗、一條線索,讓我們從圖資領域往外瞭望更廣闊的視野。

以上是對XXC,我膚淺的認識,借用工頭堅的話(略修改) -- “希望他能原諒我曾帶給他的麻煩,繼續朋友下去。”

[相關資訊] 繁星守護的知識樹 (chchen@chia hsiang's blog)

2008/12/02

從我的手機講起…

[最近似乎是發條鬆了,本應寫寫OCLC“事件”及新公佈的RDA草案(全本)的,但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資料,結果時光磋跎,只好先寫這篇生活雜記,有些資料堆疊之嫌!]



日前讓用了七年的P牌手機退休,換了一隻S牌的“音樂手機”,大多時間都是我的小男孩 (a digital native)在把玩,自己 (a digital immigrant) [註1]只大略看看及用了一下,感覺七年來手機明顯的歷史演進,界面設計、功能等方面真是好太多了,不禁想把它納為自己親密、個人化的物品(有如錢包般)。欣賞它的面板、按鍵、資料呈現方式...的設計 (參見右圖),合乎使用電腦的習慣。
.
這手機並非最新進的機種(如iPhone/新聞),但對我言,由1.5G(?)邁到2.5G確實發覺到不少新奇的東西,加上最近廣告上常見茂伯及3.5G行動網卡,不禁納悶與3G、行動通訊...相關的一些詞彙(英文縮寫字)是什麼意思?手機或筆記型電腦無線上網的差異在哪裡?以下是我蒐集的一些資料,算學習筆記或備忘錄吧。(名詞解釋多取自維基百科)
.
無線網路是使用無線電做為其載波或者物理層的通信網路,如GSMGPRSUMTScdmaOneCDMA2000WiMaxWiFi
.
~手機無線上網~
.
行動網路,其原始設計全都是針對窄頻的語音數據通訊,但第三代行動通訊(3G/third generation )是一種新興的無線通訊技術,可即時高速擷取網際網路服務(可提高到 2Mbits / s - 比目前 GSM 的標準傳輸速度起碼快 40 倍。這種高速處理量將可支援傳送高品質的圖形影像服務;另外,封包交換網路可讓使用者永遠都保持連線狀態,而且只需依照接收或傳送資料的多寡來付費,無需像目前以連線時間長短計價),強化行動網路的功能,提供我們隨時隨地高速上網…
.
行動電話:是無線電話的一種,通常稱為手機,香港地區稱為行動電話,早期因為價格昂貴,只有大有錢人才買得起,又有大哥大的俗稱,是可以在較廣範圍內使用的攜帶型電話終端。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使用最廣是所謂的第二代手機 (2G),以GSMcdmaOne為主。它們都是數字制式的,除了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以外,還可以收發簡訊 (短消息、SMS)、MMS (彩信、多媒體簡訊)、無線應用協議 (WAP))等。在中國大陸及台灣以GSM最為普及,cdmaOne小靈通(PHS)手機也很流行。目前整個行業正在向第三代手機3G)遷移過程中…
.
GSM 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行動電話標準。…因此GSM被看作是第二代 (2G)行動電話系統.. 1999年,WAP協議使得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訪問網際網路。2000年後開始商用的通用封包無線服務 (GPRS)使得GSM系統能夠以效率更高的封包方式提供數據通訊。2003年, EDGE技術開始商用,提供了接近3G的數據通訊能力…

GPRS 通用封包無線服務技術(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GSM行動電話用戶可用的一種移動數據業務。它經常被描述成「2.5G」,也就是說這項技術位於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動通訊技術之間。
.
2.5G 是夾在2G與3G中間、手機通訊技術規格的過渡期。用來形容比2G連線快速、但又慢於3G的一種通訊技術規格。2.5G系統能夠提供一些在3G才有的特別功能,如包交换技術。也能共享2G所開發出來的TDMA與CDMA規格。最常見的2.5G系統就是GPRS系統…
.
WAP無線應用協議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一個使移動用戶使用無線設備(例如行動電話) 隨時使用網際網路的信息和服務的開放的規範。 WAP的主要意圖是使得袖珍無線終端設備能夠獲得類似網頁瀏覽器的功能,因此其功能上有限。WAP1.X規定無線設備訪問的頁面是用WML(一種XML方言)語言編寫的,但是WAP2.0將XHTML-MP做為主要內容格式。
.
3G 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 (3rd-generation),是指以CDMA2000為代表的,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細胞移動通訊技術。3G服務能夠同時傳送聲音(通話)及數據信息(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3G的代表特徵是提供高速數據業務,速率一般在幾百kbps以上。
.
3.5G網卡功能多樣化 筆電上網也能用行動電話 (iThome 20080828) 這篇文章提到:筆電一向是強調高行動可攜性的電腦產品,配合其行動性需求,以手機基地台綿密網路系統提供行動上網便利性的3.5G相當適合其上網使用,預料在未來將成為筆電重要的上網技術
.
~電腦無線上網~ [註2]
.
Wi-Fi (Wireless Fidelity,無線相容認證)
IEEE定義的一個無線網路通信的工業標準 (IEEE 802.11),是一種短程無線傳輸技術,能夠在數百英尺範圍內支持互聯網接入的無線電信號…要使用Wi-Fi,用戶首先要有 Wi-Fi 兼容的用戶端裝置。
.
網絡是透過電腦互相連接所組成的,如果這些相連的電腦分布在相隔不遠的位置,該網絡就稱為“局域網”(LAN)… 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AN)利用了無線電頻率(Radio Frequency, RF)的技術,令電腦用戶可以無線的方式,透過電磁波於空氣中傳輸資料…[具有] 供大眾使用的公用無線局域網站點 -- 熱點(Hotspot):一些公共地方如機場、休閒咖啡店等,為了方便用戶以自攜的手提電腦或個人數碼助理[PDA]進行無線上網,也架設了與互聯網相連的無線局域網以供客戶使用。
.
WiMAX (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互通微波存取)
WiMAX(IEEE 802.16)主要用在城市型區域網路(MAN)。WiMax的接入距離為48公里,而Wi-Fi的接入距離只有91米,藍牙無線技術的接入距離是30英尺。WiMax的資料傳輸速度為每秒70MB,802.11b Wi-Fi標準的資料傳輸速度是每秒鐘11MB,802.11a標準的資料傳輸速度是每秒鐘54MB。除了距離和速度的優勢之外,WiMax還不需要現場的有線傳輸。相形之下,3G網路的資料傳輸速率雖比目前的行動電話網路快,卻比WiMax慢30倍。3G網路的每一無線電遮罩 (radio mast)的涵蓋面積比WiMax小10倍。
.
WiMAX 於市場上所面臨的競爭,主要是來自已廣為佈局且能提供相同服務的無線系統,如 UMTSCDMA2000。3G 的兩個主要系統 CDMA2000 和 UMTS 均為 WiMAX 的競爭者,兩者均於語音服務外,尚提供 DSL 等級的網路服務。UMTS 是 WiMAX 主要的競爭對手,是由歐洲幾家主要的無線電信業者所研訂。使用 HSDPA 技術使得資料傳輸的下行速度高達8-10Mbit/s。





...WiMAX情勢圖...(來源).



[註1] Marc Prensky 曾寫這篇文章: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DF)。
[註2] 這段資料多摘自維基百科Wi-Fi條目及李漢銘老師的資訊工程導論網頁。

[相關資料]
(NICI ) M台灣計畫
WiMax納入M-Taiwan計畫 (ZDNet新聞) :...WiMax並不是要取代Wi-Fi、ADSL或者3G,上述的寬頻網路建設在WiMax上路後都會存在。只待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以及產品的成本優勢決定,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逢慶說。
全球行動數據服務調查(一)—台灣網民使用行動數據服務以「行動通訊/溝通類」為主 等資策會FIND網站的文章。
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六)深談台灣3G話費戰爭 等《數位之牆》(黃紹麟)的文章。

[補充20081222: 無線通訊發展與趨勢 (數位學習資源庫教材, 2007/10)]

2008/11/22

行動網路(Mobile Web)與圖書館(二)

這是接續上一篇文章:行動網路(Mobile Web)與圖書館(一)

6. 開始實際進行 Mobile Web 的事項

如何獲得行動網路(Mobile Web)的相關資訊呢?關於這方面的資訊很多,例如相關的行動裝置的論壇(討論園地)、部落格(MobileCrunchEngadget MobileHandheld LibrarianReadWrite Web's Favorite Mobile Feeds)等。

行動網路在功能及設計上,可能做到什麼地步呢?你可造訪以下這十個網站,以獲得一些概念:
1. BBC at http://www.bbc.co.uk/mobile
2. Facebook at http://m.facebook.com/
3. MoviePhone at http://wap.aol.com/moviefone
4. NPR at http://m.npr.org/
5. History Channel at http://mobile.history.com/
6. YouTube at http://m.youtube.com/
7. USA Today at http://m.usatoday.com/
8. Yelp – http://mobile.yelp.com/
9. JetBlue at http://mobile.jetblue.com/
10. NBC at http://www.nbc.com/

體驗「行動網路」的步驟 (Starter Activities):

1. Yahoo! Go
在個人電腦上,先連至Yahoo!Go [中文] 網站,在Get Started![馬上體驗]欄框內輸入你的手機號碼、Yahoo會傳送一則訊息到你的手機、按照其指引下載並安裝應用程式,完成後你便可使用Yahoo的電子信箱、日曆…等。

2. E-Books (電子書)
在個人電腦上,連至Mobipocket 網站,了解一下免費電子書單及使用說明;再至 http://m.mobipocket.com/ 網站去下載及安裝電子書閱讀軟體,接著便可從Mobipocket 下載免費電子書;或者你所屬的圖書館是Overdrive Media 的會員,你便可線上借電子書。

3. Text Yourself (文字訊息)
在個人電腦上,造訪Yelp 網站並查尋你可能造訪的一家餐廳、選擇“Send to Phone”、輸入手機號碼,餐廳資料便會傳送到你的手機。或查詢Simmons College Library 的OPAC ,找一本你感興趣的書,然後選“Send via Text Message”、輸入手機號碼,書籍訊息便可傳至你的手機。

4. QR Codes(行動條碼)[維基解釋]
在個人電腦上查詢Semapedia 網站,在“尋找並安裝二維條碼讀取軟體”處,選擇手機類型並取得相關URL,將URL輸入手機便可安裝條碼讀取軟體了。當你用手機(拍照)讀取行動條碼時,就等於在讀取一個網址(URL),省掉打字輸入網址的步驟。你也可至Semacode 網站去為任一URL製作一個QR條碼。

5. Visit the Library (造訪圖書館行動網站)
行動上網連至Ball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的行動網站首頁,瀏覽一下網站及館藏目錄。

6. ListenUp! (聽音樂、新聞…)
行動上網連至TUNED.mobi 網站,去查尋自己喜愛的電台。或連至NPR 網站去收聽熱門新聞。或者你所屬的圖書館是Overdrive Media 的會員,你便可線上借有聲書了。

7. Get Creative (來點創意)
在個人電腦上,連至PhoneZoo 網站,你可選擇喜愛的鈴聲、並可將此聲音檔案傳送到手機供使用;你也可以將你的MP3檔案上傳到PhoneZoo…再將檔案傳送到你的手機。

附錄列出9個QR條碼(行動條碼),下圖是其中之一:紐約時報網站的行動條碼。
[感想]
行動上網的確很方便、也是一種趨勢,但現在的費率仍偏高(對我而言),要廣泛使用可能還有一段日子吧?!自己現在正想換手機(已用了約7年的東西,無拍照、聽音樂…功能),但看到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機型、費率,真不知如何選擇;且我多會在節日回南部小鎮住些日子、有時會去旅遊(已往是用Wifly儲值卡、筆電到麥當勞上網),除此之外好像不一定非要用手機上網,要如何選擇新手機及搭配經濟的費率真得好好研究一下!
.
.
[20081127-28補充:政治大學圖書館網頁有PDA版、大陸國家圖書館:掌上國圖]

2008/11/15

行動網路(Mobile Web)與圖書館(一)

行動網路(Mobile Web,或稱“行動式網路”、“行動上網”)是指用手機、PDA…等行動裝置來連上網路,這有別於以一般個人電腦上網的情形。因為行動裝置體積、顯示螢幕都很小,且是採用手機的通訊方式。現今的科技促使“無所不在”的訊息傳播方式得以實現,在此行動網路趨勢下,圖書館要如何提供圖書館資源及服務以切合讀者的需求,乃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2008年7月份的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44:5),由Ellyssa Kroski 撰寫的“伴隨著行動網路往前進:圖書館與行動科技”(On the Move with the Mobile Web: Librarie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PDF下載,60頁),是一篇入門的參考資料,現摘譯其中一些重點。

該篇文章內容分為六章:
1. 什麼是“行動網路”(Mobile Web)?
2. 行動裝置 (Mobile Devices)
3. 行動網路能做些什麼?:行動網路的應用
4. 圖書館的行動先導計畫(Library Mobile Initiatives)
5. 如何提供行動化的服務 (建立行動化的經驗)
6. 開始實際進行 Mobile Web 的事項


1. 什麼是“行動網路”(Mobile Web)?
.
“行動網路/行動上網” (Mobile Web)指可用行動裝置(手機、PDA、iPhone、iPod Touch…等)連上網,只要你的行動裝置有上網功能,便可在有手機訊號的地方上網 (internet) 查尋和瀏覽。這可說是集合電腦、影音播放器及電話於同一裝置上,提供你完備的體驗。現在雖然尚未大規模普及,但發展速度極快。

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各種不同功能的行動裝置機型太多、超過40種不同的瀏覽器(browser)等問題,這種缺乏一致性的情形,使得行動網路應用的相容性很低。目前使用上仍有很多不便之處,但相信漸漸會被主流(網站)廣泛採用。將來改良的行動裝置(如iPhone)、QWERTY鍵盤(標準鍵盤)、更大的螢幕及3G網路等,都會讓我們使用起來更容易。

2. 行動裝置 (Mobile Devices)
.
行動通話裝置(手機…等):各色各樣、種類繁多,有智慧型手機、PDA、拍照手機、多媒體手機…等,大半手機都內建有拍照功能。另,最為人知的觸控螢幕手機則是Apple的iPhone。

手機製造商:全球市場領先者為芬蘭的Nokia 公司,它在2007年出貨六千萬隻智慧型手機。2007年第四季的市場佔有率為: Nokia 52.9%、RIM 11.4%、Apple 6.5%、Motorola 6.5%、Others 22.7%。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行動裝置在應用方面的發展很費力,原因在於有太多不同的作業系統(30至40種)。目前 Symbian作業系統 (Nokia等廠牌使用)市場佔有率最高;Google組織的“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謀求制定開放性標準,他們也合作開發Android 作業系統(a Linux-based operating system for mobile phones)。 [註]
Apple的iPhone則用Mac OS X 作業系統、Safari 瀏覽器。(OS市場佔用率的圖示見 p.12)

通訊/傳輸服務公司(Mobile Phone Carriers):美國的五大服務公司為:Sprint Nextel、AT&T Wireless、Verizon Wireless、T-Mobile及AllTel。

行動裝置的特色(Mobile Phone Features):有些特色(功能)是機體內建的,有些則為通訊服務公司(carriers)提供的。常見的特色有:Bluetooth, Camera, Desktop Synchronization, Downloadable Content, Email, Games,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IM, Live TV, Mobile Office Applications, Memory Card Slot, Music, Phone as a Modem …

行動網路技術(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ies):參考下圖




3. 行動網路能做些什麼?:行動網路的應用
.
作者舉出約20項功用,以下僅列出部分功用:

Email:運用“推送”(Push)的方式將 email訊息直接傳到使用者的手機,免除到 client端瀏覽及收取訊息。

Text Messaging(文字訊息/簡訊):傳遞簡訊(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是手機使用者最普遍的傳遞資料的行為。

Ring Tones & Wallpaper(下載鈴聲及螢幕桌布)

Music & Radio
Overdrive digital media services 公司提供音樂檔、有聲書及影片給訂閱的圖書館,可供圖書館讀者下載或借閱。

Software & Games
Instant Messaging
Social Networking

Blogging:可將文字或影像檔傳至自己的部落格發表。

RSS Feeds:許多RSS閱讀器都可將訂閱資料輸出至手機,你可在手機上閱讀訂閱的文章或消息。

4. 圖書館的行動先導計畫(Library Mobile Initiatives)

越來越多圖書館正利用讀者現用的行動技術來提供新的服務,將圖書館的服務融入讀者的日常生活中。這裡列出部分圖書館實踐的例子:

圖書館的行動網站/行動館藏目錄 (Mobile Library Websites and MOPACs (Mobile OPACs))

Ball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的行動網站的畫面: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廠商已Innovative Interfaces 設計了行動版的OPAC,這產品叫AirPAC,提供行動上網者使用,可查詢書籍到期日、自己讀者檔資料、預約書、續借書…等,現有 Wayne State University等圖書館使用。

行動化數位館藏 (Mobile Collections):Overdrive digital media services 公司與7,500多個圖書館合作,提供圖書館讀者有聲書、電子書、影片及音樂檔等資源,這些圖書館的讀者可將這些數位資源傳送到自己的手機上。

圖書館利用指導(Mobile Library Instruction):對於無法參加“圖書館利用指導”現場講習會的讀者,許多圖書館錄製有MP3錄音檔或影片,可供讀者下載。

利用簡訊發送通知 (Library SMS Notifications):如:重要活動、書即將到期、預約書已回館…等的通知。

利用簡訊方式的參考服務 (SMS Reference):遠端的讀者可發簡訊來詢問參考館員問題。

行動化的圖書借閱流通作業 (Mobile Library Circulation):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公司 SirsiDynix 開發了一種書籍借閱/流通作業的工具 PocketCirc,在書架區或館外的館員可利用它來查檢自動化系統及更新館藏狀態(如:辦理借閱、盤點…等)。


5. 如何提供行動化的服務、建立行動化的經驗( How to Create a Mobile Experience)

●擬訂策略
了解你的對象:現在的行動上網者多為18-27歲的年輕人,他們主要是為了社交。而年紀較大、以搜尋資訊為主的人,是否也是服務對象?當你在規劃以何種樣貌呈現服務時,你必需了解你的使用者 —他們的年齡分布、使用習慣、手機類型等。發展行動網路計畫宜由小規模嘗試開始,並據使用者的回饋作評估。由提供一些基本服務項目開始,不能將提供一般桌上電腦查用的網站內容轉移/複製過來,行動網路是要提供有價值的資訊給那些無法查用個人電腦者,他們通常會有一定的目的或需求,如:決定是否要預約一本書、研討會哪時開始等。利用行動網路提供一些與現在 internet 上不同的服務,也想想是否能觸及一些新使用者。

提供行動網路服務的七個理由 (7 Reasons to Go Mobile):
1. There are 3 times as many mobile phones in the world than personal computers.
(世界上手機數量是個人電腦的三倍)
2. Mobile makes your content ubiquitous(讓你提供的(資源)內容無所不在)
3. Mobile diversifies your audience
4. Mobile enables you to offer new service types, ie. location-based
(提供一種新形態的服務,即以地點為基礎的) [使用者不必跑來圖書館]
5. Mobile enables you to connect to patrons in a new medium
6. Mobile is the way of the future
7. It's easier than you think、、

●提供行動網路服務的方式有很多,各個圖書館得衡量自身情況而定,可有下列方式:

1. 不去做/不採取行動:你可檢視一下你的網站在不同類型手機/行動裝置上呈現的情形,或許並不糟;或你的讀者群並不適合這種服務方式,你就不需如此做。

2. Push Content via Mobile Alerts:經由快訊來推送內容。將一些文字訊息(text messages)傳送給使用者或訂閱者(如:最新活動訊息、新聞、讀者詢問的事項等)。已有許多圖書館利用這種方式,這不需要太多的投資,可與其他的服務方式搭配運用。

3. Mobile Style Sheets:建立行動上網查詢用的「層疊樣式表」(CSS)。圖書館不必為行動上網的需要而另建網站,只要在現有網站中增加 a mobile 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 stylesheet 即可。

4. Transcoded Websites:利用 transcoding 的技術,將原有網頁轉變為適合行動裝置觀看的網頁。

5. Mobile-Only Websites:建立行動上網專用的網站,這有其優點,但現今缺乏較全面性的發展策略,主要由於行動裝置、作業系統或瀏覽器還沒有一致的標準。

設計行動網站的小訣竅有(僅列出部分項目):
1. 將一些較費時的事(如:個人檔資料的設定…等)讓其在個人電腦上來做,不要在行動裝置上做。
2. 設計好的網頁在不同行動裝置及瀏覽器上作測試,它們的顯示可能有所不同。
3. 資訊架構很重要:在頁面的上方設置一欄(column),將最重要的內容(選項)顯示出來,免除使用者用捲動(scroll)畫面去找資料。
4. 在網頁的上方設置檢索的欄框(a search option)以利查尋資料。

---------------------------------------------------------------------------------------
以上僅翻譯原文的概要,原文寫得相當詳細,包含許多範例說明,每章末並列有相關參考資訊(Resources & Reports),有興趣者當去讀讀原文。這篇文章偏重技術面的探討,且美國的情況不一定適合本地的需求,但我想仍相當有參考價值。

[註] 亦可見 What is Android? (Google Code)
.
[相關資料] Mobile Web:近在眼前 卻似遠在天邊(ZDnet)
updated on 20081115 09:53

2008/11/06

感謝老槐

大陸知名的圖資部落客老槐(范老師)在書寫“老槐也博客”部落格四年後[註1] ,表示要告別了,他寫道:

…畢竟已經失去了新鮮感,也失去了挑戰性。對於我的朋友們也一樣,不來看怕少了些什麼,看過後收穫了了。想到這個博客將因為我和你的新鮮感缺失而一步步走向暮年,我很有些害怕。哪怕是無法超越自己,我也很難給自己一個繼續的理由。但要如同WareZ們那樣瀟灑告別,對我這個年齡的人還有些難度。我需要一個告別的機會,或者說需要一個尋找新生的機會。(http://www.oldhuai.name/archives/679.html)



~守望圖林~

記得2006年10月我即將要離開工作單位及“一葉舟”部落格時,在小船出航,在此歇筆文末,老槐評道:

感谢一叶舟- 老槐 06/10/2006 17:30
地球已经是扁平的了,难道出航就非得搁下这个Blog不可吗?感谢给我们带来学术享受的一叶舟。祝小舟一路顺风!

沒想到如今槐師卻要擱下他的Blog不可?我實在不願意圖資部落圈少了他特殊、可貴的聲音。

環顧“圖林”,“人文派”似顯孤寂[註2] ,不像充滿活力的技客們(geeks)。技術的確是當前圖書館發展的關鍵及重點,但卻不能沒有人文的反思、視野、甚或引領?它是一種平衡。尤其在圖書館學理論方面,鮮少有部落客書寫(?),但總是我非常期待閱讀的領域。或許學者部落客的難處、矛盾,非我能臆測。.

我想部落格有時像介於新聞報導與期刊論文之間的文體,不同於學術文章,誠如游園驚夢所言:“圖林的博客往往被大家誤認為是學術寫作,評價一個博客也是依照學術標準來的。所以,很多人寫博客都有很大的壓力 -- 這種壓力正是來自於學術圈的評價和批評。他們不知道的是,博客首先是一個個人表達的空間,其次是興趣與專業的交流的場所。個人空間裏可以傾訴自己的幸和快樂,憂傷和無奈;交流場所裏可以發表對專業與職業的想法和意見。我們不能以一種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多種作用的博客。”

圖資部落格對圖書館界的影響又如何?對主流學術助益多少呢? [註3] 這是個有趣、值關注的問題。我想有時透過部落格可以達到期刊論文未能達到的成效吧!總之,部落格是極自由的空間、部落客的精神(赤子之心)是可貴的。

對我而言,讀老槐的博文常獲益良多,自己也常引用他的論點。感謝他給我許多啟迪,希望待休息一陣後,仍能讀到槐師的博文。


[註1] “老槐也博客”部落格網址:舊址bokee;新址
[註2] 我應也屬於此派。在美國有個Library Juice blog,很偏重講述社會責任…等主題,也不若談Web2.0的技客派部落客風發亮眼。
[註3] 部落客對主流學術的影響與作用,一些探討的文章:.

博客质量的评价及其对学术交流的影响(2008)
…根據Ellyssa Kroski的博客品質評價標準,從作者身份、準確性、時效性、固定鏈結、引用來源等五方面對博客進行了品質評價;探討了這些指標對學術交流產生的影響,認為博客對學術交流過程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在涉及知識的準確性和傳承方面還有待加強.

谈博客在图书馆学学术交流中的作用(2006)
從博客的傳播學特質出發,討論了博客在圖書館學學術交流中的作用,也分析了博客作為一種學術傳播手段,在現階段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对图书馆学界博客现象的观察与思考(2008)
在對博客及其特點作了簡要的介紹後,本文重點介紹了圖林博客的發展爭現狀,圖林草根及圖林精英的生存意義,以資料說明了圖書館界對博客的學術關注度等,並簡要闡述了圖林博客在學術研究和圖書館服務中的未來發展趨勢.

[相關資料]
中國圖林博客狀況 (圖謀博客)
雍和宮的古槐(圖)

2008/10/30

編目朝向語意網邁進(二)

再來看DCMI/RDA及LCSH(SKOS版)具有的意義。

編目規則RDA詞彙的RDF表述

DC-2008有場研習會(Workshop)是Diane Hillmann 講"RDA: Finding Your Place on the Evolutionary Path "(講義PDF),其中要點有 (slide 2):
1. the preliminary registration of RDA Elements, Roles and Value Vocabularies(RDA的元素、角色、及[內容值]詞彙的初步註冊登記)
2. RDF/SKOS representation can support the JSC's three metadata architecture scenarios(RDA的RDF/SKOS的表述能夠支援JSC擬出的三種metadata架構)

●由Hillmann領導的DCMI/RDA工作小組針對RDA的三類詞彙(Elements, Roles, Value Vocabularies)進行分析及界定,並向NSDL Registry登錄這些詞彙。什麼是Elements(元素)?它是指“作品年代”(Date of Work)、“出版年代”(Date of publication)、“數位檔案特性”(Digital File Characteristics)…之類的元素。在每個元素的記錄檔裡詳細記載了該元素的 Label、 Name、URI、Description…等資料,可參見她的講義 slide 6。
若以RDF及SKOS來表述“數位檔案特性”這個元素,將會呈現如下圖1的樣子。 [註]
圖1
.
什麼是Roles(角色)?指作者、演出者、裝釘者…之類的資料。什麼又是value vocabularies([內容值]詞彙)?舉例說:“數位檔案特性”是個element,而記錄該數位檔案文字、聲音或影像的技術規格便是values,如:audio file、MP3…等。(參見RDA草案第3章 3.20(PDF))

●預計於2009年6月公布的RDA成品將包括:編目規則、元素集(elements)、[內容值]詞彙集(value vocabularies),再加上範例及相關工作流程。在此之前,DCMI/RDA工作小組思考的問題尚有:
1. 管理與維護的問題,2. 開始進行RDA Application Profile的工作(associate properties with value vocabularies),3. 其他語文版本的擴充/建置(如:希伯來文、德語…)[slide12-]

●訂定這些RDA詞彙與編目實作及資料庫架構有何關係呢?
1) 為讓編目員了解並能使用RDA及其詞彙,CDMI/RDA工作小組已擬出6個腳本(cataloger scenarios,或稱例子)供編目員參考。
2) 對於資料庫架構方面,參見Gordon Dunsire的投影片“Database/format scenarios”(在Hillmann講義 slide 23 或 Dunsire 的RDA vocabularies and concepts (PPS) slide17 )。
.
標題表以RDF/SKOS表述

參見下圖2的模樣(取自 LCSH, SKOS and Linked Data /Ed Summers et al. PDF slide 21)
圖2
.
同時請參閱國會圖書館標題表(SKOS版)網站:http://lcsh.info/、"LCSH, SKOS and Linked Data" (Ed Summers et al)(PDF) 、及數圖研究笔記的博文"SKOS版的LCSH"。
LCSH的每個標目(subject heading)都有(concept)URI作為唯一識別符(identifier)。URI像個釣魚鉤,用以串連網海中的相關資料。
.
資訊組織語意網的大拼圖
.
圖書館目錄以文字(字串)敘述方式的傳統已相當悠久,然而現今電腦/資訊/網路科技的邏輯思維方式已顛覆了傳統的方式。現在編目的處境就如Hillmann說的 -- “在演進之路上找尋自己的位置”(Finding Your Place on the Evolutionary Path)。時代科技讓我們將過去很多籠統、曖昧不清、糾結纏繞的認知或觀念,重新析明與界定。RDA與LCSH的RDF/SKOS表述可讓這兩塊領域的資料融入Web、讓其他各界(外界)可以利用。

而對編目員言,或許面對的只是修訂過的編目規則、修訂過的MARC格式(?)、依FRBR來編整資料、接觸到的仍是較“人讀”,非複雜“機讀”的界面、知到要如何編目,但不知到為何要這樣編目;反正MARC資料可轉為RDF、SKOS…等格式的東東!?豈知背後是一場變革!

我想RDA及LCSH的進展只是資訊組織(知識組織)語意網化這個大拼圖中的幾片拼圖片吧,走向語意網之路仍有許多事情待我們努力,也希望國內能早點起步。
.
[註] 或見Dunsire的投影片(PPS) slide 15(需用全螢幕閱覽、有動態逐項說明)。
.
[相關資料]
DC元数据年度进展(2007)刘炜 (PDF) [有DC新加坡框架中譯圖]
.
★後記:剛得知Diane Hillmann 的另一份投影片 Facing Forward: The Challenges Facing Cataloging and Catalogers ,對編目人員極有參考價值。
rev on 20081030 15:09

2008/10/24

編目朝向語意網邁進(一)

最近注意到有兩個(圖書館)標題表以SKOS[註1]來表述的例子 -- 一個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標題表(LCSH)以SKOS語法來表述、另一個是大陸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Chinese Classified Thesaurus,CCT),由遠洋過客所作SKOS表述的實驗與探討[註2]。
.
而新的編目規則“資源描述與檢索”(RDA)製訂之同時,有DCMI/RDA工作小組進行RDA詞彙集計畫(RDA Vocabulary Project) [註3]。當然書目世界關鍵的觀念模型FRBR,早已有其重要地位。這種種都顯示了編目(或稱資訊組織)正漸漸向語意網邁進。

傳統的編目工作常分為“記述編目”(descriptive cataloging)與“主題編目”(subject cataloging)這兩大方面,在走向語意網之際,這兩方面有何變化呢?

語意網:編目人員觀點

首先得了解一下“語意網”(Semantic Web),這對我而言是蠻技術及複雜的,至今仍迷茫,但還是將自己的一些理解及瀏覽過的資訊寫下來,或許能獲高人指點。

提到語意網不得不也提到知識本體(ontology)、及與本體相關的語法:OWLSKOS;還有底層、技術性的XMLRDF。這許多縮寫名詞可先參考下面圖1,有個概觀,以下說明其中一些名詞。

在陳昭珍老師的“知識本體架構與知識組織發展新趨勢”這篇文章對許多詞彙(語意網、本體、SKOS…)有相當清楚的說明,以下引號中的文字摘自該文。

現在的網路(Web)與下一代的語意網差別在那裡?可參考這張對照圖(Figure 2: Resources and links can have types in the Semantic Web)。“而如何做到語意網呢?基本上就是要讓電腦知道文件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要增加文件的語意。增加語意的方法有兩個:
1. 使用標準之metadata 格式建立外在的描述資料,如採用Dublin Core 來描述資料內容,但這種方法比較沒有彈性,能描述的內容數量有限;
2. 另一種方法就是採用知識本體架構來專指資料的意義,這是目前語意網最主要的核心技術。”

知識本體(Ontology)簡單說是用來表示資訊的結構、規範概念及顯示概念間的關係。現今已建立了很多類型的知識本體架構,就其結構化程度可分成:“詞表/用詞清單/術語工具(如:權威檔…等)、分類與歸類/類目(如:分類表、標題表)、概念關係表(如:索引典)”,參見這張圖(左邊圖)。

如何建立知識本體架構呢?下面是較重要的步驟:
“決定知識本體的領域和範圍、考慮採用現成的知識本體、
匯集重要的詞彙(Enumerate important terms in the ontology)、
定義知識類別及層級(Define the classes and the class hierarchy)、
定義類別屬性(Define the properties of classes – slots)、
定義屬性之面向(Define the facets of the slots)、
建議知識節點(Create instances)

…在Ontology 領域中,尚需以標準的語法來表達該知識本體架構。目前用來表達知識本體架構的標準主要有表達Topic Maps 的XTM 語法、及W3C 所推出的Ontology 語法OWL 及SKOS…
簡易知識組織系統(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簡稱SKOS)…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個簡單有用之架構,以電腦可瞭解方式來表達知識組織系統,是一個用來支援知識組織系統使用的規範和標準,其知識組織系統包括索引典、分類表、主題標目…和在語意網架構內應用之其他各種控制詞彙方式。
SKOS 也是以資源描述架構(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簡稱RDF)和XML為基礎的語法…
SKOS 為一簡單語法,但因SKOS 是架於XML 和RDF 語法之上發展,提供可讀性和可擴充性,即機器只要能解譯XML 或RDF 語法即可讀取SKOS 格式;而且只要是基於RDF 和XML 語法上發展的語言,都可與SKOS 合併使用,如圖5[見下圖1] DC、FOAF 等語彙,都可與SKOS 混合使用,使SKOS 具有強大擴充性。”



圖1(取自http://dc2005.uc3m.es/program/tutorials/tutorial4_eng.ppt slide76)

“XML:主要乃在提供標示文件的表層語法(surface syntax),它不會為這些文件的意義加上任何語意說明。

RDF:是一種用以描述物件(“資源”)與物件彼此間之關係的資料模型。它為這種資料模型提供了簡單的語意,而這些資料模型可利用XML 語法來表示。

RDF Schema:是用來描述RDF 資源之屬性與類別的詞彙。為這些屬性與類別的一般化階層架構(generalization-hierarchies)提供語意。”
--------------------------------------------------------------------------------

[註1] SKOS(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簡易知識組織系統),本文“語意網”那段將有説明。

[註2]
1. 都柏林核心集及後設資料應用國際會議DC-2008(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blin Core and Metadata Applications)上的一篇報告說明了LC的這項實驗計畫:LCSH, SKOS and Linked Data - Ed Summers, Antoine Isaac, Clay Redding, Dan Krech (PDF);大陸的Keven也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SKOS版的LCSH,該文末提到:

“9、希望不久看相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或其他国内规范的知识组织体系,尽快成为网络资源可用的工具……这是传统知识组织方式(主题表、叙词表、分类法等)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

2. 大陸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CCT)(書目評介)。遠洋過客的報告及文章:SKOS and Its Application inTransferring Traditional Thesauri into Networke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s (PPT/PDF)、SKOS用于《中分法〉的编码和转型、及CCT2 senariors (metadata wiki)。

[註3] 參見code4lib年會的一些議題(二):RDA問題探討 (秋聲Blog)



[相關資料]
知識本體的發展及其在知識組織系統之應用/陳昭珍等 檔案季刊 v5n2 p79-98

語意網(Semantic Web)與知識本體(Ontology) /柯皓仁.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96年資訊組織進階班:主題分析與知識組織研習手冊

數圖研究笔記(Keven's Blog) DC2008聽會記系列博文

2008/10/14

今天是開放近用日(Open Access Day)



今天(2008.10.14)是全球第一次的“開放近用日”(Open Access Day),這是由美國學術出版及資源聯盟(SPARC)、自由文化學生組織(Students for Free Culture)及非營利的科學公共圖書館組織(PLoS,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註1]聯合主辦的活動,是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什麼是“開放近用”(Open Access),包括最近的一些相關法令及政策。 [註2]

開放近用(OA)已漸擴大成為一國際性的運動,為了科學及社會的進步,它欲利用網際網路(internet)去開啟那些被鎖緊的知識之門、鼓勵沒有限制地分享人們的研究成果。開放近用的原則:由公共經費支助的研究(成果)在出版後,應該提供線上免費取用。
.
學者Peter Suber對OA的簡介(PDF)說到:OA的文獻是數位化的、線上取用的、免費的、及大多數無版權限制的。因為有internet及作者(或版權持有人)的同意才能實現OA。OA與同儕評閱(peer review)文章的作法是相容的,主要的OA學術文獻先導計畫都堅持同儕評閱的重要性。OA文獻的產生並非不用錢的,問題不在是否可以不用花錢就產生學術文獻,而在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去支付這些費用,而不致於向讀者收費及阻礙取用。付費的商業模式端賴如何去實行OA (how OA is delivered)。
.
有兩種主要的方式(機制)去推行OA:經由OA性質的期刊(OA期刊)及OA典藏庫(OA journals and OA archives or repositories)。

1) OA期刊:這類期刊將經過同儕評閱的文章,提供給全世界免費使用。其中的花費包括同儕評閱、原稿的準備、及電腦伺服器等費用。如何支付這些費用呢?這採取類似廣播電視的方式:由有意傳播內容者先行資助。有時期刊會有來自主辦單位(大學或學會)所提供的津貼;有時期刊的處理費可由作者或他的資助單位支付。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去找出其他付費的方式。
.
2) OA典藏庫:其中的文章並未經過同儕評閱,包括有未經審定、未出版的文章(unrefereed preprints)或經過審定、已出版的文章(refereed postprints)。典藏庫可能是屬於大學或各專科領域的機構。作者不需經過他人的核准即可將自己未出版的文章存檔於此,而且大多期刊出版者已允許作者將其已出版的文章存檔。如該典藏庫遵循OAI協定[註3],那麼讀者就可方便地查詢到典藏庫的資料了。
.
Open Access Day網站還提出了教授、圖書館員、大學機構…如何去推廣開放近用,在圖書館員方面,列出了七項 (PDF):

1. 成立一個開放近用且符合OAI協定的機構數位化檔案庫(儲存文獻及數據資料)。
2. 協助教授將其研究論文存於學校機構的檔案/典藏庫。
3. 考慮出版一份OA的期刊 (有舉例,在此省略)。
4. 考慮拒絕大額的購案或停訂一些昂貴的期刊,且向外發表聲明說明理由。
5. 著手為地方上的非營利組織或團體進行資源數位化計畫,並張顯OA的好處。
6. 加入「學術出版及資源聯盟」(SPARC)。
7. 加入「納稅人近用聯盟」 (The Alliance for Taxpayer Access, ATA) 。
.
[註1]PLoS致力於科學文獻的開放近用。
[註2]最近美國很重要的相關法令便是NIH公共近用政策(NIH Public Access Policy),詳“開放近用與著作權的爭議:看美國NIH公共近用政策”一文。
[註3] 數位圖書館分散式協定(SOAP, OAI, OpenURL)其中的解釋(國圖)(PDF)
.
[相關資訊]
毛慶禎老師課程資訊(Maolins)開放近用資訊
Open Access Day (Library Views)
從傳統到開放的學術期刊出版:開放近用出版相關問題初探(李治安)(PDF)
挑戰學術期刊權威 哈佛首試網上開放閱讀

2008/10/05

ISBD、FRBR、RDA之間的關係

當我看完(大陸)編目精靈的“ISBD著录用标识符有何用?”後,便好奇去看ISBD(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國際書目著錄標準) [註1]原文,於是想到ISBD與其他編目規範的關係。

先說明一下ISBD新版的情形。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於去年(2007)公布了國際書目著錄標準(ISBD)的新版本,即“初步統一版”(preliminary consolidated edition) [註2],將過去針對不同資料類型(如:圖書、電子資源、地圖…等)的諸多ISBDs合併為一。這是一份重要的描述性編目的基礎規範,它會影響到各種編目規則(如:RDA或各國的編目規則)的製訂或修改。

ISBD新版的中譯本已出版(大陸顧犇先生翻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題名為《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统一版》。該書簡介提到“…出版ISBD統一版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全世界的描述性編目提供一致性的約束,以幫助在全世界圖書館與資訊機構之間實現書目記錄的國際交換;適應不同級別編目機構的需要;加強著錄元素的識別與著錄資訊源的選擇[註3];克服書目記錄的語言障礙;易於將書目記錄轉化為電子形式;關注編目工作的成本和效率。”

在ISBD原文(英文版)的導言中(p.viii)提到:我們用ISBD來描述“載體表現”(manifestations),我們採取的方式是:以編目員對手頭上的書(單件,item)的描述來代表對整個“載體表現”的描述(In general, the ISBD is applied to describe manifestations, by means of description of the item in hand as an exemplar of the entire manifestation , using FRBR terminology)。

ISBD與FRBR

在ISBD導言(p.ix)中說明了ISBD與FRBR的關係,現摘譯重點:

ISBD and FRBR relationship (ISBD與FRBR的關係)
當ISBD審閱小組(ISBD Review Group)試著將ISBD的詞彙與FRBR的詞彙(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item)作調適時,遇到了困難。FRBR的詞彙是在“實體—關係”模型下定義出來的,其中包含一種比ISBD具體規範更高層次的抽象含義。小組後來同意採“國際編目規則專家會議”(IME-ICC)法蘭克福會議的建議[註4],避免在ISBD中使用FRBR的詞彙。因此小組決定在ISBD詞彙方面作一些變動,其中包括:使用“resource”而不用“item”或“publication”。因為“item”在先前ISBD舊版中的用法與FRBR中“item”的用法不同,為避免混淆。
為表明ISBD與FRBR是合諧的,小組擬訂出“ISBD中元素與相對應的FRBR中實體/屬性或關係的對照表”(Mapping ISBD Elements to FRBR Entity Attributes and Relationships, 2004)。

RDA與FRBR

再看目前研擬中的新編目規則“資源描述與檢索”(RDA),它的詞彙倒是與FRBR很密切、一致的。 [註5] 在RDA的範圍與原則(RDA Scope and Principles)說明裡,即開宗明義說RDA的基礎是FRBR及FRAD的觀念模型(Underlying RDA are the conceptual models FRBR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and FRA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

RDA與ISBD

RDA的說明書(RDA Prospectus/ A New Approach)中提到RDA的設計重點之一便是要劃清資料的記錄(recording)與資料的呈現兩者間的界線。RDA主要的重點在提供記錄(著錄)資料的指引與說明,這是可以獨立於任何資料儲存(或顯示)的結構(或語法)的。如何依據ISBD等標準規範來編組資料單元(書目資料單元)以供資料呈現,關於這部分的指引與說明將列於RDA的附錄中 (Guidelines and instructions on formatting data elements for purposes of presentation according to specifications set out in standard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 (ISBD) will be provided separately in appendices)。 [註6]

(結語)
ISBD、FRBR、RDA各有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關連,但因所用詞彙並不一致及表達的事物不同,所以需有彼此之間的對照表(ISBD與FRBR的對照表在前面提過,而RDA與FRBR也有對照表(PDF)、將來RDA與ISBD會有對照表)。或許對一般編目員來說,最切身的是編目規則,而編目規則後面的一些原理較少觸及。
-------------------------------------------------------------------------------------

[註1]ISBD,台灣譯作“國際書目著錄標準”,大陸譯作“國際標準書目著錄”。

[註2]為何稱"preliminary consolidated edition"?我想是因為其中的GMD(General Material Designation,資料類型標識)正在修正中,待其完成後,現有之ISBD勢必會再作更新。參見ISBD原文 p. viii。其他相關資料:陳和琴教授之「資料類型標示再探」簡介

[註3]這句可能是ISBD導言中的原則之一(Principles -- The descriptive elements needed to identify and select a resource must be specified),我的解讀是:在辨識及選擇資料時需要用到的描述性元素(如:題名/書名、作者…),在ISBD中必須明確訂出來。

[註4] IME-ICC法蘭克福會議的建議:不應僅將FRBR的詞彙併入ISBD或編目規則內,而是這些規範(ISBD、編目規則)應保有自己特殊的詞彙,並表明這些詞彙和FRBR詞彙的關連性。

[註5] 見RDA: Where We Are and How We Got There(PDF)(Glenn Patton) p.11或
RDA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2007/12/16, p.3 Terminology (PDF)

[註6] (RDA的附錄)Appendix D will provide guidelines and instructions on record syntaxes for descriptive data. The appendix will include a table showing how specific data elements covered in RDA can be mapped to the areas and elements defined in the ISBDs to produce a display that follows the established ISBD order of elements and prescribed punctuation. Instruction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In” analytics and hierarchical descriptions based on ISBD specifications will also be included.(摘自RDA Prospectus/Appendices)

[相關資訊]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及其最新发展 / ISBDs and Their Recent Developments(顧犇)

ISBD總則著錄 (毛慶禎老師的課程資料)

rev on 20081007 09:30

2008/09/30

秋淺

秋遣‧秋剪
颱風過後、下過雨,天好像變涼了些,有點秋的感覺。
也將秋聲的版面換為秋葉的顏色,不擅什麼CSS,唉,
這是自己的季節。
看到楊牧的一首詩“秋探”:
我聽到焦急的剪刀在窗外碰撞
銳利那聲音快意在風中交擊
(略)…
尋覓,牆上是掩映的日影顏色似凍頂
是剪刀輕率通過短籬或者小樹的聲音
持續地,一種慈和的殺戮追蹤在進行
(略)…
卻又看不見園丁的影
(略)…
我走進院子尋覓,牆裏牆外不見園丁的
影,只有晨風閃亮吹過如涼去了一杯茶
那碰撞的剪刀原是他手上的器械,是他
他是季節的神在試探我以一樣的鋒芒和耐性
摘自《楊牧詩集》II 1974-1985 (p.354-355)
今夜雨仍然下著,為秋記上一筆。
rev 20080930 09:18
.
.
看到張大春的"晨雨濕荷聞見寄曉陽"(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08/08/526465.html).."秋深秋淺倩誰陪? ...".rev 20101004 13:49

2008/09/28

一份給新進採編館員的講義

今早起來check我的Google Reader,發現書蠹精(大陸國圖採編主任)的一份投影片講義(「文獻資源建設概論」)寫得很精要又明瞭,現引介一下。

书蠹精的博文参加新员工培训說到:“给新员工讲了半天资源建设概论,主要是采访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最后还讲了一些编目的宏观思想和最新进展,让大家知道这个领域有多深,也希望有兴趣的人能早日进入这个领域。
  采访和编目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光谈理论是没有用的,最好就是一面干一面学,进行在岗培训,然后有机会在理论上再提高一步。
  采编工作尽管比较枯燥,但还是有不少人喜欢这种工作,入门以后只要花工夫,也可以出不少成果。国家图书馆历史上靠采编成家的专家也真不少。”
讲义:http://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id=dtqzcmn_117dwx8zdc5

我摘取了講義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並轉成繁體字:

[講題]文獻資源建設概論 顧犇([大陸國圖]中文採編部)

*文獻資源建設基礎知識 (p.3)
出版物類型、印刷型出版物的裝訂形式、標準號、各種載體的比較

*國際標準書號在中國和外國(p.10)
國際上:唯一性、銷售的代碼
中國:出版資源、不唯一

*中國標準書號 (p.12)
1987年1月1日起實施。1988年1月1日完全取代原用的統一書號。
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ISBN,是主體部分;第二部分為《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基本大類類號和種次號。
例子:ISBN 7-144-00316-X/TP·340

*各種載體的比較(p.14)(詳原圖)

*電子資源的問題(p.15)
保存介質:磁片、磁帶、光碟……、作業系統:MS-DOS, Windows95 …、
存取設備:286, 386, 奔騰……、儲存格式:TXT, DBF, XLS …、通用的格式:PDF等

文獻資源建設理論(p.17-18)
圖書選擇評分法:麥考文(Lionel Roy McColvin, 1896-1976):圖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
社會調查選擇說:維拉德(J.H. Wellard) [註]
阮岡納贊(Shiyali Ramamrita Ranganathan, 1892-1972):1、書是為了用的;2、每個讀者有其書;3、每本書有其讀者;4、節省讀者的時間;5、圖書館是一個生長的有機體。

*國家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政策(p.21)
國家圖書館文獻采選條例》(2002年):
總原則是:中文求全,外文求精;國內出版物求全,國外出版物求精;多品種,少複本。

*文獻的選擇:一般原則(p.26)
分類與主題、出版社類型、文獻內容的重要性、時代特徵、地理特徵、讀者物件、出版社的重要性、語言、價格、使用率

*文獻編目工作簡介(通俗語言)(p.35)
· 什麼是編目?
· 編目工作有哪些層次?
· 如何開始學習編目?
· 什麼是編目規則?
· 什麼是MARC格式?

*如何開始學習編目?(p.38)
首先,要有一個圖書館編目系統。
--大型圖書館一般採用國際著名的圖書館系統,例如Aleph500等。
--小型圖書館有些採用國內開發的系統,例如丹誠、ILAS、匯文等。
第二: 學習編目規則、學習MARC格式、實踐

*編目領域的熱點問題(p.41)
FRBR: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ISBD: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CP:國際編目原則、
RDA:資源描述和檢索、VIAF:虛擬國際規範文檔、數位資源的編目……

*參考書目(p.42)
顧犇:“文獻編目領域中的機遇和挑戰”, 《圖書館建設》,2008年第4期,第74-75頁.
顧犇(翻譯):國際標準書目著錄(統一版). 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
高紅(編著):編目思想史. 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8.
國際圖聯書目控制部2008年魁北克大會發言(中文稿)
圖書館編目熱點問題
---------------------------------------------------------------------------------------

我想這份講義不僅可供編目館員可參考,也可以讓其他人易於了解編目工作的要點。
感謝顧先生!希望我們這邊的編目主任或組長(主管)也多多blogging!

[註] 麥考文及維拉德 的思想見文獻資源建設研究進展(PDF)或HTML檔
(rev 9/29 00:29)

2008/09/19

IFLA2008年會相關訊息(三)

IFLA2008議程
除了上篇文章提到的FRBRoo外,FRBR家族中其他與書目資料相關的觀念模型還有:FRANAR/FRAD及FRSAR。以下是與FRBR相關的會議資訊:

● IFLA Cataloguing Section/FRBR Review Group

IFLA書目控制部下有編目組,其下有FRBR Review Group,之下又有兩個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AggregatesWorking Group on FRBR/CRM Dialogue。下面是FRBR Review Group會議及Working Group on Aggregates會議的要點:

A) FRBR Review Group Meeting
目前FRBR Review Group 有一個計畫叫FRBR Namespace Project,其任務是“to define appropriate namespaces for FRBR in RDF and other appropriate syntaxes”。 計畫首席顧問Gordon Dunsire 已在NSDL詮釋資料註冊中心建立了相關資料(包括FRBR EntitlesFBRR RelationshipsFRBR Relationships as conceptsFRBR User Tasks)。
Review Group建議IFLA要有個namespace(中文解釋),以便聚集FRBR的schemas(…the Review Group will recommend that IFLA get things in place so that an IFLA namespace exists where this FRBR schema (and expected schemas for FRAD and FRSAR, and who know what else around IFLA) can be housed)。該小組未來工作的優先順序為:RDF schema與namespace,及FRBRoo。

[相關資料]
8/11? FRBR Review Group Meeting 1 (The FRBR Blog)
8/13 FRBR Review Group meeting 2 (The FRBR Blog)
ALA 2008 conference notes: ALCTS FRBR Interest Group(LibLime Dev. Blog)

B) Working Group on Aggregates Meeting
所謂”aggregate”指的是包含多個作品的一筆書目單元(a bibliographic unit comprised of multiple works),例如合輯、合刊、期刊…類的出版品。會議討論認為下面兩個模型(models)較為可行:
1. Manifestation-of-Works Model: The manifestation is an aggregate of works and may include an “aggregating” work.
2. Work-of-Works Model: Aggregates are works that are comprised of other works.

他們將用這兩種模型來分析一些書目實例,然後決定推薦哪個模型增補入FRBR內。預計選用的例子有:a collection of music by Sibelius (based on an example Eeva Murtomaa brought), an augmented version of Humphry Clinker (with an introduction, illustrations, that kind of thing), Le Boeuf’s FBBR journal issue/book, and a moving image to be decided (a DVD with extras?)。並將於明年2月前備妥建議案。

[相關資料]
Working Group on Aggregates (The FRBR Blog)

● Division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Working Group on FRANAR

關於權威記錄的觀念模型方面,IFLA的FRANAR(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Numbering of Authority Records)工作小組已完成「權威資料功能需求」(FRA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 A Conceptual Model)的草案(20070401 draft),接下來將考量各方的評論來修訂草案,最後的正式版本將於近期完成。

[相關資料]
★權威資料功能需求(FRAD)概念模式初探 (陳和琴) 圖書與資訊學刊 2008/02
(摘要:…未來的IFLA新國際編目規則(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Code, ICC)與…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皆將以FRAD為其檢索點及名稱權威的理論基礎,重要性不言而喻…)

FRANAR Working Group meeting (on FRAD) (The FRBR Blog)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ing Section / Working Group on FRSAR

FRBR家族中的較新進者便是FRSAR(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Subject Authority Records,主題權威記錄的觀念模型及需求)。IFLA的FRSAR工作小組仍繼續在討論、研議FRSAR的草案(draft)。參見The FRBR Blog的博文Working Group on FRSAR meeting 中提到的一份報告Report from ISKO session last week,或大陸學人曾蕾(遠洋過客)及Keven的博文。因FRSAR涉及許多哲學、認識論…的問題,進展似乎較慢?

[相關資料]
(基礎資料) FRBR、FRANAR、FRSAR工作小組 (台師大 陳麗美等)
对于thema-nomen模型的补充 (Keven’s Blog)
FRSAR (IFLA 2006, ppt)

此外,下面這場報告是關於Open Source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15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se study: The Evergreen Open Source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 its origins and significant implementations in the USA and Canada(BEN HYMAN, Canada and JULIE WALKER, USA)

● 感想:變革與希望

我僅看了IFLA2008年會中關於編目方面的新訊,相信還有其他方面富有參考價值的資訊,實在需要更多人來關注與譯介。雖知學會方面有十幾人前往參加此次年會,可惜沒看到有人blogging?!只好查閱國外及大陸方面部落客們的報導了,或許過一陣子到政府出版資訊回應網的公務出國報告處查查看是否有報告出爐。

IFLA年會中有許屬概括性的,但具參考價值的訊息,藉此可知道國際圖書館界關注與思考的問題,以及一些圖書館學和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趨勢。

美國國會圖書館於前年底(2006)籌組未來書目控制工作小組[註1]並進行公聽會,廣徵各方建議,歷經一年研擬出建議報告(On the Record),其中提出對FRBR及RDA的嚴重質疑;但之後LC的回應仍將繼續支持FRBR及RDA的發展[註2] 。我想FRBR及RDA畢竟是國際性的合作努力,況且圖書館已不能不繼續往前、尋求突破的新生路。又看到RDA/DCMI、FRBRoo、FRSAR…及OCLC等所做的諸多努力與嘗試,深感沒有變革,如何懷抱希望呢?

反觀國內,似乎平靜的水面起不了大波浪。如何讓國內圖資人了解變革的到來及影響、如何參與變革,同時了解--往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們不能總是靜待國外曲折辛苦結出的果實,那恐怕只學到西方之皮毛,而嚴重缺乏自身的能量。或許有關單位應辦個編目方面的研討會(公聽會?public meeting),傳播新知與觀念、廣徵意見、促進交流、集思廣益、凝聚共識,也給編目決策作參考。(完)

[註1] 參見FoBC總結報告(草案)及一些異議(秋聲Blog)
[註2] 參見
Three Libraries Vow RDA Review (Library Journal)

[其他相關資料]
国际图联与编目相关的发言文章翻译完毕(書蠹精)
真要感謝對岸的同道翻譯了八篇文章,比起讀原文,的確節省了很多時間。
IFLA Express(會議快訊)
第74届国际图联大会综述 (大陸圖書館學會)

----------------------------------------------------------------------------------------
§「台灣圖資論壇」上的新文章:標籤分類(Tagging)的趨勢 (20080916)

2008/09/12

IFLA2008年會相關訊息(二)

在IFLA2008正式會議方面,與編目相關的議題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處理藏品資料的世界裡,FRBRoo(全稱為FRBR object oriented)觀念模型已常被提起,它可說是對FRBR的補充與修正,待會兒再詳述。
現按類列出各分場較重要的資訊:(列出報告名稱、報告人、或我的說明)

[日期] 8/11 ‧16: 00-18:00
#96 – Division IV – Bibliographic Control (分場:IFLA第四部門 -書目控制)
New challenges in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North America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akes a look at the future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BEACHER WIGGINS /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USA)
雖未見報告原文,但據Denton的博文提到:報告者說明了未來書目控制小組的報告(On the Record)的重點及LC的回應。(可參考遠距學園戴怡正的講義:再談資訊組織與書目控制的現況與未來,p.47-57)。

Bibliographic access at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the digital challenge (LIZ McKEEN /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Ottawa, Canada)

IFLA to the rescue: how Division IV (Bibliographic Control) is responding to new issues in bibliographic control(PATRICE LANDRY / Swiss National Library, Bern, Switzerland)

IFLA的書目控制部,也稱第四部門(Division IV),包括四個小組(section) – 書目、編目、分類與索引、及知識管理小組。P. Landry報告該部工作進展的情形。
編目組:FRBR持續的發展,並擴展至權威控制領域,有FRANAR及FRSAR的編訂。另在今年初公布了FRBRoo(object oriented definition of FRBR),為圖書館界與博物館界資料互通之需。
2007年ISBD統一版(consolidated ed.)已出版。「國際編目原則聲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的草案即將要提請部內委員會審核。
書目組 制定的“Guidelines for National Bibliographies in the Electronic Age”草案(2008/06)已公開徵求評論。
另外還有兩個工作小組 (working group)是RANAR及FRSAR。2009年IFLA組織將重整(合併部門或組)

[BLOG]
More about you-know-what (The FRBR Blog)


[日期] 8/13
#129 –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ing (分場:分類和索引)
Classification and indexing without language borders

Cross-concordances: terminology mapping and its effectivenes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交叉語詞索引:術語映射及其對資訊檢索的影響)(PHILIPP MAYR and VIVIEN PETRAS , Germany)
(中譯)

Subject head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lcsh-es.org bilingual database (21世紀的標題表:lcsh-es.org 雙語資料庫) (MICHAEL KREYCHE / Kent State Univ, Kent, USA) (中譯)

[日期] 8/14‧ 08:30-10:30
#156 – Cataloguing (分場:編目)
Sharing standards: cooperation with other actors

FRBRoo: enabling a common view of information from memory institutions (面向物件的FRBR:實現記憶機構對資訊的共識) (PAT RIVA, et al / Bibliothèques et Archives nationale du Québec, Montréal, Canada) (中譯)

這篇是FRBR Review Group主席Riva報告FRBR與博物館界資料觀念模型(CIDOC CRM,有時簡稱CRM)之間互補研究,其成果為FRBRoo概念模型誕生,並完成“FRBR:面向物件定義與FRBR(ER)映射”(0.9版草案/PDF)文件。

圖書館界書目資料的觀念模型為FRBR,博物館界藏品資料(data)的觀念模型為CIDOC CRM(Conceptual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準 ISO 21127:2006)。為謀雙方共識及互益(利於書目資料與博物館詮釋資料的整合與互通),乃成立FRBR/CIDOC CRM 協調工作組,並定出 FRBRoo(FRBR object oriented ,中譯為“面向物件的FRBR”)。FRBRoo 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用CIDOC CRM 面向物件的方法和結構表達FRBR 概念,它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圖書館的觀念模型,而不是取代FRBR。

FRBRoo 的目的及其與FRBR (E-R)的關係:
“…用不同形式表示FRBR 的過程的確檢驗了FRBR 的內在一致性、可擴展性及在相關領域應用的潛力。這一直是一條有價值的證據鏈,它說明FRBR 的確捕捉到了書目資料的實用概念。(…the process of expressing FRBR in a different formalism has had the result of verifying FRBR's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its potential for exten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in related contexts. This has been a valuable line of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view that FRBR does capture a useful conceptualisation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BRoo 被認為是FRBR 的一種解釋,因而既不是它的新版本也不是其替代者。
FRBR 是以過程(諸如創造、實現、計畫)的成果(作品、內容表達…)為模型,而不對過程本身進行處理。建築在CRM 方法基礎上的FRBRoo,則是側重於過程。該方法能夠對事情的詳情進行推理,例如作品的情況是在構思還是已經完成。”

文中並說明從CRM充實FRBR、從FRBR充實CRM 的情形。
結論:“…在這次會議上FRBR評估組將討論FRBRoo 並將所有問題和評論交給協調工作組。目的是儘快完成“1.0 版”以待FRBR 評估組、IFLA 編目組和CIDOC CRM SIG 批准。同時,隨著“核心”CRM 工作的開展,協調工作組正在致力於“核心”FRBRoo(“core” FRBRoo) 的工作,向使用者展示可將關鍵概念轉向應用的一個簡單的方法。一旦FRAD 和FRSAR 通過並出版,它們也會包括在映射和協調的範圍之內。” (引號內的文句摘自中譯本)

[其他相關資料]
★★FRBR 和CIDOC CRM 知識本體之間的協調工作(顧犇)
★★拜读顾犇博士大作有感 (思考的乐趣 -- 雨禅的博克)
...........................................................................................................................................................
一些定義:
[FRBRoo是什麼?]
Wikipedia解釋:FRBRoo(FRBR object oriented)是博物館界CRM模型與圖書館界FRBR模型的研議團體間合作的成果,是為建立一個形式化本體(a formal ontology),用以獲得及表現書目資訊的基礎語意,以及用來整合、協調及交換書目與博物館界的資訊。顧犇文章(上列#1)內也提到FRBRoo可說是語意工具。

[面向物件或物件導向,object oriented]參見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

Sharing standards and expertise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moving toward a collaborative, "cross-community" model for metadata creation (21世紀初,讓我們分享標準與專業經驗:為編制元數據建立一種合作、“跨行業”的運作模式) (MURTHA BACA /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 and ELIZABTH O’KEEFE / 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 New York, USA) (中譯)

[日期] 8/13
#152 Industry Symposium - The new world of metadata
廠商/業界會議上是由OCLC談Metadata,可參考編目精靈的博文:Our Space:元数据的新世界

[相關文章] IFLA2008年會相關訊息(一)
rev. 22:01

2008/09/04

IFLA2008年會相關訊息(一)

圖書館界每年一度的國際大聚會—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 第74屆2008年會,是在2008年8月10至14日於加拿大魁北克(Québec) 舉行。(議程)

現蒐集了一些與編目相關的資訊供大家參考:

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資源描述與檢索)相關者
.
在正式會議之前有許多場“會前會”(即衛星會議,Satellite Meetings),其中8/8的IFLA Satellite Meeting on RDA (議程),報告人包括美國LC的 Barbara Tillett (講RDA概觀)、Deirdre Kiorgaard (講RDA的結構與內容)、Gordon Dunsire的RDA vocabularies and concepts(ppt) (講RDA與ONIX、Dublin Core、FRBR 及語意網等社群的關係,參見下圖)、及C. Oliver 展示RDA線上版。


[相關博文]:
.
[其他基礎參考文章]:
[我綜理的要點]:
RDA將延遲出版:2008/10全本草案公開接受評論、2009第三季RDA正式發佈、2009末季至2010年初,由幾個主要圖書館(LC、NLA…等)做RDA實行前的評估。RDA將採線上版(online)(詳開發者的介紹ppt /p.16- ) ,這引發有人質疑 -- 弱勢可能無財力購置使用、及紙本版本仍有需求等問題。

DCMI/RDA的進展[註2] :工作小組工作繼續進行中,已編訂及登記了250個RDA elements …等。(亦可參考Dunsire 的投影片 p. 9,13-14)
.
.
[註1] 兩篇皆為大陸國圖採編主任顧犇(Ben Gu)的文章。
[註2] 參見
code4lib年會的一些議題(二):RDA問題探討(秋聲Blog)

2008/08/28

生活雜記(20080828)

告辭與追夢

看到黃淑文的「最長的辭職信」新書導讀 -- 寫給不甘囚禁的靈魂,心有戚戚焉。(以下文字主要摘自導讀)

“夢想不是用來「想」的,有些事現在不做,就再也沒有勇氣去實現了!
這封辭職信,很長…來自於「告辭」的不易和艱難…辭去一個人人稱羨的工作,還有我對過往人生的告辭,對追尋夢想的一種宣示。

骨子裡,我充滿叛逆基因,隨時有準備奔跑、飛翔的爆發力。但在現實的人生,我卻被莫名的枷鎖綑綁…如何掙脫生命的鎖鏈?讓深處的靈魂,探出頭來呼吸?

回憶,有時很像一根鞭子…高爾基所說:「回憶,使過去的石頭復活了,甚至在以前喝下去的毒藥裡,也注進了幾滴蜜糖。」…用什麼樣的姿態下台?如何告別傷害,告辭過去的人生?甚至不必辭職,也能奮力活出自己?也是另一種選擇。

在成長的這條軌道上,我們究竟失落了什麼?從孩子身上,我慢慢得到答案…孩兒的純真,和爭權奪愛的獸性,成了強烈的對比。但這都是生命展現它的本能,都是生命的真相啊。我摸摸兒子的頭:「生命就像我們那場探險,什麼都有可能啊。」”

台東行

日前到台東綠島一趟,三個人(與我夫、我子)被曬成黑碳終不悔。可惜在綠島停留時間不長、未過夜,未達夜間泡朝日溫泉和觀星的願望(觀星是孩子最大的願望),但台東太麻里的金針山(花)與綠島仍保有的原始地貌(與台灣本島相較)仍令人印象深刻。

乘船橫浪至綠島,雖屬小國島民之目光,但海洋與土地的氣勢沛然不可擋,感覺人是如此輕微渺小。在綠島海參坪的山陵線上小涼亭中往四周望時,體驗到大自然形塑的力量,那是一種氣勢,是地理書上的圖文資訊所無法傳達的;而腑看月形的海灣時,因海水之深淺呈現出多彩的的色調。尤其在日正當中僅我們三人的靜謐時刻,浪聲如同地球在呼吸 … 但願綠島海參坪的美麗月灣長存,不被污染。

在太麻里金針山(1340M)上遠眺海洋,山與海,亦感氣勢。
此行當感謝先生辛勞的駕車(從楓港到太麻里的路並不好開,以及可愛又越來越會作鬼臉的小男孩,三人相伴,在暑假近結尾時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

--- 也想到偏遠的圖書館

難得金魚gfdodo如此關心綠島的圖書館現狀與發展,見她的[綠島研究]:從社區特性探討綠島鄉民之資訊需求及鄉立圖書館服務模式

另外感到溫馨的是:台東大學送愛心到綠島(Blog)、台東大學圖書館協助公館國小圖書館自動化(圖片) 、招募志工隊(訊息)等。

1 2
圖1:太麻里金針山 ; 圖2:綠島海參坪的睡美人石

[附記]
綠島行前太匆匆,事後才發現早該多看些有趣的相關資訊:
Aline's兩個女生's冒險家's店小二's河童's海王子's阿桂'sSilence Blog(攝影)、大陸人's
綠島, 彷若是台灣之外的一片淨土
綠島資訊服務網
綠島地方文史館
綠島鄉志(書目)

2008/08/12

蓮花咖啡與部落客

Joana在她的文章漣漪的迴響中提到:

蓮花代表一種執著純潔
咖啡代表一種休閒沉澱
對我而言,博客和部落客都是"蓮花 + 咖啡",
請接受我以這杯需[虛?]擬的"蓮花咖啡"向你們致敬!
盼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 …

謝謝Joana老師能開始書寫部落格,相信她將為台灣圖資部落格界開啟另一扇窗、展開另一個視野,也期盼更多圖資老師與圖資人能主動分享自己所感、所思。

有人說學者的部落格像“學術隨筆”,這可解釋為:輕鬆、隨興且易讀,但又饒富沉澱後的學思精華?(一些學者信筆寫來,顯得自然天成)

講到“執著”,我的解讀是:不僅堅持追求理想,同時還能持續寫作/blogging(其實就是不斷學習並加以表達及分享)。我看到了這幾位部落客的堅持:

圖書館觀點(Library Views) 2005/02 --
XXC's Blog 2001/07 , 2002/08 --
老槐也博客 2004/11 --
程煥文@竹帛齋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wen) 2006/05/13 --
超平的博客 2004/11 --

至於“沉澱”,有些人讓自己感思沉澱許久再寫出來,有些人寫好文章再擱些時間沉澱一下(有機會補正一下?)。而我老是匆匆繳了作業,好似放下了一個包袱,又汲汲於下一個新探索,像個跑新聞的記者。(資訊超載及生活時間緊促是藉口嗎?) “沉澱”是我該學習的,而生命的沉澱得自於敏於感知每一天、每一刻及不斷地省思吧!